我的快乐小窝 > 旧信息 >夷陵之战时,如果曹丕及时大举伐吴,吴国会灭亡吗?

夷陵之战时,如果曹丕及时大举伐吴,吴国会灭亡吗?

自从孙权偷袭荆州、斩杀关羽,就预示着孙权已经意料到后来刘备的复仇,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孙权在政治确实有天赋,趁着关羽北伐襄樊之际,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关羽所镇守的荆州三郡,同时归属孙权的还有数十万百姓以及数万投诚的荆州军。

享受胜利果实之后的孙权,就要面对来自刘备的复仇了,这事孙权早就计划好了,他敢偷袭荆州,就不怕刘备报仇,更不怕孙刘联盟破裂,而刘备则在关羽被杀后,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东征孙权的战争准备,并在战争开始前一两个月还完成了称帝这件大事。

唯一对事态还看不清楚的就是曹丕,关羽被杀后,曹丕还在朝廷上开会研究刘备会不会报仇?曹魏朝堂之上的大部分官员表示:关羽被杀,刘备又丢了荆州三郡,国力又是最弱的,不会攻打孙权来报仇的,只有一个人认为刘备会报仇,这个人就是刘晔。

曹丕

刘晔是刘氏皇族之后,官至侍中,他认为刘备与关羽的关系非同一般,而刘备所建立的政权是建立在个人威望之上的,刘备一定会借攻打孙权而重振声威,但曹丕对刘晔的意见不以为然,没多久,刘备果然发动了夷陵之战。

其实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也对曹魏有所顾忌的,三国之中,蜀汉的势力最小,曹魏的势力最强,东吴居中,原本天下的形势应该是两弱联合起来对抗一强,才能维持现状,保持三国鼎立,现在最弱的刘备居然攻打实力比他强的孙权,两弱打起来了,这对最强的曹魏政权来说,就是一次统一天下的绝佳机会。

所以刘备尽管发动了战争,但是也没有忘记防备曹魏,他派黄权率领一万人在长江以北防备曹魏,这个防备不仅仅是防备,还会影响到刘备的整个伐吴战争,一旦曹魏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刘备一定会放弃东征。

刘备东征

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夷陵之战是刘备主动发起的,孙权是被动应付的,孙权已经夺取了荆州,不会主动跟刘备纠缠的,只需要保住荆州就行,所以从理论上讲,刘备攻打孙权的决心大于孙权攻打刘备的决心。

夷陵之战刘备与孙权开始纠缠之时,那边曹魏朝堂上又开始讨论如何应付了,如果曹操还在的话,很快就能做出决策,但是曹魏朝堂之上经过讨论后,意见分成三派:

一、刘晔派:建议曹丕联合刘备攻打孙权

理由是:刘备是战争发动者,他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的,曹魏只要联合一家灭亡另一家,凭借实力就能统一天下了,另外攻打孙权比较方便,无论是地理上的原因,还是军事上的调度,攻打孙权都比较容易实现,而蜀汉位于四川盆地,打刘备要翻山越岭,道路不便,最方便就是攻打孙权。

刘晔建议联蜀攻吴

二、王朗派:建议曹丕坐山观虎斗

理由是:曹魏不能在刘备与孙权发生冲突时有所行动,那样的话刘备与孙权就打不起来,等他们发生冲突两败俱伤之后,再发兵攻打,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三、曹丕派:联合孙权攻打刘备

理由是:孙权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已经制造了曹丕,被曹丕封为吴王,这等于是向曹丕称臣了,曹丕认为孙权既然已经称臣了,就不应该再攻要孙权,否则天下人如何臣服于我?

经过一番议论,曹丕最终选择了王朗的建议,坐山观虎斗,因为曹丕发现攻打刘备太难了,曹魏如果要攻打刘备,只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从荆州经夷陵、秭归渡过长江三峡攻打益州,另一条是从关中翻越秦岭攻打汉中,前一条路要经过孙权的势力范围,孙权不会同意的,后一条路太难走了,而且被给不畅,当年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就是因为路难走,不方便运输而放弃汉中。

王朗建议坐壁上观

不方便攻打刘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魏的主力军队全部集结在合肥、淮南一直到襄阳、荆州这一条南北分界线处,如果要打刘备,那要把军队经过大规模调动才能运到前线的,战线长达数千公里,太远了,也耽误时间,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曹丕放弃了攻打刘备,选择了坐山观虎斗,什么也不干,就看着刘备与陆逊打仗。

王朗的话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曹魏进行军事部署的话,刘备跟陆逊就打不起来,刘备知道曹魏一旦插手战争,对蜀汉来说是灭顶之灾,战争就不能继续下去,只能放弃。这也是曹丕选择观望的原因所在,因为确实有道理。

刘晔的建议有一个不合理的原因,就是刘备不可能与曹丕联合起来的,这个时候曹丕与刘备都称了帝,曹丕是魏朝皇帝,刘备是汉朝皇帝,一山不容二虎,无论在政治上、名声上,两人都不可能联合,反而是真正的死敌,这一点刘晔也是做不到,他无法促成刘备与曹丕联合攻打孙权,也不现实。

曹丕最终选择坐壁上观

把三种意见的利弊全部考虑一遍,你会发现只有坐壁上观,什么也不做才是最合理的建议,这也是曹丕按兵不动的原因,换了是曹操,也会选择这个意见,直到这个时候,曹丕仍然是正确的。

但是,曹丕也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他没有利用刘备与陆逊之间的战争来为曹魏谋取利益,甚至连准备工作也没有。二是曹丕过度信任了孙权

夷陵之战可是打了一年多,刘备从永安冲出国门,经过秭归,一直打到了夷陵(今宜昌),然后被陆逊利用地形阻挡在夷陵(猇亭),前后持续了一年多,曹丕居然毫无反应,这其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地方,曹丕都没有重视与动用,反而直接浪费,这些机会如果用好了,那将是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孙权

同时曹丕作为政治家,居然会对孙权称臣的行为非常信任,也许是曹丕则即帝位的原因,需要有人来支持他,尤其是外部独立势力,也许是曹丕这个政治家还不够成熟,总之曹丕明显是被孙权骗了,孙权只是想利用曹丕,只要曹丕不在夷陵之战期间攻击孙权,孙权就算完成了政治任务,然后整个夷陵之战,曹丕居然真的没有攻打孙权。

这不是孙权运气太好,而是曹丕的能力、眼光太差,没有看清楚三国的局势,当刘备发动对孙权的战争时,孙权一定是要向曹丕称臣的,因为孙权不能两线作战,孙权只能先稳定曹魏,专心对刘备作战,打败刘备之后,孙权就可以跟曹魏翻脸,事实上,孙权就是这么做的,当孙权打败刘备后,直接拒绝了曹丕让孙权派儿子当人质的建议,直到这个时候,曹丕才觉得自己被孙权耍了,所以这是曹丕的问题。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如果曹丕趁夷陵之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发兵攻打孙权,能不能灭亡东吴?

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曹丕才能打败并灭亡东吴:

一是曹丕要与刘备联合攻打东吴

二是曹丕得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利益这事是很奇妙的,虽然曹丕与刘备是死敌,但并非没有联合的可能,曹丕想要攻打东吴,一定要联合刘备,不联合刘备的话,是无法打败东吴的,刘备大军被堵在了夷陵,曹丕如果想要攻打孙权,可以兵分几路,一路从襄阳南下荆州,进入江汉平原,然后攻打陆逊的后方,同时攻打江陵城,另一路可以从合肥或者淮南南下,牵制孙权主力。

夷陵之战地图

这样的话,孙权就会顾此失彼,而身在夷陵的陆逊大军也会崩溃,刘备大军就会越过夷陵进入荆州,最为关键的是刘备有水军,刘备的水军虽然比不上孙权的水军,但是比曹丕的水军强多了,想要灭亡东吴,一定要有水军,因为有长江天险存在,没有水军就无法灭亡东吴。

曹丕想跟刘备联合,只需要把荆州所有的土地许诺给刘备,甚至把交州许给刘备都行,曹丕只要江东六郡,双方协议瓜分东吴,只有这样,刘备也许会动心,如果刘备不同意,曹丕就灭不了东吴。

如果曹丕不与刘备联合,独自率军攻打孙权,即使曹丕能拿下荆州南郡,也要同时面临刘备与孙权同时的冲突,这是一种三方的混战,除非曹丕有强大的水军,同时又占领了荆州南郡,将孙权与刘备一分为二,像一根钢针一样插入荆州南方,这样的话,再给曹丕二三十年时间,也许他能统一天下吧。

诚邀,如题。如果夷陵之战时曹丕也趁机伐吴,那么东吴会灭亡吗?小编认为孙权还有一战之力,但生机渺茫!

为何说孙权还有力量对付曹丕呢?因为东吴的军队一般一分为二,孙权直接掌握一半军力坐镇建业以防曹魏,大都督掌握一半军力坐镇柴桑以备西蜀。所以刘备攻打东吴时期,实际是在与陆逊为大都督的柴桑军队作战,孙权的军队还在建业。



那么孙权能打败刘备曹丕联军吗?小编只能说很难。

历史上并不乏以少胜多案例,远的不说,赤壁之战就是一个。但是孙权毕竟只有扬州和荆州,百姓不过200万,军队只有20万,其步军和骑兵更不是久经沙场的刘备和曹魏的对手,孙权唯一的优势在于其天下第一水师和长江天险,所以小编才会说孙权生机渺茫。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只能说,曹丕如果乘蜀吴发动夷陵之战时伐吴,是很有可能迫使吴国投降的。刘备降吴不可能,汉贼不两立,但孙权是有可能的。孙权之所以在赤壁之战前昔联合刘备,就是怕自己一方战不过曹魏。目前刘备来攻,孙权没有把握战胜刘备,如果曹魏再来夹攻,那东吴必然会失败,陆逊再有谋略也不行。

实际上,当时已有智谋人士给曹丕出主意,劝曹丕乘机进攻东吴,这个谋士就是刘晔。可惜曹丕不听。曹丕不听的理由,是怕归附人士寒心。孙权归附曹魏了吗?表面上归附了,但这只是孙权之谋。孙权面对刘备的进攻,害怕曹魏夹攻,因此率先行动,向曹魏上表称臣,而曹丕准许孙权称臣了,加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实际上,曹丕这一点上比他老爸就差远了,孙权称臣是假,要这虚的有什么用?曹丕犯了宋襄公的妇人之仁的毛病。孙权这个人,哪会真的投降你曹魏,以前又不是没有领教过。好好的一个统一全国的时机,就让曹丕白白错过了。曹丕也就是仗着曹魏的国力强大,老爸打下的江山稳固。如果曹操活的时间足够长,相信曹操会在夷陵之战果断出手,先灭东吴,后灭蜀汉。

夷陵之战刘备全力攻打孙权,此时曹丕伐吴的话,那吴国是很有可能灭亡的。

刘备为了报失去关羽和荆州的深仇大恨,出动蜀国精锐大举伐吴,前期势如破竹,孙权不得已让陆逊带兵迎战,双方在夷陵进行最后决战,成败在此一举。这种情况下,如果曹丕也来攻打吴国,孙权是很难抵挡的,因为主力都放在夷陵一线了,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再和曹丕打一仗。这也是孙权在和刘备开战后马上向曹丕俯首称臣的原因所在,他肯定是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的。

事实上当时魏国的刘晔就建议曹丕趁机攻打吴国,内外夹攻吴国必亡。但曹丕考虑到孙权已经称臣,就没有听取刘晔的建议,等到夷陵之战结束后悔了,曹丕再去攻打东吴已经没有机会了,注定无功而返。

首先,夷陵之战胜负未分,曹丕肯定要是坐山观虎头,让蜀吴拼个两败俱伤再出兵!所以战略上是不允许这个时候出兵!

其次,曹丕之后出兵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军事目的是要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所以曹丕可以胜,但是说到灭国之战,不可能!

再说,即便曹丕真的要趁这个机会想要发动灭吴国之战,和蜀国平分吴国,也是非常艰难的。虽然吴国主力在夷陵,但是曹军在水军方面确实是个劣势。终曹魏一代,曹魏攻打东吴最大的成就是曹休过江烧毁了吴国几千座军营,仅此而已!

总结,自从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曹魏已完全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实力。打仗是靠大头兵的,大头兵不是韭菜割了就有!

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何不大举伐吴,自有其政治和军事的考量,别觉得自己看了答案,就能比当时的人物高出一等,如果这样,假如那样的,好象古人就没你聪明的样子。这样解读历史是不正确的,因为历史没有“如果”,没有“假如”。正确的方法是,在确认史实的前提下,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历史为何是这个结果,从而总结出成败得失的真正原因。

我们来看看,曹丕为何没有借机伐吴。

政治上,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不久,刘备集团不仅反对,而且刘备借机自己称帝了,号称正统,延续大汉王朝。东吴孙权呢,则向曹魏称臣,认可了曹丕的“帝位”。从政治意义上讲,曹丕的敌人是刘备,而不是臣服的东吴,趁刘备攻吴而出兵夹击,算得上是倒行逆施,本就尚不稳定的皇帝名义,不是更被抹黑,令天下诸侯不服?没趁刘备伐吴而进军汉中,都已经是骑墙,坐山观虎斗的不耻行为了,还会去伐吴吗?这样以为者,明显无政治眼光,只能在江湖胡说,入朝堂早晚会被拉出去砍了!

经济上,曹丕延续曹操后期暂停战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也使其帝位得到进一步稳固。对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远没有吃饱饭,生活安定,不动手兵重要。曹丕不打仗,就更易受百姓拥戴,这对一个“篡位”者尤为重要。曹丕正在推行一系列新政,克服旧势力阻力更为重要。攻吴的战略机会后面有得是,特别是自身实力强大后,机会更多,不急在一时。

军事上,东吴的地盘是延长江的中下游地区,重心在下游地区。那么,曹丕若发分,是出兵两淮与孙权的主力作战,还是由洛阳南下,裹入荆州战团?出兵两淮,曹丕方无必胜把握,曹操与孙权在合肥大战,张辽曾800破十万,威震逍遥津,也没能灭了东吴,曹丕更没把握。同时,孙权亦有准备,荆州局势危急,孙权也只是让陆逊领荆州当地守军以弱势兵力顶住,而并没动用江东兵马支援,正是防着曹丕呢。荆州对东吴来说,是次重点,要不当初也不会任刘备“借”荆州,不会本末倒置,让江东大本营处于危险之中。

若曹丕夹攻荆州,陆逊不敌,完全可以撤走,那就成了曹丕与刘备正面对杠,东吴到成了坐收渔利一方,这也不是曹丕所希望的。从天下大义看,刘备还是有优势,又是荆州故主,水军刘备又有优势。曹丕若败,则很容易被刘备起势,一鼓作气让曹魏崩盘,这是曹丕无论如何都不想冒的险,因为败不起!有表面臣服的东吴去扛,正是上上之选,为什么去冒险呢?就算刘备方赢了,也会有战损,总得喘息一阵,并且是与魏、吴同时对阵,刘备也不敢轻举妄动。

从各方面分析,夷陵之战时,曹丕不动为上策,提这种问题的人,幼稚无知。

谢谢邀请。

曹丕的父亲,曹操早已经做了个版本给他借鉴,平灭袁绍,不急于猛冲猛打,而是坐山观虎斗。

很简单,当时虽然袁绍新败,曹操若是一头栽进去,即便平灭袁家也得付出极大代价,倒不如让袁家子孙的矛盾爆发再从中取利比较符合自身利益。

夷陵之战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两虎恶斗,若是贸贸然搅进局,恐怕反倒成了促使二虎团结的目标,曹丕才不这么干,因为这么做倒霉的是曹魏。

任由刘备大举发兵,孙权举国相扛,最好是双方打得你死我活,损失惨重再施施然收拾局面才是正道。

谁知刘备败得那么惨,孙权的损失不大,立马展示戒备曹魏的姿态,而且随即又和好的地步,曹魏想介入也没机会,只能作罢。

因此曹魏在夷陵之战介入除了引火烧身,提早结束蜀汉和东吴的仇杀之外,真的不会有收获,更别提什么灭亡东吴。

一家之见,仅供参考。

东吴搞不好会灭亡,就算不灭亡,东吴也会变成三国中最弱势的一方。东吴不可攻取吗?曹丕三路伐吴,除了曹仁一路外,另外两路都取得一些进展,只是在东吴齐心协力的抗击下,曹丕才无奈的全线撤军。其实在《三国志.刘晔传》里,刘晔是反对曹丕在夷陵之战后三路伐吴的,因为东吴有江湖阻隔之险,又加上孙权得志,上下一心,难以攻取。所以,东吴实力仅次曹魏,又有长江天堑,但是并非不可攻取呀。条件是在什么时机下攻取,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同样还是那个刘晔,在夷陵之战开始阶段,曹丕和刘晔讨论了攻打蜀汉还是东吴的话题,而刘晔是建议攻打东吴的。《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刘晔认为蜀远吴近,曹丕不应该接受吴国的归降,一起对付蜀汉,反而要大举进攻东吴。理由是,蜀国是小国,刘备和关羽恩若兄弟,现在发怒单挑东吴,我们若是也出兵,刘备乐于和曹魏瓜分东吴的。而且,东吴一亡,蜀汉独木难支,一样早晚被曹魏所消灭。可惜,曹丕不但不听,还封孙权为吴王。所以,时机不同,刘晔的建议正好相反,这是根据东吴的形势所判断。但是,刘晔是正确的吗?那就要看看东吴的形势了。



夷陵之战前,东吴偷袭了蜀汉荆州三郡,建立了一条完整的长江天堑防线。东吴的实力是增强了,但是能高枕无忧吗?显然不能,否则孙权也不用派使者和蜀汉求和,这边又对曹丕毕恭毕敬,要啥给啥,除了儿子。原因就是,孙权统治的区域本身就有山越盗贼等不稳定因素,新下荆州三郡又有着大量蛮族豪帅,并且荆州士人大部分是向着蜀汉或者曹魏的。因此,东吴内部不定,外有强敌,十分不利。东吴实力虽然仅次曹魏,但是能架得住蜀汉和曹魏一起进攻吗?但是,东吴又为何能打赢夷陵之战和抵抗住了曹丕三路伐吴的?

除去让东吴上下一心的政治因素,这些大飞熊已经分析很多了。最重要的是,军事上,东吴不擅长陆战,只能防守反击,以时间来换取战争的空间。比如,夷陵之战,刘备在正月就杀到夷陵了,陆逊在此和刘备对峙半年时间。直到夏季来临,刘备上山结营,才露出破绽。所以,兵力单薄的陆逊在这半年也是拿刘备没办法的。假如,曹魏此时出兵攻打江陵,陆逊还有机会“火烧连营”吗?另外,江陵又让谁去驻守?此时,朱然部可是在陆逊军中,一旦调走,陆逊兵力足以抵抗刘备到六月份吗?显然不能,因为陆逊冒险不分兵解救宗室孙恒,就是怕兵力损失,守不住夷陵。但是,这是假如,曹魏没有出兵,陆逊就用半年的时间换来“火烧连营”的空间。



曹丕三路伐吴,除去中路军失利,东路军可是一直打到孙权的腹地,洗劫了徐陵(京口)。此时,东吴各路援军云集,才解救了建邺之危。假如,三路伐吴是发生在夷陵之战开始阶段,东吴哪来那么多援军?最后说西路军,这也是东吴以时间换空间的经典战例。先是曹魏包围了江陵,夺取了百里中洲,搭起了浮桥。此时,东吴朱然孤军拒守,诸葛瑾和潘璋等援军一直等到春江水起,才能烧毁浮桥,迫使曹真退兵。所以,假如这时是夷陵之战期间,还有这个时间换空间吗?

当然,如果曹丕听取刘晔的建议,在夷陵之战开始阶段发起进攻,也没有必要三路伐吴了,只是荆州一路就够了。蜀汉和曹魏同时进攻荆州中南部,东吴拿什么抵抗?更不用说,马良也进入武陵地区,联系蛮族豪帅了。那么,东吴一旦失去荆州中南部地区,长江天堑一样被曹魏或者蜀汉突破了。因此,东吴即使不会立时灭亡,但在政治军事上,都会成为最为弱势的一方,离灭亡不远了。

谢邀!

“夷陵之战时,如果曹丕及时大举伐吴,吴国会灭亡吗?”依我的观点看,还是不能。说实话,曹丕、刘备两人都不够卑鄙,都不是完整的政治家。三国真正的政治家;第一位应该是孙权,他够卑鄙。行事但求利于自己,至于用什么手段都是不在意的。作为盟友,他两次偷袭荆州,半点道义、廉耻也不顾。因为顾得道义、廉耻来,就夺不下荆州。曹操有爱才癖,一个关羽就舍不得杀,最后逼得自己几乎要迁都。所以,曹操不如孙权。

曹丕就更不如孙权了;孙权在第一时间恭贺曹丕的篡汉,意图他曹丕其实并不是不清楚。可他就是因为拉不下面子,所以才没有和刘备一起同时伐吴。刘备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徐州收留吕布、荆州不忍心夺刘表的基业,入川时不满庞统的“鸿门宴”方式取益州,这些问题,次次都造成了自己的被动。这是一种纯江湖式的“义气”,所以,他也不是真正的政治家!我们假设曹丕、刘备都和孙权一样的心理会怎样;

首先说曹丕;第一种方案是,如果在刘备发起东征的同时,曹丕令曹真进入关中,与郭淮一起,守住关中各个隘口。再打着“相助东吴”的旗号,以曹休率军七万从襄阳南向,趁机夺取荆州的南郡;再以司马懿到文聘的江夏,同样率军三万西向夺取公安。之后,合兵从陆逊的背后攻击,夺取陆逊防守的夷陵。得手后,以曹休镇守夷陵以挡刘备。刘备就只有干瞪眼的份,只能撤军了。跟着司马懿率张郃、徐晃等,引大军八万南下夺取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则荆州全境又将回到曹魏的手中。这样,曹魏又有了东征剿灭东吴的机会了;拥有了荆州南部地区,就避免了水军不济的弱点。经营一两年后,就可以从陆路发起东征;第一路从巴陵出发,沿长江南岸前进,攻取长江南部的江夏,以文聘的水军佯攻江夏正面予以配合,之后直抵建业。第二路从长沙向东攻击,夺取浙赣各路,与第一路汇合与建业。第三路从桂阳出动,从側背攻取江西,配合第二路进攻。这样,东吴的孙权,失去了长江天险之利,将再也难以支撑了。

第二种方案;偷偷联络刘备,许以共分荆州;同样从襄阳。江夏两个方向,与刘备一起会攻陆逊,力争全歼陆逊的六万大军。得手后,分长江以南归刘备,曹魏全据长江以北。这样的格局对曹魏来说,只是增加了南郡。但因为水军的弱点,仍然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表面上看;蜀汉可以从长江顺流而下,配合从荆州南部攻击东吴。但是,这样的风险太大,因为曹魏占据着整个荆州北部得要冲,蜀汉要征东吴的话,整个侧翼,就暴露在曹魏的兵锋之下,非常的危险。这就变成了三方互相牵制,曹刘如不联合,是不可能出征东吴的。

上述原因大致可以看出;除非曹丕决心扫平江东,才有利可图。否则,与刘备连和的话,最多是只能夺取荆州北部而已。对统一天下没有太大的作用!而曹魏的大举出兵,陆逊这一军是难以保全了。刘备最好的结果;就是夺回荆南四郡,以形成互相牵制。最差的结果,就是是打道回府——撤军。不至大败而已!

个人认为,如果曹丕当时大举攻吴,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东吴和西蜀处于相持阶段,这时候谁都受不了外来势力的夹攻。曹丕要是下令攻吴,无疑是帮助了刘备。

有曹魏的加入,蜀军必定长驱直入,大刀阔斧对战东吴,则陆逊的计划落空,吴军双线作战,败多胜少。

双线夹攻,东吴真有灭国危险,受益者却不是强大的曹魏,而是刘备的西蜀。

曹丕并不是很惧怕东吴,但是西蜀却是一大祸患。从曹操时期就开始筹备伐蜀,一直到蜀国亡国,历经几十年,劳民伤财,损失惨重。和蜀国交战,经常是成建制的被消灭,让曹氏父子爷孙头疼要死。

曹丕是精明的政治家,头脑聪慧,而且也会用兵,他不可能贸然出兵趟这潭浑水。

因为他明白,一旦掺和进去,就是救了一个相对强大的对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wxwx.cc/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92&id=301954

我的快乐小窝,知识百科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我的快乐小窝,知识百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我的快乐小窝,知识百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