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旧信息 >《金刚经》里的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里的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1. 【般若波罗蜜】:般若的意思是知晓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波罗蜜是指到达极乐的彼岸,所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带着看透万物本源的智慧,脱离尘世苦海。

2. 【如是我闻】:正如我在佛陀座前听闻到的。经文记录时由阿难陀口述,为表示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所以加上这句话。

3.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一种对佛的称谓,并不是某一个佛的名字。

4.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意为“上而正”,三菩提则指的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所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最高最圆满的智慧觉悟。

5. 【涅槃】:是超脱生死、回归清净的境界。

6. 【灭度】:灭烦恼,度苦海,到达彼岸。与“圆寂”类似。

7. 【不住】:不执著。

8. 【布施】:把自己的所得之物,无条件无企图的分享给别人。

9. 【法】:凡保持各自的本质特性或规律的事物。

10. 【须陀洹】:是“入流”、“预流”的意思,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需断除三界中的见惑。

11. 【斯陀含】:意思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是佛教中第二阶段的成果。

12. 【阿那含】:第三果,意为“不再来”。得证的人将不再有五欲烦恼。

13. 【阿罗汉】:即得道者、圣者,是佛教中最高果清净,了脱生死。

14. 【无诤三昧】:保持在无胜负心、不与他人争辩的禅定之中。

15. 【乐阿兰那行者】:安于寂静的无诤心的修行者。

16. 【燃灯佛】: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是过去佛的代表,主修过去。释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现在佛;弥勒主修未来,是未来佛。

17. 【阿僧祗】:佛教中的一个时间概念,相当于10的140次方年,指无数极长的时节。

18. 【那由他】:佛教中的一个数量单位,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19. 【优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即“居士”。

20. 【优婆夷】: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女子,即“女居士”。

波罗蜜,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译,又翻译为波罗蜜多,意译是到彼岸。

此岸指众生苦海,彼岸是菩提觉悟。

波罗蜜意译,是因为尊重不翻、顺古不翻。到彼岸不是普通人说的去天堂,而是超胜的境界。

玄奘法师在翻译原则中,提出五不翻:

1,多义不翻。

这个词语在梵文中有很多含义,就不翻译成意译,而是用音译。比如薄伽梵,有六种含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世尊。

2,秘密不翻。

如咒语(陀罗尼)等不意译。如心经最后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3,尊重不翻。

比如般若,严格说是实相智慧,但直接意译翻译为智慧,突出不了尊重,容易和普通人所谓的聪明混淆。

4,顺古不翻。

古代一直在用,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是“无上正等正觉”。大家都很熟悉,就不用翻译了。

5,此无不翻。

印度的一些东西,中国没有,就不意译。

瑜伽师地论解释波罗蜜多:

世尊!何因缘故、波罗蜜多、说名波罗蜜多?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无染著故,二者、无顾恋故,三者、无罪过故,四者、无分别故,五者、正回向故。

无染著者:谓不染著波罗蜜多诸相违事。

无顾恋者:谓于一切波罗蜜多,诸果异熟,及报恩中,心无系缚。

无罪过者:谓于如是波罗蜜多无间杂染法,离非方便行。

无分别者:谓于如是波罗蜜多,不如言辞,执著自相。

正回向者:谓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罗蜜多,回求无上大菩提果。

简述如下,因为五种原因,所以称波罗蜜多:

无染著:不贪恋世间的事物。

无顾恋:对于世间的果报和对别人的恩德,不求回报,心无束缚。

无罪过:不做恶。

无分别:不执著语言错误的分别。

正回向:回求无上正等正觉。

桑科波罗蜜属植物:波罗蜜。

可能原产于印度西高止山。果实个头很大,可以到30多斤,被称为果中之王。刺比榴莲小。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所谓金刚,即是本来;所谓般若,即是智慧;所谓波罗蜜,即是度达。而以智慧得知于本来,就是经。因为一切问题,本来无有;但得本来,万有尽明。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经般若波罗蜜而得至金刚,即在改变智慧之行中,了知我、万有、本来、真实、真知等根本问题。

如下解读来自程东著《佛不立相:金刚经谛鉴》


【经文】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译文】

佛告须菩提:是的,是的。那时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能够不惊、不怖、不畏,就知道此人甚为稀有。为什么?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所以称为第一波罗蜜。

【释读】

佛肯定了须菩提的觉悟。因为须菩提说到了稀有之人,佛即对稀有之人再作讲解:后世若有人听闻此经而不惊、不怖、不畏,此人必是稀有之人。因为此经无相,一切相不立,所以有相之人必因此而惊恐怖畏。而闻言即定者,已得实相,故非有相之人。

佛在“甚为希有”之后,以“何以故”解释这个人为什么“甚为希有”。他的解释是:“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这个人不是佛度的,而是他自度的,所以他才“甚为希有”!因为佛之觉悟,即非他度,而是自度。佛度如此,故佛知之。所以唯有自度之人,才是稀有之人。

佛说法即波罗蜜,但只有知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者,才能得波罗蜜,这样的人才真知佛说,所以“甚为希有”。

所谓第一波罗蜜,其“第一”二字也含有隐显二义:显义是波罗蜜的有相排序,即所谓布施波罗蜜;隐义则是第一义,即于第一义而度。唯此第一义,没有第二义,能如此自度的人,当然“甚为希有”。

在显说上,佛说六波罗蜜,其中布施波罗蜜为第一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第六波罗蜜。布施的真义是法布施,并非物布施。因为物布施无助于人的觉悟,不能度人,故非佛布施之目的。而以法度人,非以法度人,实为人自度,是名以法度人。为什么?因为以智慧至彼岸,非有彼岸可至,乃以智慧自觉为至,是名智慧至彼岸。谁的智慧?度者自己的。度者以智慧为度,智慧是他自度之舟,故无智慧则无舟,即不能度。所以无智慧者,必待其智慧增长才能得度。故一切度者,必须自度,不能他度,他亦不能度。因为所度之处,只在自处,不在他处。故若以为在他处,即是邪度;若以为有法可以度他,即是邪法。故若待他度我,则不能得度。

佛讲此经,即是法布施。佛为须菩提所说,即是法布施。而佛以法布施度人,其实是令其自度。若有人能闻经而悟,其人即已至无相境地,已能自度,故为稀有。所以无相布施,非有所施;佛法布施,非有法施;佛法度人,非有人度。故是名布施,是名佛法,是名度人。以故,是名第一波罗蜜。

所以“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这才是真正的布施波罗蜜,也是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专讲般若波罗蜜的。所以佛讲布施波罗蜜,即是讲般若波罗蜜;佛讲一切,皆是讲般若波罗蜜。

【提示】

第二次说波罗蜜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

第五次说闻此经而能不惊、不怖、不畏,且受持读诵者,甚为稀有。

佛肯定须菩提觉悟,并告须菩提奉持此经之法。

【注解】

第一波罗蜜:波罗蜜,音译名。意思是由生死迷界之此岸度到涅槃解脱之彼岸。为此,大乘佛教有六种修行,称六波罗蜜,也称六度。第一是布施波罗蜜,第二是持戒波罗蜜,第三是忍辱波罗蜜,第四是精进波罗蜜,第五是禅定波罗蜜,第六是智慧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也称般若波罗蜜。

【参考】

《法华经》: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于斯了悟,能入见性之门,是名第一波罗蜜也。故知假名如将黄叶作金,止小儿啼。二乘之人闻说假名,将谓是实,执着修行,欲离生死,不知即无生死可离。

傅大士: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六祖慧能: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怖畏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又说: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太虚法师:六度以般若能赅,般若为第一,故如来说第一波罗蜜。以真谛言,本无有法,何有法执,是以即非第一波罗蜜。但其所以说第一波罗蜜者,随世谛故,假说为第一波罗蜜耳。

【经文】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因此称为忍辱波罗蜜。

【释读】

佛前面以“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讲般若波罗蜜,接着即以“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再说般若波罗蜜。由是当知,佛说布施,非说布施,乃说般若;佛说忍辱,非说忍辱,亦说般若。因为般若波罗蜜是无相度,故为波罗蜜之真义。

有相则有辱,无相则无辱。若有辱可忍,即有相忍辱,即非真忍;无相忍辱,无辱可忍,是为真忍。所以佛说忍辱波罗蜜,不在辱忍与否,只在着相与否。

佛说六波罗蜜,是六种度人之法,以度至无相为度。因此六波罗蜜也是六种无相行,即以六行验无相。

佛由布施波罗蜜,讲到忍辱波罗蜜,是由法至行,由外至内。以便用自己的经历举例。

【提示】

第三次说波罗蜜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

【注解】

忍辱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

忍:忍辱、安忍之意,即受他人侮辱伤害而不生嗔心。佛教中的忍有多种说法,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十忍之说,其中有生忍与法忍、世间忍与出世间忍、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等。

【参考】

六祖慧能: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圆悟禅师: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无忍辱之相,是达我、人、众生、寿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太虚法师:即就忍辱波罗蜜言之,具金刚般若,则人法双空,事相全空,辱本无有,何有于忍,故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依世谛假说,是名忍辱波罗蜜也。

我们知道,佛教徒口中经常提及到“波罗蜜”,那么,“波罗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说,波罗蜜,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译,波罗蜜翻译成中文, 就是叫“到彼岸”。

波罗蜜一词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它博大精深,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版本为最流行。

波罗蜜,由于此岸指众生的苦海,到彼岸可不是一般领会的去天堂,而是一个超胜的境界,彼岸就是指的是菩提的觉悟。

波罗蜜,要和“般若”(梵文Braja)连用。“般若波罗蜜”。般若的意思是懂得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波罗蜜是指到达极乐的彼岸。所以这二个词连起来的大意为:只有理解万物根本智慧的菩萨才能帮助众生脱离尘世间的苦海,到西方极乐世界。

有人说波罗蜜不也是一种热带水果吗?

说的对,波罗蜜 (jackfruit) 木菠萝,也作“菠萝蜜”,是世界著名的热带水果,属桑科桂木属常绿乔木。原产于热带的印度。它富含淀粉;木材黄,可提取桑色素。它的果肉及花可止渴除烦,核仁补中益气。也可用以醒酒、益气、悦人颜色功效,用于热盛津伤、中气不足、烦热口渴、饮食不香、面色无华、身体倦怠。

至于为何于《金刚经》中的波罗蜜一样,我就不得而知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

很有缘能回答这个问题。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金刚的意思为:坚硬的金属这里指的是阻挡我们精进的贪、嗔、痴、愚痴和无明。般若的意思是“智慧”的象征。“波罗蜜多)的意思为:到达苦海的彼岸。

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如果按照《金刚经》依经修持就能成就像金刚一样的品质,就会悟的佛道的精髓和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用智慧的方法达到(苦海的彼岸)。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的流行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唐宋以来影响最大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着深厚的渊源。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金刚经》的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的佛法都称为经。经字前的九个字,是本经所独有的,这是别名。“金刚”是比喻,也就是印度的金刚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坏。所以它最坚最利。也有些人解释金刚为真金久炼而成刚,具有坚固、光明、锐利三义。又有一些古籍把金刚解释为“金刚心”,具足金刚观智,力用坚强,能破根本无明,得超生死此岸,而到达涅磐彼岸的金刚心。

般若,又做“波若”、“波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既修习八正道、诸波罗密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既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意既修六波罗密。其中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因此般若波罗密在六度波罗密中起关键作用,也因此称般若为诸佛之母,成为其它五波罗密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波罗密”是梵语,译为“到彼岸”,也可译作“度无极”。彼岸者对此岸说。烦恼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磐是彼岸;凡夫是此案,诸佛是彼岸。简单来说就是众生通过修行而从烦恼轮回中解脱,并达到涅磐寂静的彼岸。

“经”梵语语做“修多罗”。本义是线,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如来随机说法,后由结集者聚集诵出佛陀之遗法。再用线把它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现在。

总之,此经名的含义是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波罗蜜,梵语,中文译音。意为到彼岸,也可以理解为路径、道路。

〈金钢经〉里的波萝密是什么意思?:在印度每办成功一件事,或做了,说了都叫波萝密,比喻比波萝还甜的意思。这句话常见于佛教典,比喻用般若智慧出离烦脑苦海到达彼岸就是波萝密。阿弥陀佛。

  1. 【般若波罗蜜】:般若的意思是知晓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波罗蜜是指到达极乐的彼岸,所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带着看透万物本源的智慧,脱离尘世苦海。

  2. 【如是我闻】:正如我在佛陀座前听闻到的。经文记录时由阿难陀口述,为表示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所以加上这句话。

  3.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一种对佛的称谓,并不是某一个佛的名字。

  4.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意为“上而正”,三菩提则指的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所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最高最圆满的智慧觉悟。

  5. 【涅槃】:是超脱生死、回归清净的境界。

  6. 【灭度】:灭烦恼,度苦海,到达彼岸。与“圆寂”类似。

  7. 【不住】:不执著。

  8. 【布施】:把自己的所得之物,无条件无企图的分享给别人。

  9. 【法】:凡保持各自的本质特性或规律的事物。

  10. 【须陀洹】:是“入流”、“预流”的意思,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需断除三界中的见惑。

  

  11. 【斯陀含】:意思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是佛教中第二阶段的成果。

  12. 【阿那含】:第三果,意为“不再来”。得证的人将不再有五欲烦恼。

  13. 【阿罗汉】:即得道者、圣者,是佛教中最高果清净,了脱生死。

  14. 【无诤三昧】:保持在无胜负心、不与他人争辩的禅定之中。

  15. 【乐阿兰那行者】:安于寂静的无诤心的修行者。

  16. 【燃灯佛】: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是过去佛的代表,主修过去。释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现在佛;弥勒主修未来,是未来佛。

  17. 【阿僧祗】:佛教中的一个时间概念,相当于10的140次方年,指无数极长的时节。

  18. 【那由他】:佛教中的一个数量单位,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19. 【优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即“居士”。

  20. 【优婆夷】: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女子,即“女居士”。

  《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所谓金刚,即是本来;所谓般若,即是智慧;所谓波罗蜜,即是度达。而以智慧得知于本来,就是经。因为一切问题,本来无有;但得本来,万有尽明。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经般若波罗蜜而得至金刚,即在改变智慧之行中,了知我、万有、本来、真实、真知等根本问题。

  如下解读来自程东著《佛不立相:金刚经谛鉴》

  

  【经文】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译文】

  佛告须菩提:是的,是的。那时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能够不惊、不怖、不畏,就知道此人甚为稀有。为什么?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所以称为第一波罗蜜。

  【释读】

  佛肯定了须菩提的觉悟。因为须菩提说到了稀有之人,佛即对稀有之人再作讲解:后世若有人听闻此经而不惊、不怖、不畏,此人必是稀有之人。因为此经无相,一切相不立,所以有相之人必因此而惊恐怖畏。而闻言即定者,已得实相,故非有相之人。

  佛在“甚为希有”之后,以“何以故”解释这个人为什么“甚为希有”。他的解释是:“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这个人不是佛度的,而是他自度的,所以他才“甚为希有”!因为佛之觉悟,即非他度,而是自度。佛度如此,故佛知之。所以唯有自度之人,才是稀有之人。

  佛说法即波罗蜜,但只有知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者,才能得波罗蜜,这样的人才真知佛说,所以“甚为希有”。

  所谓第一波罗蜜,其“第一”二字也含有隐显二义:显义是波罗蜜的有相排序,即所谓布施波罗蜜;隐义则是第一义,即于第一义而度。唯此第一义,没有第二义,能如此自度的人,当然“甚为希有”。

  在显说上,佛说六波罗蜜,其中布施波罗蜜为第一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第六波罗蜜。布施的真义是法布施,并非物布施。因为物布施无助于人的觉悟,不能度人,故非佛布施之目的。而以法度人,非以法度人,实为人自度,是名以法度人。为什么?因为以智慧至彼岸,非有彼岸可至,乃以智慧自觉为至,是名智慧至彼岸。谁的智慧?度者自己的。度者以智慧为度,智慧是他自度之舟,故无智慧则无舟,即不能度。所以无智慧者,必待其智慧增长才能得度。故一切度者,必须自度,不能他度,他亦不能度。因为所度之处,只在自处,不在他处。故若以为在他处,即是邪度;若以为有法可以度他,即是邪法。故若待他度我,则不能得度。

  佛讲此经,即是法布施。佛为须菩提所说,即是法布施。而佛以法布施度人,其实是令其自度。若有人能闻经而悟,其人即已至无相境地,已能自度,故为稀有。所以无相布施,非有所施;佛法布施,非有法施;佛法度人,非有人度。故是名布施,是名佛法,是名度人。以故,是名第一波罗蜜。

  所以“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这才是真正的布施波罗蜜,也是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专讲般若波罗蜜的。所以佛讲布施波罗蜜,即是讲般若波罗蜜;佛讲一切,皆是讲般若波罗蜜。

  

  【提示】

  第二次说波罗蜜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

  第五次说闻此经而能不惊、不怖、不畏,且受持读诵者,甚为稀有。

  佛肯定须菩提觉悟,并告须菩提奉持此经之法。

  【注解】

  第一波罗蜜:波罗蜜,音译名。意思是由生死迷界之此岸度到涅槃解脱之彼岸。为此,大乘佛教有六种修行,称六波罗蜜,也称六度。第一是布施波罗蜜,第二是持戒波罗蜜,第三是忍辱波罗蜜,第四是精进波罗蜜,第五是禅定波罗蜜,第六是智慧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也称般若波罗蜜。

  【参考】

  《法华经》: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于斯了悟,能入见性之门,是名第一波罗蜜也。故知假名如将黄叶作金,止小儿啼。二乘之人闻说假名,将谓是实,执着修行,欲离生死,不知即无生死可离。

  傅大士: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六祖慧能: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怖畏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又说: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太虚法师:六度以般若能赅,般若为第一,故如来说第一波罗蜜。以真谛言,本无有法,何有法执,是以即非第一波罗蜜。但其所以说第一波罗蜜者,随世谛故,假说为第一波罗蜜耳。

  【经文】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因此称为忍辱波罗蜜。

  【释读】

  佛前面以“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讲般若波罗蜜,接着即以“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再说般若波罗蜜。由是当知,佛说布施,非说布施,乃说般若;佛说忍辱,非说忍辱,亦说般若。因为般若波罗蜜是无相度,故为波罗蜜之真义。

  有相则有辱,无相则无辱。若有辱可忍,即有相忍辱,即非真忍;无相忍辱,无辱可忍,是为真忍。所以佛说忍辱波罗蜜,不在辱忍与否,只在着相与否。

  佛说六波罗蜜,是六种度人之法,以度至无相为度。因此六波罗蜜也是六种无相行,即以六行验无相。

  佛由布施波罗蜜,讲到忍辱波罗蜜,是由法至行,由外至内。以便用自己的经历举例。

  【提示】

  第三次说波罗蜜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

  【注解】

  忍辱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

  忍:忍辱、安忍之意,即受他人侮辱伤害而不生嗔心。佛教中的忍有多种说法,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十忍之说,其中有生忍与法忍、世间忍与出世间忍、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等。

  【参考】

  六祖慧能: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圆悟禅师: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无忍辱之相,是达我、人、众生、寿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太虚法师:即就忍辱波罗蜜言之,具金刚般若,则人法双空,事相全空,辱本无有,何有于忍,故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依世谛假说,是名忍辱波罗蜜也。

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到彼岸。

关于金刚经的开经偈,武则天提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就说明金刚经有无上的智慧,依本人粗浅的认知来暂且说一说。

金刚经是禅宗经典,佛教体系内的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透彻,畅快。也就是说金刚经是一本告诉我们能智慧到彼岸的究竟解脱之经。

如果说有一个彼岸,要靠智慧才能到达,那么就说明我们没有到达的都在此岸。

从此岸可以到彼岸,但是靠的是智慧。

什么智慧呢,就是金刚经告诉的智慧。比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造作的人事物,都是不可靠的,都是短暂的,不值得相信的,不是恒常不变的,如果这样看问题,就是有智慧。

也就是佛家讲的一切无常,世间讲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字。

当我们拥有了无常的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去执着为什么他以前对我那么好现在爱上别人了?也不会去抱怨为什么老天如此不公平。那么自然而然的烦恼就没有了,全是快乐与自在。

没有烦恼的世界,就是智慧的彼岸世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wxwx.cc/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92&id=302027

我的快乐小窝,知识百科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我的快乐小窝,知识百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我的快乐小窝,知识百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