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荀彧被杀使汝颖士人汲取教训,默许曹操做出更越轨之事

荀彧被杀使汝颖士人汲取教训,默许曹操做出更越轨之事

荀氏家族的社会影响很大,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心腹谋臣。曹操出外征讨,常以荀彧主持中枢大政,对其极为器重。在曹操统治时期,形成了一个以荀彧为首的强大的汝颖集团。

荀彧投附曹操,是以“乃心王室”为政治抱负的。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让董昭就“晋爵国公”事密咨荀彧,荀彧窥透其用心,断然表示反对。他因此遭到曹操冷落,被迫自杀。此后,荀攸授职魏国尚书令,不久去世。

以荀彧投附曹操和曹操掌握汉献帝为契机,“颖川士人集团”较早形成与曹操的联合,是曹操势力得以兴盛的一个决定因素;曹氏、夏侯氏宗族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曹操结合,并构成“谯沛武将集团”的核心,则是另一个决定因素。

在汝颖集团中,荀氏家族地位特别突出。荀彧既是曹操的“子房”,又是曹操与颖川士人联系的纽带;其兄荀衍曾任监军校尉,受封列侯;荀悦、荀攸则分别是他的从兄和从子。荀彧又与曹氏联姻,长子荀恽娶曹操之女,荀彧女又嫁给了陈群。这样一个家族,颇能代表汝颖士人的核心利益,故荀氏家族的政治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汝颖集团的整体政治倾向。

董昭

汝颖集团与曹操的矛盾和冲突,终于在曹操与荀彧之间爆发。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谏议大夫董昭首倡为曹操晋爵并赐九锡,董昭对曹操言道:“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而未尽善,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德美过于伊、周,此至德之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难化,甚于殷、周,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藩卫。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弇床下之言,朱英无安之论,不得过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陈。”

曹操欣然接受董昭要他逐步取代汉室的建议。但出乎意料的是,董昭的这个提议却招致被曹操视为首席参谋的荀彧的反对。荀彧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为何荀彧会反对曹操封国公、受九锡呢?

因为曹操一旦被封为魏公,受九锡,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享受类似于天子规格的礼仪。如此一来,易代更祚将指日可待。荀彧出身于一个累世事奉汉室,崇尚仁义礼治的世家大族,怀有朴素的保汉忠君思想。

荀彧辅佐曹操,初衷绝非助操建立王业,而是要曲线救汉,借曹氏力量挽救刘家江山。他认为,在汉末乱世之际,只有像曹操这样雄才大略的人,才有能力匡复汉朝,弘济苍生。正如裴松之所言:“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志,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

荀彧

而当曹操代汉的态度明朗化而自己又无法阻止时,荀彧就陷入了无比尴尬的两难处境:一边是曹氏代汉之志已十分明显,其势诚不可挡;另一边是,自己保汉匡君的夙愿未能如愿,汉朝灭亡已难以逆转。

其实,陈寿对荀彧的评价早已透漏了这种信息:“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即荀彧固然才干优长、见识非凡,仍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其实,曹操的心胸并不狭隘,他时常能不计前嫌,忘人小过。但曹操在代汉这件大事上绝不含糊,谁要在这个问题上设置障碍,那就是自觅死路。

荀彧反对曹操受九锡,曹操决不能容忍,于是顿起杀心。但荀彧毕竟是朝廷重臣,又有大功于天下,所以他不能明目张胆地将其杀害。曹操“南征孙权”,在行军途中,他“表请彧劳军于谯,书奏,帝从之,遂以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另据《三国志·荀彧传》注引《献帝春秋》记载,荀彧之死似乎还另有他因:“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彧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邺,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彧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彧。”

曹操

由此可知,荀彧的政治立场其实是站在汉献帝这一边的。他在很多问题上并非和曹操同心同德。当然,荀彧为了自保,有时也不得不违心地和曹操保持一致。但是,一旦曹操要加九锡,准备代汉,荀彧终于与曹操对立起来,其后果当然也是可想而知的。正如王夫之所言:“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

另,魏正始四年(243年)、正始五年(244年),齐王芳诏祀佐命功臣二十一人于太祖庙庭,程昱、荀攸、钟繇、华歆等谋士均列其中。郭嘉亦于景元三年(262年)被追视“于太祖庙庭”。而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却始终未被提及。

这绝非是后世淡忘了荀彧的功勋,而是魏廷忌恨其反对曹操受“九锡”所致。魏廷对此事的耿耿于怀,更进一步说明了荀彧生前反对曹操代汉态度的坚决。

荀彧之死是影响当时政局的一件大事。就汝颖士人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从荀彧事件中汲取教训,转变立场,开始支持或默许曹操建立“王业”。

随着时势的变化,“汉室不可复兴”已愈来愈成为一种共识,因此,他们可以接受或支持曹操超越人臣名分的种种僭越之举,包括代汉自立。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曹操晋爵为魏公,魏国建立,标志着曹操在通向以魏代汉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此之前,曹操授意文武群僚发动了大规模的劝进运动,荀攸、钟繇、杜袭等汝颖士人均在劝进群僚之列。

魏国建立以后,荀攸授职魏尚书令,居文职之首,钟繇任大理,杜袭任侍中,陈群任御史中丞,他们成为最早接受魏国官号的一批重臣。荀攸去世之后,钟繇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八月擢升为魏相国。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拜官。

《宋书·百官志上》“相国”条称:“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矣。”其实早在东汉末年,董卓自号相国,情况已是如此。但钟繇并非权臣,他被拜为魏相国。这乃是曹操力图维系与汝颖集团的政治联合而采取的非常措,象征意义十分突出。与此同时,陈群也被擢为魏侍中领汉丞相东西曹掾,处在显重职位。汝颖士人与曹操结成君臣关系,在实施“以魏代汉”的政治步骤方面取得完全一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2189.html

政治,汝颖,太祖,荀彧,教训,曹操,曹氏,董昭,集团,代汉,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汝颖,太祖,荀彧,教训,曹操,曹氏,董昭,集团,代汉,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汝颖,太祖,荀彧,教训,曹操,曹氏,董昭,集团,代汉,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