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垓下之战与淮海战役,竟能如此相似?

垓下之战与淮海战役,竟能如此相似?

【楚汉大决战研究3:战役精髓】

在《楚汉大决战(陈下、垓下之战)的历史真相》这篇文章中,我基本还原了刘邦项羽两大集团战略决战阶段的真实过程,简而言之,用现代公认的垓下之战来“命名”、“概括”楚汉大决战,是严重偏狭的,它事实上只是楚汉大决战阶段的收官之战。

在那篇文章中,我也一再提到了淮海战役,事实上,楚汉大决战和淮海战役,无论在战役过程、战役精髓乃至历史影响,都是极为相似的,本篇正是对此作出分析。

楚汉大决战事实上可分为三大阶段七大战役——

第一阶段(前203年10-11月):1、固陵之战;2、下邳彭城之战;3、睢阳之战;

第二阶段(前203年11-12月):4、陈下之战,5、城父之战;

第三阶段(前203年12月):6、项羽被围堵战;7、垓下之战。

就“战役发起的突然性”而论,楚汉大决战是因刘邦撕毁“鸿沟之约”的不义操作所引起的历史意外。

如果没有张良、陈平“养虎为患”的执意劝谏,刘邦又听了进去,决定“机不可失”,立即追击、进攻项羽,历史走势无疑会是另一番局面,就算仍有楚汉大决战,也该是至少一段时间之后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个意外,导致决战阶段初期,刘邦享受了“战役发起突然性”的红利,起码他打了项羽个措手不及,拿下了阳夏以西的地盘,并将对峙战场从之前的广武变成了稍后的固陵,向着楚国腹地推进了一大步。

淮海战役原定于1948年11月8日举行,但鉴于国军方面情况变动尤其是黄伯韬兵团向徐州的迅速收缩,粟y将军不得不“机断专行”,提前两天即11月6日就发起战役,这一“战役发起突然性”,别说国军想不到,就连我军都没想到。

这是楚汉决战和淮海战役在开战初期,战役精髓上的相似之处,都是打了敌军一个“出其不意”,只不过,刘邦是通过违约的“厚脸皮”争取到的战机,而粟y纯属是对战场的灵敏嗅觉。

因为韩信这一段记载的严重缺失,被记载在灌婴列传中的那段战事,根本没有获得哪怕起码的发现与重视。

就当时的局势推演,灌婴的出击,只能是在韩信同意出兵之后,这无疑说明,灌婴只是韩信齐军的一个组成或者说先锋部队,因为他是骑兵军团、机动力强嘛。

而彭城作为项羽的都城,肯定拥有一定兵力规模的守卫部队,以下简称“彭城军团”,即项声等人“复定淮北”所率领的那支部队。

后人光看到了韩信“引兵诣陈”、“将兵会垓下”的记载,却极少想到,在韩信出兵前,齐地和陈县之间,间隔着彭城这一项羽的都城以及项声的彭城军团,不先消灭这支拦路虎、拿下彭城,韩信怎么赶往决战前线?

也就是说,在韩信出兵前,他其实面临着和粟y淮海战役前同样的战局形势,只不过韩信当时在临淄(今淄博),粟y在济南,他们都要对解决徐州的战争拿出自己的全盘对策。

粟y的对策很明确,也就是后来军史上俗称的“小淮海”,即攻占两淮、收复高邮宝应,主力在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歼敌,然后攻占海州、连云港。

纵观韩信、灌婴的这一段战事过程,几乎和“小淮海”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粟y提出的、之后未能真正付诸实施的“小淮海”,其实两千多年前的韩信就已经将它在徐州战争舞台上真正实施了出来!

韩信这么做,主要有以下几种考量:

1、拿下彭城、攻占两淮,不仅将断绝项羽再回彭城的可能性,甚至连淮北地区都不可能再待,导致项羽只有退往淮南乃至江东的唯一出路。

2、拿下彭城重点在消灭彭城军团,这有野战和攻坚两种打法,攻坚有攻坚彭城或者下邳等其他城邑的多种可能,起码彭城肯定是区域内最雄厚坚固的城邑,不到万不得已,攻坚它是下下策。

所以灌婴进攻鲁北、两淮、最南打到广陵(即今扬州),首要意图不仅是清扫彭城外围,更是调动项声彭城军团脱离彭城的战役追求。

实战中彭城军团被歼灭于“下邳之战”、彭城稍后直接投降,这说明韩信的战役意图完全“得逞”了。

下邳之战和碾庄战役其实极为相似,项声彭城军团被韩信调动、包围在下邳,将之和彭城彻底分割开来,灌婴“击破楚骑於平陽”,其实是在站场西侧,向西阻击彭城东援军队的战斗,整个下邳之战就是“攻邳打援”,和碾庄围歼黄伯韬、徐东阻击战如出一辙!

韩信在这一战中同样表现出了极为出色、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在短期内就取得了极为高效的战果,尤其是顺利迫降彭城,可谓楚汉决战阶段“里程碑式”的战役转折点,相当于直接拿下了常公的南京!

悲催的是,因为韩信的记载缺失,这一段战事早就湮没在历史的烟波里,其实这才是韩信对楚汉决战最大的贡献之一,乃至是对中国军事战争史的真正贡献,因为是他第一个给出了“由北向南进攻徐州”这一千古课题的“标准甚至堪称规律般”的答案!

后人原本都有直接照抄的正确答案,但历史偏偏就是没有记载、重视、流传下来!

彭越出兵过程的记载同样缺失,但结合当时战局很好推演,他目标显然是南下直指睢阳,即今天的商丘,然后四处出击,消灭各地的楚军,将刘邦许给他的土地都先实质拿到手。

拿淮海战役来对比,彭越承担的显然就是中野前期的作战任务,惊人的“历史相似”是,1948年11月6日,中野所部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的地点,就是在商丘城东南,同日就拿下了商丘!

就整体战局而言,彭越彻底平定梁地的行动,既是在西侧配合韩信的徐州地区作战,也是在北侧解除了刘邦固陵前线的后顾之忧,不管三人主观上配合意愿度如何,客观上都实现了较为完美的战场配合。

韩信搞定彭城、淮北,彭越搞定睢阳以北即皖中,刘邦请求他们出兵的确是对的,战事至此,项羽所谓“西楚国”北侧近一半的国土包括都城都已经彻底沦陷!

这两战之所以一起说,是因为它们几乎同时发生,而且相互制约。

韩信、彭越出兵的过程中,尤其是韩信进攻下邳、迫降彭城之前,项羽其实是相当矛盾的,从“国际观瞻”出发,他肯定要全力避免彭城失陷这一尴尬局面的发生。

但是,当时他的主力部队在陈县被刘邦汉军拖住,为了配合韩信,刘邦的防线从固陵逐渐向南,延伸到了颐乡等地,目的就是截断、阻击项羽回援彭城的战略意图。

项羽现在的总兵力,已不足以让他分兵救援彭城,而且这种做法也极其不明智,因为彭城被韩信、彭越“东西夹击”,注定要失陷乃至是个无底洞,项羽投入多少都注定“有去无回”。

但是,作为“面子”,项羽可能也会派一些部队绕过城父、回援彭城,包括当面的陈下之战,应该在灌婴抵达颐乡之前,就已经开打,但因为项羽的主观意愿本就不足,所以这一阶段的陈下之战并不激烈。

真正让项羽和刘邦在陈县从大体对峙到全面开打的关键因素,是英布、周殷、刘贾等人的突然北上进攻城父!

项羽得知周殷反水、英布北上的消息,应该是很晚的。

因为一旦他得知,项羽将立刻意识到,英布等人不仅切断了他从寿春退守淮南的路线,而且是将他彻底包围在陈县,以项羽的战场嗅觉,他不该等到英布等人渡淮北上再撤离陈县,但他实际上这么做了,只能说明他获得相关信息的时间极晚,等到得知时,城父已经陷入了英布的包围。

也就是说,城父在楚汉决战战场上的“战略咽喉”地位,就是淮海战役中的宿县!拿下宿县,就切断了整个徐州集团南撤的路线,而只要拿下城父,就是切断整个项羽楚军退往淮南的路线!

英布所部楚军,执行的也是中野在淮海战役中“攻占宿县”这一对战役全局极为关键的“亮点”操作!

区别在于,宿县兵力很少,被中野很快拿下,而城父的楚军兵力雄厚,英布从包围至攻下城父,实际上花了很长时间。

这是因为,城父是当时项羽“固陵-陈县-城父”方面的最东方,又是个极其易守难攻的楚国传统巨大城邑,项羽之前就已经在此布置了大量军队,估计至少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吧。

这也是城父被英布突然包围后,项羽不愿放弃城父、必须要向东救援城父的实际原因,他应该是实在舍不得城父的守城楚军,由此也能反证城父守军的数量规模。

也就是说,此时的城父之战,就像是淮海战役中的“碾庄战役”或者“双堆集战役”!

如果是碾庄战役,英布进攻城父,相当于华野围攻黄伯韬的山东兵团,而刘邦就像华野的其它部队。阻援项羽的所谓陈下之战,其实是陈东阻击战,和“徐东阻击战”完全等同!

如果是双堆集战役,英布进攻城父,相当于中野及部分华野部队围歼黄维,而刘邦就是在徐州以南、蚌埠以北阻击国军的华野。

鉴于双堆集战役华野有过支援中野的情况,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在英布围攻城父、刘邦阻击项羽的过程中,刘邦汉军和英布楚军之间,也存在过部队相互调动、增援的情况!

毫无疑问,城父之战是吹响楚汉大决战的真正号角,战局形势很明显,刘邦集团拿下城父就是封死项羽,而城父作为项羽的重镇和退路,他绝对不能失去!双方都到了真正拼命的时候!

由此,城父攻坚战、陈东阻击战上演,这是楚汉决战阶段双方第一次大决战,也是真正的血战。

具体可以参考碾庄围攻黄伯韬、双堆集围歼黄维、徐东阻击战的“惨烈”程度,它们可是解-放战争中公认的最顶级最惨烈的战斗!

陈下、城父之战的结果很明确,项羽终究没有打通和城父的联系,也就谈不上和城父楚军的会师、将其救出,更不要说通过城父向淮南撤退。

而此时,韩信大概在彭城、彭越大概在睢阳,他俩随时都有前来参战的可能。

鉴于他俩没来,项羽都突破不了刘邦和英布,要是他俩来了,项羽还不得被全面包围?

以项羽的战场嗅觉,他不可能等城父被攻下,尤其是韩信、彭越参战后再“逃跑”,应该就在项羽认定救援城父无望之后,他就已经开始筹划撤出陈县、全军跑路的想法了。

也就是说,此时的项羽和陈县,就是淮海战役中的杜聿明和徐州!

战局整体进展形势,让项羽和杜聿明很容易意识到,再继续坚守陈县和徐州,就是被彻底包围的下场,在汉军和解-放军还没有聚合所有力量实现包围前,他们必须抓紧撤离陈县和徐州!

杜聿明曾经自信的认为:“料定此次突围会是成功的”,但他可能不知道,他的“金蝉脱壳”妙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项羽就已经玩过了!

而历史的惊人相似在于,相比粟y预测到了杜聿明的逃跑路线,韩信也提前预测到了项羽的逃跑路线,并将他们成功追击、拦截在陈官庄和垓下!

有意思的是,杜聿明和项羽应该都是趁夜逃跑的,而此时的粟y、刘邦,第一时间确实都不知道他俩的逃跑行动,等到真正发现时,他俩确实都已经跑远了。

区别在于,杜聿明有常公这个“猪队友的神助攻”,强制他别再一味逃跑,从而给粟y追击、围堵杜聿明制造了一定的便利,也就是说,粟y虽然成功预测到了杜聿明的逃跑路线,但最终追上、包围杜聿明,还是有一定运气的。

而项羽显然没有任何“上头压力”,他就是全力向东南奔逃,只要渡过淮河,他就彻底安全了。但是,正在他得意洋洋、自以为妙计得逞的时候,韩信突然“神兵天降”,出现在了他的前方!

这并非证明韩信一定比粟y优秀,而是因为双方实力的对比完全不同,粟y及华野当时各条战线的作战任务都极为严重,很难分出更多兵力去全面监视杜聿明,而韩信及齐军,拿下彭城后事实上一直在“吃瓜看戏”,只要韩信预测到了项羽的逃跑路线,他有充分实力、也很容易提前调动军队并实现对项羽的拦截、包围。

这里明确一点,韩信最初拦截项羽的地方,并不一定就在垓下。

韩信是在城父以东、淮河以北的某个地方拦住并击败项羽,彻底杜绝其南渡淮河的可能性,在“前有韩信堵截、后有刘邦追击”的危险态势下,项羽其实是在野外被接连攻打,他四处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尽快寻找一个利于防守的地方暂时安身,这才最终到了垓下!

也就是说,所谓垓下,就是淮海战役中杜聿明被围的陈官庄,或者黄维被围的双堆集,项羽他们仨并非故意向此进军,而是被追击、包围到此,“垓下、陈官庄、双堆集”能够留名军史,纯属战事进展中的偶然!

很显然,项羽被围垓下,就像杜聿明被围陈官庄,所以,用“垓下之战”来概括楚汉大决战,就好比用“陈官庄战役”来概括整个淮海战役一样,不仅完全失之偏颇,更重要的是,之前的陈下城父血战、韩信围堵战,事实上是规模更大、意义也更为重大的决战,只是因为史书记载的各种问题,被彻底忽视乃至遗忘了!

垓下之战只是楚汉大决战的收官战,它和陈官庄战役的相似之处是,双方都经历了一段“长久围困”,在垓下之战是“四面楚歌”,在陈官庄则是华野对于杜聿明集团的全面攻心、瓦解,做法实质无二。

包围圈中的楚军和国军的处境也基本相似,缺衣少食的他们还要面临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恶劣自然环境。

垓下之战是发生于农历前203年12月,陈官庄战役结束于1949年1月10日,即农历1948年的12月12日,两者究竟是何等的相似!

以上。楚汉大决战和淮海战役,无论战役举行时间、发起地点、战役过程和战役精髓,都是毫无疑问的极其相似乃至相同,淮海战役无疑是楚汉大决战的复制版、扩大版。

但是,正如我前文所说,这种相似乃至相同,绝不是巧合,这说明军事战争确实是存在规律的,而发生在徐州中原地区的战争尤其是大兵团会战,如果一方能够取得最终压倒性胜利,那战争打成楚汉大决战或者淮海战役这样的过程及局面,就应该是大概率现象。

正如韩信、粟y对于“小淮海”军事谋略的“心有灵犀”,他俩对于项羽、杜聿明逃跑路线的神奇预测,英布切断城父与中野切断宿县的关键妙笔,甚至项羽、杜聿明完全明智也差点就要成功的“金蝉脱壳”妙计,都是相关战争的共同亮点乃至规律般的存在。

作为逐鹿中原、“一战定江山”级别的决战,楚汉大决战和淮海战役的历史地位也极为相似,前者直接造就了大汉帝国,后者则直接造就了共和国。

最后。与淮海战役同样相似的,是楚汉大决战“究竟是谁指挥的”、“谁功劳最大”等注定掰扯不清的争议。

在我看来,楚汉大决战的最高指挥者非刘邦莫属,只有他全程参与、指挥了整个战役,联合指挥员有韩信、英布、彭越、周勃等人。

韩信搞定了两淮地区,取得了攻占彭城的标志性战果,尤其是他“神奇”堵住项羽,是最终得以消灭项羽的最关键贡献,垓下之战,韩信齐军至少是主力部队之一。

英布(也包括周殷、刘贾)搞定淮南九江地区,在城父之战中贡献卓著。

彭越搞定皖中地区,配合了韩信以及刘邦的作战。英布、彭越也都参加了垓下之战。

周勃作为刘邦所部汉军的副总指挥,对协助刘邦、全面指挥战争同样大有贡献。

相信所有争议的“焦点”都会在刘邦和韩信身上,具体就见仁见智吧,但前提是,总得先彻底搞清楚这段战事的真实过程。

至于高级指挥员之下的诸位将军的功劳,我以为毫无争议,灌婴肯定是表现最出彩、功劳也最显著的“决战明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79.html

下邳,楚汉,大决战,淮海战役,项声,项羽,垓下之战,彭城,韩信,阶段,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下邳,楚汉,大决战,淮海战役,项声,项羽,垓下之战,彭城,韩信,阶段,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下邳,楚汉,大决战,淮海战役,项声,项羽,垓下之战,彭城,韩信,阶段,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