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张良:一个贵族的没落与重生

张良:一个贵族的没落与重生

“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天下大定,刘邦称帝,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

然而,刘邦却认为拥有“汉初三杰”才是关键。正是得益于张良、萧何、韩信的辅佐,所以仅用了七年便统一了天下。

在刘邦“汉初三杰”的概念中,张良居首。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张良的传记却被置于萧何、曹参之后。司马迁此举究竟为何?

01从贵族到侠客,矢志抗秦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司马迁开篇点题张良祖上为韩国人。“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在《韩世家》中司马迁也明确了韩国人祖上为姬姓周氏族人,而后代子孙“从封姓为韩氏”。

根据《史记索隐》注解,张良字子房,即如刘邦所说。张良起先名为“韩良”,那么他为何要改换姓氏呢?这话还得从张良的爷爷说起。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大父”即爷爷,张良的爷爷叫韩开地,父亲叫韩平,父祖两辈相继供职于韩国五代君王,这也是张良引以为傲的“五世相韩”。

司马迁在此多次用了一个“相”字,并非指宰相,而是指辅佐。也就是说张良的父祖两辈因为出身于韩氏王族,所以一直在韩国君王手下供职。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50年,韩平故去。“卒二十岁,秦灭韩”,韩平去世后二十年,秦灭韩。

在《秦始皇本纪》中,“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晋纳其地,以其地为郡”。秦始皇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时间上与韩平去世恰巧为二十年。

“良年少,未宦事韩”,当时张良尚年轻,还没有在韩国官场任职。

其实,对于司马迁这个说法总感觉有些不太妥帖。即使张良为遗腹子,那么也十九岁了。放在当下都已大学本科毕业了,何况在那个时代这个年纪不能算“年少”。

像张良这种公族子弟,竟然没有官场经历,具体原因确实值得考虑。然而,张良并未因从没有任职官场而对韩国失去忠诚。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韩国破灭之时,张良还有私家仆从三百人。这再次说明张良贵族的出身,以及由此继承了丰厚的家产。

“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张良在弟弟死后没有办理葬礼,而是散尽家财投入反秦事业,广泛招募刺客行刺秦王嬴政,为韩国报仇。

“得力士,为铁锤重百二十斤”,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然后,张良派人打探到秦始皇东巡的行踪,与大力士谋划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可惜,大力士没见过世面,将随从坐的车误认为秦始皇的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秦始皇幸免于难,对此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拿刺客。“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张良因此更名换姓,躲藏到了下邳。

张良躲藏在下邳成了一名侠客,“居下邳,为任侠”。

这是张良人生第一次转折,从贵族子弟成了没落江湖的侠客。其实,不论是复仇的公子哥,还是行侠仗义的侠客,张良以一己之力抗秦。在抗秦背后,是张良光复韩国的伟大信念。

在刺秦之前,司马迁还记叙了张良两件事:“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张良曾经到淮阳学礼,到东方拜见了仓海君。

张良学礼与见仓海君与张良博浪沙刺秦有何关联?这的确有些费解。不过,司马迁如此描叙给张良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更神奇的是,张良因圯桥进履而得到了黄石公赐书。“旦日式其书,乃《太公兵法》也”,由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02从侠客到谋士,起义反秦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反秦发生在前209年(即秦二世元年)七月。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百余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先看时间,从陈胜吴广起义往前推10年则是公元前219年,按照秦纪年应该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在《秦始皇本纪》中“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这证明张良博浪沙刺秦就发生在这一年。

张良下邳行侠仗义,身边也聚拢了百余青年才俊。即使沦落为江湖侠客,张良矢志以对抗秦国,恢复韩国为己任。

然而,张良甚至自身势单力孤,难以立足。“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张良打算投奔景驹,当时“景驹(楚国贵族后裔)自立为楚假(代理)王,在留(今沛县东南)”,岂料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当时刘邦正率领数千人的队伍,扩张地盘攻打到下邳西。于是,张良就归附了刘邦。

良曰:“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大概是天才了。”张良如此感慨是因为观念契合。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的内容劝说刘邦。“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对于张良的计谋,刘邦不仅愉快地接受,而且还认为不错。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其实张良也曾用《太公兵法》的内容为别人谋划,然而都不能够理解。于是,张良“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可以说,张良投奔刘邦的队伍经过了慎重选择。但是,张良好像并未死心塌地的追随刘邦。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刘邦带兵到薛(今山东滕州)见到了项梁,在《高祖本纪》中这一年为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

当时,“项氏起吴”,项梁、项羽叔侄两人也在吴(苏州)起兵反秦。项梁对秦嘉背叛陈胜立景驹为王十分不满,“乃进兵击秦嘉”。最终,秦嘉战死,而景驹也在逃亡途中死去。

“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当项梁听说陈胜确定死亡之后,召集各路将领会集到薛商量大事。刘邦就是此时前往薛。

范增劝说项梁拥立楚怀王之孙为王,项梁、项羽起义军自称为楚军。而“燕、赵、齐、魏皆自立为王”,燕、赵、齐、魏后世子孙都纷纷自立为王。

“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仍不忘复兴韩国,趁机向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而韩氏诸公子中的横阳君韩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增加同盟势力。”

项梁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派人找到韩成,立为韩王。并任命张良为司徒(相当于丞相)。

“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张良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率领千余士卒向西收复韩地,攻下了数个城市。“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然而攻占的城池又很快被秦军夺走,秦韩你来我往,张良只能在颍川附近打游击。

虽然张良实现了“复韩”梦想,也实现了“复家”的夙愿。然而,张良同韩王成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或者说“复国复家”仍可能再次“亡国灭家”。

03追随刘邦,身在汉营心在韩

“沛公之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刘邦从洛阳出发向南经过轘辕,张良再次率领韩兵跟随汉军。张良应该是感觉到仅靠韩成势单力孤独,不足以“光复”韩国,所以投靠刘邦以借以做大。

“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攻占了战国时属于韩国的十余个城池,并打败了杨熊的军队。效果立竿见影,在刘邦的帮助下,韩国扩大了十余个城池。

“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刘邦就命令韩王韩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与张良一起继续南下,攻克了宛,再转向西去一起进入武关。

刘邦让韩成留守阳翟,却带走了张良。这说明刘邦意识到了张良的重要性。十余座城池交给韩成留守,这可能是张良跟随刘邦的交换条件。毕竟,“复韩复家”才是张良的梦想!

张良追随刘邦入关也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刘邦准备以两万人攻打秦峣关下军,而张良支招派郦食其诱降秦将,然后再进兵攻打秦军。“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这使得刘邦能够比项羽抢先进入关中。而楚怀王与各路起义将领曾约定,率先进入关中的可以为王。

刘邦进入咸阳之后,被秦王宫中的豪华奢侈眼前的迷离了双眼。“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刘邦)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樊哙劝说刘邦离开王宫,外出驻扎,但是“沛公不听”。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为助纣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又劝说,秦国统治黑暗,所以沛公才能到这里。为天下除去祸害,现在应该以勤俭朴素显示本色。如今刚进入秦,就想安于享乐,这大概就是“助纣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劝告。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最直接的表露,语言描写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司马迁深谙塑造人物的方法,所以未记叙樊哙劝说内容,却将张良所说详细记录。

从话语来看,张良已经告别血气方刚的了豪侠,而且感觉张良与刘邦心存隔阂,并非足够亲密、信任。之所以有如此判断, 是有根据的!

“沛公乃还军灞上”,于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话,回到灞上驻扎。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羽在巨鹿之战解救赵国后也进入关中,驻扎在鸿门附近。当刘邦率先进入了关中,项羽准备攻打刘邦的汉军。

“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项伯乃是项羽“季父”,得知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于是连夜赶往汉军,私下与张良见面。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项伯曾经杀人犯罪,幸亏在张良的帮助下躲藏在下邳。这是项伯“私见张良”的原因,而“欲与俱去”则是目的。

“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张良这句话中“送”字为跟从的意思,这再次证明张良追随刘邦并非出于真心,仍以“复韩复家”为目的。当然,也不排除张良为套取项伯更多机密信息。

04忠心佐汉,定天下复爵位

张良将项伯的话完全转达,刘邦得知大吃一惊,于是请教该如何应对。

“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羽邪?’”“诚”解释为确实,的确;“背”解释为背叛。张良问刘邦是否真要背叛刘邦呢?

刘邦回答说:“有个小人对我说把住关口不让诸侯进入关中,并且可以在秦地称王,便听了他的建议。”

“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张良又问刘邦估计汉军能否抵挡项羽呢?

以为张良均以反问的方式启发刘邦,并无过多言外之意。而刘邦听了张良的发问,“默然良久”。于是,张良引荐项伯给刘邦,从而有了解决办法,那就是鸿门宴。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主要掌管巴、蜀地区。

“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刘邦受封之后赏赐给张良金百镒,珠二斗。在萧何、曹参、韩信传记中,刘邦受封之后均未赏赐他们。难道刘邦此举为收买张良?那么,这就意味着张良此时身在汉营而心在韩。

张良毕竟是贵族子弟,对金银财宝并不珍惜,所以“具以献项伯”。这并非刘邦的意思,因为“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而刘邦重金贿赂项伯是有所求,“使请汉中地”——向项羽请求将汉中划给汉。

项羽还真听从了项伯的劝说,刘邦的到了汉中地区。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四月份项羽下令让诸侯赴任,刘邦也将到封地赴任。张良送到褒中,然后被刘邦要求回到韩国。

张良为何没有跟随刘邦到汉中,而是回归韩国呢?莫非此时张良仍未真心归附刘邦?然而,张良给刘邦出主意烧毁栈道,以此让项羽认为不会再返回关中。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张良回到韩成身边,因为张良曾经追随过刘邦,所以项羽没有让韩成到韩国赴任。项羽带着韩成、张良一起往东去了彭城(今江苏徐州)。

因为项羽分封不公平、不公正,齐国田荣率先起兵造反。张良跟项羽说了两件事:其一,刘邦烧毁了栈道无意关中;其二,齐国田荣造反。“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从此来看,张良此时彻底站到刘邦这边了。然而,让张良彻底回到刘邦身边还应该归功于项羽。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项羽始终没有放韩成回韩国,又降低为侯,随后在彭城将其杀害。“良亡”,张良并没有归顺项羽,而是逃走了。

“间行归汉王”,张良从小路秘密归附刘邦。“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此时刘邦已经返回并且平定了三秦。

“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伐楚”,刘邦再次封张良为成信侯,让其跟随一起攻打楚国。

此处用了一个“复”字,是指张良又获得了爵位封赏。那么,张良的爵位是相对此前什么时候呢?是战国时韩国所封赏,还是刘邦已封赏过呢?

从此,张良忠心追随刘邦打天下,直到公元前202年“天下大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故事太多了,且妇孺皆知就不再赘述了。

结束语: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大封功臣。

张良虽然没有战场立功,但是刘邦认为居功至伟,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

张良没有要那么多封赏,只是选择与刘邦相遇的留作为封邑。“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刘邦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一起受封。

司马迁将张良的传记排在萧何、曹参之后,大概是因为半途加盟汉军的缘故。毕竟,张良初起时一心“复韩”,要不是形势纷纭复杂,“转舵”刘邦或许还会推迟。

至于,“余以为其人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这究竟是褒还是贬呢?“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对于张良的评价,司马迁又为何矛盾,又纠结什么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9681.html

重生,下邳,司马迁,张良,刘邦,秦始皇,韩平,天下,力士,贵族,知识科普,张良,刘邦,项伯,韩成,项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重生,下邳,司马迁,张良,刘邦,秦始皇,韩平,天下,力士,贵族,知识科普,张良,刘邦,项伯,韩成,项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重生,下邳,司马迁,张良,刘邦,秦始皇,韩平,天下,力士,贵族,知识科普,张良,刘邦,项伯,韩成,项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