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史记.李斯列传》所载“宛珠”今安在?社旗县桥头镇珍珠河!

《史记.李斯列传》所载“宛珠”今安在?社旗县桥头镇珍珠河!

编者按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本节选了《史记.李斯列传》之《谏逐客书》一文:

谏逐客书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何为宛珠?产于何处?

这须从李斯说起。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为郎,后说服秦王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使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后东方各国纷纷派间谍入秦做宾客,秦王知晓后大怒,于公元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原籍属楚的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于是,李斯上《谏逐客书》申述利害,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由此,大量异国人才留于秦,这对秦统一六国起了重大作用。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和随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而赵卫之女,不充后庭;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宛珠”该作何解释呢?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宛珠为:“或云宛珠,随珠也,随在汉水之南,宛亦近汉,故云宛。”

唐《昭明文选》李善注本对“宛珠之簪”解释为“言以宛珠饰簪”,一般笼统地解释为“宛地的宝珠”、“宛地的珍珠”。

司马贞的解释依据灵蛇衔珠报德的神话故事,对“宛”“随”关系的解释又很牵强,不足为证。李善的解释比较笼统。“宛地的宝珠”,“ 宝珠”指的是何种东西?说法也不确切,有人说是“玉珠”,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接着讲的“玑”就是玉珠,难道李斯会对同一类东西说两次吗?

因此, “宛珠”解释为“宛地的珍珠 ”最为精确。此“宛”字即《谏逐客书》的)“东得百里奚于 ”的“ ”,地名也,即如今的南阳。“ ”,形声字,本义为珍珠。大家知道,古书所用字一般指的是本义,“ 珍珠 ”通常也简称为“ ”,此处的 “珠”字属“珍珠” 无疑。

宛地何处产珍珠?

依据宛地现存的资料,出产珍珠的地方只有一处,即社旗县桥头镇的珍珠河

桥头镇自古属宛,与宛城相距仅六十里。珍珠河位于南阳宛城区、方城、社旗二县区交界处的古镇桥头镇,是桐河之源。

明嘉清《南阳府志校注第一册·山川》中称:“桐河在县(即现今唐河县)西北八十里,源自桥子头。有泉仰出,溢而南流” 。珍珠河的主河道源自桥头镇北范营村“老鳖头”,西北与绵延十余里的沟壑相连。古时,“老鳖头”处有泉眼多处,喷珠吐玉,闻若鸡鸣,故称“金鸡泉”。金鸡泉水涌溢竞流,穿越桥头镇中,经高庙(街)、走桐河(街)、入唐河、汇白河、交汉水进长江。

桐河流经桥头镇区一段,水中盛产蛤蚌,蚌腹多含珍珠,此段桐河被誉名“珍珠河”。

珍珠河河道地质非常特殊,上层一米左右为黑土,其下便是黏着的黄土,人称“铜底铁帮 ”。珍珠河的主要水源为 泉水 ,一年四季长流不断。其河道圆转曲折,河底河沿水草繁茂,滋生大量鱼鳖虾蟹蚌。珍珠河淤泥多,潭窝多,野生植物丰富,河道弯曲,水流平缓,非常适合蚌类生长。正应了古语“ 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圆折者有珠 ”。

珍珠河河畔古镇桥头是东西陆路古商道,而顺珍珠河南下,又是一条古航道。古时,水源丰富,尤其是盛夏时节,船只由南大桥处可“南下入襄”。《续修南大桥碑记》有“自乙卯(注:1795年)重修之后,不愈年大水冲坏其码头”之说。现在,南大桥遗址西边50米处,街民仍称之“装货岗”。

桥头镇区发现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济众桥重修碑记》中记载: “河中有蚌,腹含宝珠,而珍珠灿灿焉,混混然” 。足见珍珠河名副其实。

光绪三十年的《南阳县志》更明确指出珍珠河出产的珍珠即是“宛珠”:“北魏之洞川(即桐河)也,出桥头镇,有泉,上多出蚌蛤。秋夜月明中网之,辄得珠粒,所谓宛珠也。”

珍珠河产珍珠不仅史有所载,而且在当代也是实情。据镇区的老百姓讲,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男孩常常到河捞摸河蚌,蚌肉喂鸭,珍珠三五分钱一粒卖给街上的医生海霖,海医生用珍珠配眼药,疗效极佳。近年,环境恶化,河流污染,虾鳖不见踪迹。但河中依然生有河蚌,剖开蚌体,还偶见珍珠。当地老百姓都知道一则采珠谚语:“高粱晒红米,采珠正当时。”这确凿无疑地证实了此地产珠的事实。

珍珠河的珍珠大者如黍,小者如米,颜色有红、有蓝、有黄、有白,光滑圆润,色彩亮丽。既可作名贵饰品,又可药用。传说古时官方和民间都有收购。每逢金秋时节,乡民争先摸捞,珍珠以色质论价,蚌肉或烹制称美味佳肴或喂食鸡鸭。

相传,明代身为辽蓟总督的裕州人吴阿衡和太师杜志恒曾奉祟祯皇帝旨意,来桥头选定珍珠。清道光年间,时任南阳通判的惠征曾慕名携女儿叶赫那拉•杏贞(即后来的皇太后慈禧)到桥头镇观看采珠。

另外,这里还流传有“珍珠女”的故事、“杜志恒借珠诈崇祯”的故事、“湖北佬盗珠王”的故事、“珍珠仙子”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珍珠的存在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百里奚”不属秦“产”,可以为秦所用,“宛珠”不属秦产,秦国可以享用,用以佐证不属秦地的人才照样可以为秦所用。说明“宛珠”与“百里奚”一样,在当时众所周知。李斯之所以特意把“百里奚”“ 宛珠”作为论据,一方面,当时“百里奚”“ 宛珠”已名闻天下;另一方面,“百里奚”“ 宛珠”与李斯一样,同属楚“产”,感情上自是多一层亲近。更何况他的家乡上蔡与南阳相距很近。李斯从家乡到秦,必经宛地,自然对靠近家乡的这两项名“产”非常熟悉。

综上所述,可以不容置疑地说,李斯《谏逐客书》中所说的“宛珠”就是南阳社旗县桥头镇珍珠河的珍珠。

(文/张殿举 部分照片由孙焕宇老师提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81196.html

珍珠河,列传,南阳,社旗,六国,秦王,桥头镇,李斯,宛地,宛珠,观点评论,珍珠河,桥头镇,李斯,珍珠,宛珠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珍珠河,列传,南阳,社旗,六国,秦王,桥头镇,李斯,宛地,宛珠,观点评论,珍珠河,桥头镇,李斯,珍珠,宛珠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珍珠河,列传,南阳,社旗,六国,秦王,桥头镇,李斯,宛地,宛珠,观点评论,珍珠河,桥头镇,李斯,珍珠,宛珠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