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罗明端: 扑朔迷离的曹操书法

罗明端: 扑朔迷离的曹操书法

作者:罗明端

曹操(155—220年),即魏丞相、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县人(安徽亳州),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曹魏政权缔造者。曹操以地方武装起家,以汉天子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黄巾军、袁绍、吕布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匈奴、鲜卑等部族,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进爵魏王。逝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

曹操治国领军的雄才大略暂且不表,艺术造诣也是非同凡响,对文学、诗歌、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修养。曹操著作有《魏武帝集》佚失,后有明代辑本整理排印为《曹操集》。曹操善诗,现存20多篇乐府诗体,表述理想,抒发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曹操名作《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是其战乱一生,志统天下的追求与理想。

曹操也是书法名家,传于后世的笔墨稀有,世人鲜知。据考曹操曾与当朝知名书法家钟繇、梁鹄、韦诞等人在一起切磋书艺,见过曹操书法的后辈,无不赞叹其笔墨雄浑,飘逸绝论。据史料记载,曹操书法作品到元代有《大飨碑》、《贺捷表》等,在武昌为黄鹤楼题写有“涌月台”三字,遗憾是这些曹操书迹早已亡佚,传世仅有曹操在征讨汉中时,书写的“衮雪”二字,刻在石门南褒河一块大石上,落款为“魏王”,该刻石现已移至汉中博物馆(图1)。

曹操传世书法在民间收藏有多件,书帖格式有中堂、手卷本等,有隶、正(楷)、行等书体,尤以隶书、行书见多。下图是民间收藏曹操正书手卷本(图2),题首由唐玄宗李隆基题字“三国丞相曹操书”(图2上),书帖左端有“孟德撰书”落款(图2下红圈内)。书帖写的正书体,遗有汉末至魏晋时期,隶书演化为楷书早期阶段书风特征,笔划尚显拘谨稚弱,与同期钟繇正书风格颇有相似。

本文所述扑朔迷离的曹操书法,不是上图书卷,而是民间收藏新发现另一件曹操大字书法长卷(图3),书卷为纸质,长930cm(含题跋),宽65 cm,书写80行,每行6字,计有470字,单字见方约7—8 cm。书卷排列工整,气势恢宏,正书风格,楷体有异。书卷左端落款写有“魏丞相御笔书”,由此被认定是曹操书法。对书卷书体经查阅有关资料,确认是魏书风格的楷书体,或称“魏楷”、“魏书”、“魏碑”体等。书法史所称魏体,“魏”是特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 (386—534年),与曹操国号“魏”没有关系。书法史记载的魏楷,是隶书演化为楷书,在南北朝时期的变体。除去魏楷,书法史对楷书演化各个阶段特征,细分还有晋楷、隋楷、唐楷等,最终唐楷取前人书法之精要,演化为字体成熟,大气庄重,法度完备,学书必摹的主流书体沿用至今。

展开曹操书法长卷,古墨芬芳,意象万千,书体厚拙,质朴刚健,巨作一气呵成,笔力风扫残云,壮美令人击节,气势震撼扑面。为此,奉上书卷多图与读者共赏(图4—6为节选书卷首尾等部分,图7—26为书卷切块的放大字样)。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创造,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国粹艺术的丰硕成果,二千多年来书法有诸体演变,无不统制于汉字框架,遵奉于书写法度,对曹操书卷如不特作说明,谁敢想到这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书法作品,文字古今无异。曹操书艺即在当代,也是众多书家难以企及的高度,况且作者曾是一位横刀立马,南征北战,文武兼备的时代枭雄,国士无双的将才鸿儒。

曹操书卷的精湛书艺,不仅颠覆其在历史江湖的武夫形象,而且颠覆中国古代书史诸多书学观点。然而,此件作品文本内容,却是疑有穿越时空,为此经笔者考证研究,揭开书卷扑朔迷离的历史面目。

曹操书卷颠覆书史的观点有:

颠覆了魏书体起源说。书法史认为,魏书体发源于420年起始的南北朝时期,在汉亡之后社会动荡不安,佛、道宗教兴起,皇家顺势推行宗教,教化民众,稳固统治,大兴塑佛建庙,立碑刻石,魏碑书体应运而生,传世有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等载体,以北朝(北魏)的文字刻石最为儒雅工致。

魏碑书体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较知名的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张玄墓志》等。书界认为魏碑体的创造者是郑道昭,吸收民间圆笔作书特色,发展了方折书风,书法结构严密,中规矩整,被尊称为“北方书圣”(图27)。

曹操书卷的出现,表明在北魏此前二百年,已有魏书风格的书法,魏书起源不是南北朝的碑刻创造。

颠覆了《崔敬邕墓志铭》的历史记载。曹操书卷文本是墓志铭,解读发现与北魏《崔敬邕墓志铭》撰文一致,仅有数十字差异。

崔敬邕(461—517年)是北魏大臣,博陵安平人(河北安平县)。《崔敬邕墓志铭》立碑于熙平二年(517年),全称为《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剌史征虏将军大中大夫临清男崔公之墓志铭》,此碑后来失踪,一千多年以后,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发现此碑埋于安平地下被挖出,不久再次遭毁,至今下落不明。所幸在该碑出土以后,有识之士拓印下碑文传世当代,已知仅存有五本传世拓本,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等。

《崔敬邕墓志》为北魏碑刻精品,全篇书体古朴,排布端匀,圆浑纵劲,有“六朝志石之冠“的美誉,是北魏墓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碑刻作品之一。

限于篇幅,本文略去曹操书卷及《崔敬邕墓志铭》释文,仅以部分图片,将曹操书卷与碑文拓本作对比(图28—30,左为曹操书卷,右为碑文拓本)。

《崔敬邕墓志铭》与曹操书卷,两者书迹高度相似,尚无证据认定曹操书法是碑刻母本。从曹操书卷款为“魏丞相御笔书”,可判定书卷写于曹操官任丞相时期,即建安十三至十八年间(208—213年)。史料记载崔敬邕生卒却是晚于曹操三百多年,曹操不可能穿越历史时空写此墓志铭,出现此况,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乌龙,令人费解。

颠覆了东汉书法史。汉末至魏晋时期,是书法演变最重要的历史阶段,由此形成篆、隶、行、楷、草书等五大书体。书法史称东汉是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但从曹操魏楷书体的成熟与法度看,魏楷在东汉的存在已有较久时期,如无经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打磨,魏楷不可能达到如此精美秀丽程度,书法史或有遗漏以曹操书卷为代表的,东汉魏楷书体的存在。

中国古代书法史也没有曹操的书坛位置,与曹操同代并载入古代书法史册的名家,有隶书见长的蔡邕(133—192年),有一笔书“草圣”张芝(?—192年),有“正(楷)书之祖”钟繇(151—230年)等,都是古代书法史上独有创造与建树人物。虽然尚未证明魏楷书体是曹操首创,但是仅凭曹操魏楷书卷,如是称之“魏楷之祖”当之无愧,除此笔者没有发现还有谁的魏楷书法,写的比曹操要早,写得比曹操还好。魏楷、魏书、魏体书法的“魏”字,或在历史上真的是与曹操国号“魏”字关连,“魏书”或与“秦篆”一样,“魏”字是代表书体原创的国家标志。

解读曹操书卷,不可回避书卷文本,为何出现穿越历史时空的内容,写出北魏时期的《崔敬邕墓志铭》。笔者设想或有多种可能:一是史料记载错误,仅以曹操书卷自证,不可能推翻史料记载。二是历史上或有两个崔敬邕,古代名人虽有同名同姓,但是绝无墓志铭文本相同。三是曹操书卷或是伪作,为说明这一问题,需要看完下文,了解曹操书卷附载的历史信息,对鉴识真伪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曹操书卷右端隔水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题签,书写“长安殿传世真品宝藏,玄宗鉴定并题”等字(图31右)。毫无疑问,唐玄宗对曹操书卷的鉴定,超越当代任何一位专家水平。

书卷题首由宋徽宗赵佶书写“魏丞相书藏”五个大字,花押签名落款,钤盖“御书”方印(图31左)。可见,唐、宋两朝皇帝,也是历史著名的皇帝书法家,亲笔为曹操书卷题字,既是表现对先人的敬重与膜拜,又是高看曹操书卷,珍视其为国家文化瑰宝。

书卷尾跋题字留名者,依序有(图32):

唐代虞世南(558—638年),唐代重臣、书法家,执掌朝廷文翰,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唐代诸遂良(596—659年),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精通文史,博学多才,得到唐太宗重用,执掌朝政大权。褚遂良工于书法,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唐代孙过庭(646—691年),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墨迹《书谱》传世。

北宋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故世封谥号“文忠”,是宋代文坛领袖之一。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在位期间虽是治国无方,但艺术造诣极高,创作丰富,书法自创有“瘦金体”,是古代少有具备艺术天才的皇帝。宋徽宗为曹操书卷题首留字后,感觉对曹操的敬仰之情尚未尽意,于是在尾跋又写下“魏丞相传世真迹宝藏”题字。

南宋蒋璨(1085—1159年),字宣卿,朝廷官吏、诗人、书法家。

笔者注意到以上跋文,唐代诸遂良题字透露了皇家对曹操书卷的收藏,给予格外珍重的处置。诸题字为“魏丞相曹孟德此卷书为传世之绝品,已入长安殿秘藏,永辉十年(659年)八月十日,河南开国公诸遂良鉴”(图32红圈内),这是诸遂良在64岁离世前一年所写。题字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绝品”,传世仅有;二是“秘藏”,以最高规格入藏府库。在民间历有皇家秘藏的传闻,诸遂良跋文证实曹操书卷属皇家秘藏之物。所谓皇家秘藏,不仅是储存地秘而不宣,而且是以最好条件管护,通常以名贵木材制成箱柜物闸,隔光封装,阻潮防蛀,置于恒温恒湿地库,即使存放千年,品相依然如新,在发生皇朝更迭时,皇家珍宝与藏物,多得到妥善安置或转移避险。作为后世子孙,当代应感谢历朝皇家传承文脉的无价贡献,才能有幸见到曹操书卷的笔墨风采。

书卷钤盖有四十余枚印记(图33),历代皇家内府鉴藏印有宋徽宗的“双龙圆印,宣和中秘、御书(葫芦印、方印)、宣和、内府图书之印”等;宋高宗的“真閤、绍兴、奉华堂印、内府书印”等;宋理宗的“缉熙殿宝”印;金章宗的“明昌御鉴”印;元文宗的“天历之宝”印,元鲁国“皇姊图书”印;清康熙的“宣文之宝”印;清雍正的“雍正御览之宝”印;清乾隆的“乾隆御览之宝(方印、圆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太上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寿、古稀天子、乾隆鉴赏”印等;清内府的“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寳笈、宝笈三编”印等,唐、宋、元、明、清朝的题跋钤印,齐全完整,一朝不落。

历朝官吏、文学、书画名家鉴藏印,宋代有米芾、陆游、贾似道,明代有项子京,清代有尤侗、宋荦、米汉雯、王图炳、陈元龙等。

书卷钤印四分之三是皇家官印,也是印证书卷主要是在皇族上流社会递藏流传,除去几位皇家御用文人,其它社会阶层几乎没有目睹曹操书卷的机会,为曹操书卷平添许多深藏不露的传世神秘。

曹操书卷的题跋钤印,构成历史传承的清晰路径与证据锁链,尤其是书卷题跋人物:唐玄宗、宋徽宗、虞世南、诸遂良、孙过庭、欧阳修等,无论哪一位都是当朝顶级书法家、鉴赏家,并是博览史书,熟知东汉、三国、北魏前朝的历史人物事件,比当代任何人,更为了解曹操书卷的时代背景。可是,诸位名人却对书卷穿越历史时空的疑点视如不见,认同是曹操真迹,为书卷的扑朔迷离,添加了不可思议的古代名人加持。

以上所述的考证研究观点,是基于古代标记为曹操书卷,并有皇家权贵、书坛名流、历代题跋钤印作背书,似乎坐实是曹操书卷。对此笔者认为,书卷是否为曹操真迹另当别论,但是书卷的纸质、装裱、包浆等古代痕迹特征明显,绝不是近、现代造假产品,仅是书卷的书法功力,足以使现代书坛名家自愧不如,何有造假。书卷不是曹操作品,又是哪位书法高手写的呢?

曹操书卷是谁写的,真是无解的历史悬案吗?为此笔者转换思考,寻找否定曹操书卷的蛛丝马迹,在书卷文本的描述中有新发现。

书卷文本记载有多个年号信息,书卷第四十一列写有“太和二十二年”(图29左),第七十列写有“延昌四年”(图30左)。历史上有多个帝王使用过“太和”年号,曾是三国魏明帝年号(227—233年),曹操已于220年离世,此年号与曹操无关;东晋废帝司马奕用过此年号(366—371年);北魏孝文帝使用此年号(477—499年)。“延昌”年号是北魏君主魏宣武帝元恪的第四个年号(512—515年)。显然,曹操书卷记载的“太和”、“延昌”年号均与曹操无关,这一发现是推翻曹操书卷不是曹操所写最直接、最重要依据,书卷不是曹操所写,书卷存疑的穿越历史时空问题,颠覆古代书法史的观点证据等,顷刻荡然无存。

揭开曹操书卷是谁写的之谜,要以《崔敬邕墓志铭》为线索寻找答案。崔敬邕(461—517年)是一位立下显赫战功的北魏重臣,崔敬邕生卒与书卷记载“太和、延昌”年号,所对应的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年号吻合。崔敬邕逝世于北魏孝明帝元詡当政时期,由北魏丞相为其撰书墓志铭,既是古代高官丧葬惯例,又是皇恩的体恤关怀。书卷落款所称“魏丞相”,实则是指北魏丞相,而不是东汉魏国丞相。

在曹操书卷除去书卷落款写有“魏丞相御笔书”,其它没有任何文字标记与曹操、曹孟德产生关联,有关联的文字仅见于诸遂良跋文,题写于659年,后世唐玄宗、宋徽宗等名人题字,均是书写魏丞相或是传世宝藏等,唐代诸遂良是最早认定书卷是曹操书迹,把北魏丞相误读为曹操,引导了后世题跋者附和跟随,产生了曹操书卷张冠李戴的历史乌龙。

按照常理,诸遂良是书法大师,博学多才,曾任隋、唐两朝重臣,怎么会有鉴认出错呢?笔者分析或有以下原因:

一是诸遂良鉴认书卷时年事已高,已达63岁,在古代已属高龄,一年之后随即仙逝。极有可能诸遂良在鉴认书卷时,精力与体力不支,顾不得细察书卷文本,仅见落款“魏丞相御笔书”,简单断定是曹操书迹,高度评价为“传世绝品”,诸遂良的权威断定,直接对后世鉴认带偏了方向。

二是书卷落款有“御笔”两字,意指是君王所书,“御笔”是皇帝专用词,其他人不得落款“御笔”,否则是犯上。曹操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官职虽为丞相,实是魏国君王,在明面维护汉室王朝的统治,实是为己助力在三国争雄胜出,曹操虽以魏丞相身份称之“御笔”,暗合其魏国之君的身份地位与打拼霸业的行事风格。

那么北魏丞相又何能称“御笔”呢?当朝北魏孝明帝元詡(510—528年),是历史上的儿皇帝,登台时年仅6岁(515—528年),把持朝政主要是宗亲大臣与其母胡太后,胡太后与皇帝不和,在宫廷争斗中毒死自己年仅19岁的儿子,导致北魏政权最终在乱世中崩溃(557年)。北魏重臣崔敬邕卒于517年,为崔敬邕作墓志铭的北魏丞相,是在517年前后任职,此时符合任职时间条件的朝廷高官有多位人选,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史料,究竟是哪位书法高手任职丞相,或是由皇家御用书法家,写下《崔敬邕墓志铭》,仍然是待解之谜。但是可以确定,北魏丞相所写墓志铭,显然是为皇上代笔,崔敬邕逝世时儿皇帝年仅8岁,由丞相代皇帝出面打理朝政事务,宣称“御笔”,是符合朝廷规矩的。

三是镌刻《崔敬邕墓志铭》的碑石,在北魏灭亡及后世战乱中被毁,下落不明,直到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被发现埋于地下,可想而知在隋、唐、宋、元、明朝,世人不知《崔敬邕墓志铭》,即便有史书记载,一个北魏朝廷普通官员并不能引人注目,远不及曹操青史留名,于是有众人见到书卷落款有魏丞相等字,第一反应魏丞相即是曹操,跟风误认为是曹操书法。

曹操书卷的扑朔迷离,是古人鉴认出错的稀有特例,传世当代民间有幸收藏,笔者作初步解读,但限于水平以上观点难免有错。但不论书卷是曹操书迹,还是北魏丞相、皇家御用书家所写,书卷都是魏楷的巅峰之作,先祖的珍贵文化遗产,书法国粹艺术的璀璨明珠,具有极大文史价值,将为研究古代书史与魏书碑刻者,提供一件原创书迹的实物证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86547.html

北魏,罗明端,丞相,书体,书法,书卷,曹操,风格,南北朝,墓志,崔敬邕,书卷,曹操,魏丞相,魏楷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北魏,罗明端,丞相,书体,书法,书卷,曹操,风格,南北朝,墓志,崔敬邕,书卷,曹操,魏丞相,魏楷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北魏,罗明端,丞相,书体,书法,书卷,曹操,风格,南北朝,墓志,崔敬邕,书卷,曹操,魏丞相,魏楷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