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孔夫子开创儒家,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俩谁贡献更大?

孔夫子开创儒家,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俩谁贡献更大?

孔子作为轴心时代中华文化集大成者,其思想之深邃震古烁今,能够穿透两千多年历史,至今影响在世界各国。秦始皇赢政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帝王,他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余年的纷争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两位都是中华历史上的先锋人物,孰强孰弱,孰高孰低,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

一、孔子思想的启示

1、孔子科学思想中的璀璨精华

孔子的著作记述了大量古代科学知识,形成了儒家独特的世界观。孔子世界观虽散见于各经典中,但充满了求真创新的探索精神、知德无神的科学特质、惜生爱物的人文关怀、敬天畏命的规律意识。

《易经》经孔子整理后成为儒家群经之首。《易经》探讨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指出事物具有阴阳两重性,其变化是阴阳相互作用所致,过程永无终止。

中国古代名家大都从易学中获得灵感。晋代刘徵的割圆术,就是受易学象数思维启发而成。现代混沌原理、正反粒子、遗传密码、二进制计算机发明等,都蕴含着《易经》太极思维。

《易经》包含的归纳法、推演法、类推法及类象、思维、互变思维,形成了古代科学创新方法。

2、孔子的探索精神

孔子重视学习,一生追求真理,甚至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之贤,是手不释卷,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以这种精神来勤学苦读,最终“博古今,通百学”,达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状态,不管是学术方面,还是品行方面,都足以为社会之典范。

孔子50岁时,能够穷尽天道人事之理,通达古今变生之则,达到“知天命”的状态;60岁时,孔子凭观言察钯即可辨清一切正邪,声入心通即能明明白白,绝不会被各种人事蒙蔽,然而又能宽容泰然,达到了“耳顺”的状态;70岁时,凡事能随心,言行无差错,事事合乎中道,言行皆合天理人伦,这样就达到了圣人之境。

这些境界的达成,都是以好学为基本前提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才能掌握自然规律和人生真谛,才能让我们真正进入“自由”之境。孔子是20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他告诉我们立言立行、成圣为贤的基本道理,同时又提醒我们,成圣为贤重在立志努力。

二、秦始皇的帝王情节

1、秦始皇军事素养、选任人员极高

公元前二百三十八年,羸政亲政伊始便急着处理一系列国内、国外事情。于内,主要是解决宫廷权力之争,加强集权,统一号令。对外则重新部署对六国的兼并战争。在六国战争中最高军事指挥员即君主的素质,是战争胜利的关键。羸政即位后继续采用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逐次消灭韩、魏、燕、赵、楚、齐六国。这是在战略上取得的重大胜利。

具体表现在战斗战术上,则釆用张仪的“连横”战术,各个击灭敌人,战斗之中冷静、刚毅;决策果断、准确。秦始皇在感情上没有“爱屋及乌”,并能高度准确的分析形势,做出正确决断,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秦国的的发展决不能只靠一人之勇,想得到长远发展,其君主必须要有选贤任能的本领。

秦王在这方面独具慧眼,且对待人才以诚相见,能够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例如,李斯者,乃楚国蔡郡小吏,至秦国后,秦王慧眼识英雄,先升其为廷尉,后拜官至宰相,大权在握,一直得到始皇信任。

又吕不韦为相时,蒙鸾曾率兵攻打魏国却被信陵君为首的联军打败。对于这样的败军之将,秦王没有追究和革职,而是对其家族关怀备至,几代受到重用,这才有了名将蒙恬。由此可见秦王的“识人”之才。此外,六国战争期间秦王对于人才,虽不能像唐王李世民一样虚怀纳谏、从善如流,但却也能听进逆耳忠言,能知错就改。

2、推动法治国家

秦始皇受帝王情结的影响,权力欲望极大,不断积累和扩大手中的权力,并取得成功,最后选择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郡县制下的郡、县各级单位规模较以往的“封国”面积偏小,便于管理与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政治的统一,且保持了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对发展国家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秦始皇在玻琊刻石上宣称自己的农业政策是:“上除农末,齡首是富。”由此可见秦国对于农业的重视。为了确保耕战策略,秦国将战国变法时就已经出现的用于管理战争区和边远地区的“县”制管理方法用于全国。

这种行政规模比以往的封国面积较小,且郡县长官多为皇帝直接派遣,因此能够更为有效地处理矛盾,解决问题,也能更好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基本杜绝了封君依恃土地、臣民、权力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问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政治统一。

到了秦始皇时期,由于受到各种家庭、社会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秦王性格孤僻自傲,对权力的追求如饥似渴,产生了“霸天下”的帝王情结。秦始皇的帝王情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的法治发展,甚至为后来的法制建设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国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彻底实行法治的国家。

三、圣人与始皇帝的两面性

1、秦始皇帝王情节

幼年时期,秦始皇的心理是极其矛盾的,既因自己的处境、身世自卑,又为自己的皇室血统而自傲。在这种矛盾、纠结的心理影响之下,为摆脱自卑,改变处境,羸政逐渐对权力产生兴趣,这是其帝王情结产生的最初缘由。

之后,秦始皇在其帝王情结的影响、支配之下,为达到目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统治心理,统一前自信、忍耐、宽容、雄才大略,统一后则多疑、刚愎、独裁,好大喜功。

为此,统一前,秦始皇建立了不朽之功,灭六国,首次统一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这一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直到民国时期才得以废除。然,不可否认,专制制度虽灭,但专制之思想至今仍影响着部分人民。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秦始皇的帝王情结成就了大秦帝国的统一,它对秦朝及后世社会都影响极深。秦始皇的帝王情结也给秦国社会所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促使大秦帝国二世而亡。

2、孔子的思想桎梏

孔子师从老子,虽然不赞同老子极端的反智主义思想,认为人类发展带来的不完全是坏的,仍有“仁义”值得提倡,后人对待发展不能一棒子打死,需要扬长避短,去芜存菁的一个过程。

然而孔子毕竟吸收了部分道家的思想,在对待发展这个问题上仍然过于谨慎,生怕行差踏错,由于发展而产生什么对人类,对社会有害的东西出来。这种思想是对科学发展伤害极大的,不仅拉低了科研发展的效率,更是严重干扰了学术思维,为科学发展背上了重重的包袱。

孔子重视经世之学,而对无用的理论科学则十分轻视。以致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都是为实践需要服务的,是纯粹的务实之学。而务虚的科学理论研究在他看来,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因此,中国古代的数学虽然发达,却没有理论数学;工具虽然先进,却没有理论物理;药物虽然多样,却没有理论化学。

结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英雄人物是人,不是神。孔子作为轴心时代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知识之渊博当时可睥睨天下,后世学者亦难望其项背。

孔子的科学思想,其目的在于阐释其科学思想对2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科技发展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寻找孔子科学思想中具有正向价值的合理内核,发挥其思想引领和思维启发作用,为推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服务。

同样,作为一统中华的秦始皇,身上尽管有不少发光点,但同时也有缺点,我们应该做的是继承发扬始皇身上优点,克服、改正其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盲目地崇拜秦始皇。

参考文献:

《史记》

《论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91332.html

权力,秦始皇,孔夫子,秦国,中国,秦王,王朝,贡献,战争,儒家,观点评论,帝王,秦始皇,孔子,秦国,秦王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权力,秦始皇,孔夫子,秦国,中国,秦王,王朝,贡献,战争,儒家,观点评论,帝王,秦始皇,孔子,秦国,秦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权力,秦始皇,孔夫子,秦国,中国,秦王,王朝,贡献,战争,儒家,观点评论,帝王,秦始皇,孔子,秦国,秦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