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伍子胥为何帮公子光刺杀吴王?逃亡吴国,说服吴王伐楚,却遭制止

伍子胥为何帮公子光刺杀吴王?逃亡吴国,说服吴王伐楚,却遭制止

公元前522年,楚国太子建此时正在边境镇守城父,佞臣费无极诬陷太子建图谋造反,而楚平王信以为真,便将太子太傅伍奢召回楚国都城郢都,并将其关押入狱。

不仅如此,费无极还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伍尚,一个叫伍员(伍子胥),若是这两个人还在,将来一定会成为楚国的心腹大患。”

于是,费无极想出一个主意,以“赦免伍奢的死罪”为由,诱骗伍氏兄弟来到郢都,然后斩草除根。

楚平王采纳费无极的建议,立即派出两路人马:

一路是由时任城父司马的奋扬带队,前去诛杀太子建;

另一路士兵前往伍尚和伍子胥的住所,诱骗他们来郢都。

奋扬内心深知,太子建是被陷害的。

伍子胥

出于一颗同情之心,奋扬一边故意拖延行军速度,一边秘密派人快马加鞭赶往城父报信,太子建连忙逃往宋国避难。

当楚平王派出的另一路人马来到伍氏兄弟的府邸,使者下马说道:“大王已经调查清楚了,你们的父亲确实是被冤枉的。为了表达歉意,特封你们二人为侯爵,请跟我们回郢都复命。”

伍氏兄弟当即就识破了其中的阴谋,为了年迈的父亲,伍尚决定舍身赴死,并对弟弟伍子胥说:“尽孝容易,但复仇难,我们伍家的血海深仇,就靠你来报了,你赶快逃走吧!”

根据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假如伍尚和伍子胥都逃走了,那就抛弃父亲。若是他们两人都去郢都赴死,那就抛弃责任。

因此,这两者都不可取。

唯一的方法就是,兄弟两人之中,一个去郢都赴死,另一个承担报仇的使命。

果然不出所料,伍尚刚一走出大门,就被门外的士兵抓捕。

就在这个时候,伍子胥骑着一匹快马,身穿盔甲,手握弓箭,对着使者高声喊道:“你们回去告诉楚平王,若是不想让楚国灭亡,就赶快释放我的父亲和兄长,要不然我一定让郢都变成一片废墟。”

说完,伍子胥骑马扬长而去,过起了亡命天涯的生活。

在逃亡的途中,得知父亲和兄长在郢都被处死,伍子胥深恶痛绝,他立下誓言说:“楚平王无道,滥杀忠良大臣,此仇不报,枉为人也!”

从这一刻起,伍子胥就与楚国结下了血海深仇。

其实,

在战国时期公羊高所著的《春秋公羊传》一书中,有着明确记载:

“如果父亲无辜被君王诛杀,儿子有权利复仇。”

遭人利用,太子建卧底不成反被杀

为了完成复仇大计,伍子胥打听到太子建身在宋国,他立马前往宋国与太子建会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宋国又爆发了内乱,伍子胥和太子建只好逃到了郑国。

春秋晚期的郑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敢跟周朝天子叫板的国家,在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当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家。

伍子胥和太子建刚来到郑国的时候,就受到郑国国君子产的热情招待。

但是,郑国与楚国毗邻,长期处于各大诸侯国争霸的中心。伍子胥意识到,这里并非是久留之地,于是又逃到了楚国的死对头晋国那边。

对于伍子胥和太子建的到来,虽然晋国国君晋顷公表面上非常友好,但背后却包藏祸心。

晋顷公想要利用太子建与郑国的友好关系,趁机灭掉郑国,于是忽悠太子建说:“你总是这么四处飘零,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最好是有一块能够让自己安身的地方,郑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你跟郑国君臣关系比较好,如果能够回去做内应,里应外合,将郑国灭掉。只要是拿下了郑国,寡人就把郑国的境地封给你。”

面对晋顷公的许诺,太子建信以为真,竟然答应了!

这一次,太子建以晋国内应的身份,再次返回郑国。

对于晋顷公的怂恿,史料中并没有记载伍子胥的态度。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太子建就像一只丧家之犬,好不容易有一次翻身的机会,他自然不会错过。即使伍子胥已经识破了晋顷公的阴谋,想要从中劝说太子建认清现实,太子建也未必听得进去。

尽管太子建同意了做晋国的内应,但他想要实现翻身的概率非常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太子建逃到郑国避难,郑国以礼相待,吃着人家的饭,还想砸人家的锅,从良知上就站不住脚。

二、太子建只是一个楚国的流亡太子,跑到郑国的地盘上做内应,风险奇高,难以获取郑国的最高机密。

三、即使最后成功灭掉郑国,谁又能保证晋顷公会遵守诺言,晋国辛苦打下的领土,凭什么送给太子建?

很明显,太子建是被晋顷公利用了。

接受任务以后,太子建带着伍子胥和几个随从,重新回到郑国,开始密谋袭击郑国的具体事宜。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却发生了意外。

一个随从由于犯了错误,太子建想要杀掉他。然而,这名随从干脆直接向郑定公告发。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郑定公将太子建等人杀害,彻底粉碎了晋顷公的阴谋。

伍子胥眼看大事不妙,赶紧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芈胜逃离郑国,直奔楚国东面的吴国。

从此,年幼的芈胜与郑国结下了血海深仇,立志要为父亲复仇。

伍子胥逃往吴国,中途奇遇

“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子胥遂与芈胜独身走步,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子胥之急,乃渡伍子胥。”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昭关是当时连接吴国和楚国之间的交通要道,想要逃往吴国,伍子胥和芈胜就必须经过楚国的昭关(如今安徽含山的小岘山),才能安全抵达吴国。

然而,守卫昭关的楚军防守严密,当他们两人来到这里时,还是被楚军发现。

在形势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伍子胥立刻带着芈胜逃跑,楚军在后面紧追不舍。跑到长江边的时候,恰好有一个渔翁在江中划船,于是将他们两人送到长江对岸。

而到东汉文学家赵晔撰写的《吴越春秋》一书中,这段故事就变得更加跌宕起伏了。

《吴越春秋》中这样记载,伍子胥朝着江中的渔翁大喊了两遍:“渔家渡我过江”。

伍子胥

渔翁划着小船快到岸边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旁边的芦苇丛里传来哗啦啦的响声,仿佛有人在窥视一样。

这时,渔翁犹豫了一下,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他马上调转船头,朝着远方划去。他一边划船,一边嘴里唱着:“太阳亮堂堂,不久向西斜,与你约定在芦苇岸边”。

从渔翁的歌声里,伍子胥听懂了其中的暗示,于是躲进岸边的芦苇丛中,一直等到太阳下山。

太阳刚一落山,渔翁又划着船回来了,嘴里还唱道:“太阳下山了,我的心中也开始忧虑悲伤,月亮已经出来了,为什么还不上船渡江。拖延下去事情越发紧急,已经可以渡江啦,为什么还不现身。”

听到歌声,伍子胥和芈胜立刻从芦苇丛中钻出来,渔翁把他们一直送到对岸的于斧渡口,还拿出吃的给他们。

看到渔翁如此盛情,伍子胥连忙解下身上的佩剑递给渔翁,说道:“这是我家祖传的宝剑,价值百金,送给恩公作为酬劳,以报答您的救命之恩。”

渔翁笑着说道:“难道伍子胥就只值这么多钱?”

听完,伍子胥脸色大变,对眼前的这位老者十分好奇。

渔翁解释说:“你不用惊慌,楚国人谁不知道伍家的事情,你的通缉令早已贴满了楚国的大街小巷。上面说‘抓住伍子胥者,赐粟五万石,赏爵执圭’,这个赏赐千金都不止,我会在乎你这把百金的宝剑吗?”

渔翁继续说:“你们吃完饭赶紧走吧,如果被追兵追上,那就前功尽弃了。”

伍子胥向渔翁施礼答谢,问道:“敢问老人家尊姓大名,日后定当重报。”

渔翁回答说:“放走楚国缉拿要犯的人,是我;将来要向楚国报仇泄恨的人,是你。咱们两个都不是讲仁义的人,还有必要知道对方的名字吗?我是感念伍家一门忠烈,却无辜受害,略尽一点薄力,表明我们楚国还是有天理的。”

伍子胥不再说话,随即带着芈胜转身离去。

还没走多远,伍子胥再次回头答谢的时候,却发现渔翁已经跳进江里,以死来表明自己绝不会泄露他们的行踪。

“伍子胥行,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泻也。”

——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

渔翁之所以选择自杀明志,这就是春秋时期普遍盛行的一种道德观念——信,即诚信和信义。

关于“信”的解释,《左传》中这样记载: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因此,既然渔翁答应伍子胥不会泄露他们的行踪,就要信守承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死明志。

见此情景,伍子胥彻底明白了渔翁的心意,他跪在岸边,自言自语说:“伍员糊涂,竟使恩公丧命,此恩德将永生不忘。”

直到十七年之后,伍子胥还回忆起了这天晚上发生的事情。

经过后人的传说和演绎,人们还给伍子胥的身上增添了不少离奇的故事,说明他在逃亡路上的凶险和艰难。从伍子胥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不畏强暴,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寄托了百姓在封建专制社会中渴求正义的理想。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曾经这样评价他:“坚韧,刚毅,能成大事!”

后来,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伍子胥已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成为了古代人民忠孝和抗暴的象征,不断演绎着他的传奇故事。

伍子胥

初到吴都,得到公子光的赏识

伍子胥带着芈胜一刻也不敢耽搁,日夜赶路,朝着吴国的方向前进。

不幸的是,伍子胥在途中还患上一场重病,靠着沿街乞讨,终于走到了吴国的都城吴都(如今的江苏苏州),此时的吴国国君是吴王僚。

伍子胥之所以选择投奔吴国,是有一定原因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吴国与楚国是敌人。

2.吴国有能力抗衡楚国。

吴国和周朝王室属于同宗同祖,都是姬姓家族,从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和楚国就发展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甚至还一度出现“晋楚争霸”的局面。

在这种强国博弈的大背景之下,晋国想要拉拢吴国对抗楚国,并于公元前584年派出使者巫臣出使吴国,两国结为友好同盟关系。

在晋国的大力扶持下,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开始变得强大起来,有效制衡了位于长江中游的楚国,吴国也就成为了楚国的死敌。

伍子胥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才会千里迢迢逃到吴国,借用吴国的力量帮助自己复仇。

直到这个时候,伍子胥才算完成了复仇之路的第一步。

根据《吴越春秋》一书中的记载,伍子胥带着芈胜刚来到吴都的时候,狼狈不堪,披头散发,脸上沾满烂泥,光脚赤足,在市集上乞讨,行为举止疯疯癫癫。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春秋时期,一路逃亡的伍子胥遭遇了什么样的艰难险阻。

“伍子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僚。”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伍子胥在吴都遇见了公子光,经过公子光的推荐,他才得以见到高高在上的吴国国君吴王僚。

在吴国的政治风云中,公子光可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人物,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

这时的公子光正在招贤纳士,广收门客,寻找天下的奇人异士。

关于公子光是如何结识伍子胥的,在《吕氏春秋·首时》一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公子光的门客在街上看见了伍子胥,便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接见了伍子胥,非常厌恶他的长相,就没有谈下去的欲望了,于是将他请了出去。

门客十分不解,问公子光说:“这个人挺有能耐的,您怎么还没说话就把他打发出来了?”

公子光回答说:“他长得太丑了,他那个长相,正是我最讨厌的模样。我实在没有心思再听他说什么了,还是让他另觅高就吧!”

门客将公子光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伍子胥,伍子胥听后哈哈大笑,说道:“原来是这个原因啊!您回去告诉公子光,请他再见我最后一次,这次请公子光坐在厅堂上,周围挂上帷帐,不见我的面,只听我的声音。若是公子光听完我说的话,依然不肯见面,我立马就离开。”

公子光果然答应了伍子胥的要求。

伍子胥刚说完几句话,公子光就挑开了帷帐,拉着伍子胥的手,说道:“今天听了先生的一番宏论,令我茅塞顿开,上次我以貌取人,差点错过先生,还望先生不要往心里去。”

说完,公子光就向伍子胥躬身施礼。

当然,伍子胥身怀血海深仇,能够被公子光接纳,已经是三生有幸,又怎么会在乎公子光上次的无礼呢!

就这样,伍子胥凭借自己的智谋和胆识,最终与公子光结成了政治同盟。

劝说吴王伐楚,公子光为何制止?

吴国正是用人之际,公子光就将伍子胥引荐给吴王僚。

伍子胥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当面向吴王僚讲述了攻伐楚国的好处:“吴国当前的国势蒸蒸日上,但楚国是挡在吴国面前的一个巨大障碍,如果不击败楚国,吴国不仅不能崛起,还要时刻担心楚国的反扑。楚国虽然是大国,但现在的君王昏庸无能,任用奸佞,国力日衰,正是吴国一展身手的大好良机。如果楚王死去,新上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吴国就会丧失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到时候,楚国凭借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将对吴国构成巨大的威肋。”

伍子胥虽然逃离了楚国,但他时刻关注着楚国的国情,通过他的一番游说,把攻打楚国的利害关系分析地非常透彻。

果不其然,正如伍子胥所预料的那样,吴王僚果然被打动了。

然而,就在吴王僚即将下令攻打楚国的时候,公子光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他对吴王僚说:“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伍子胥的话表面上是为吴国着想,实际上是在替自己的父亲和兄长报仇,完全是为了一己之私,企图借用吴国的势力复仇楚国。

吴王僚觉得有些道理,他沉思良久之后,转身对伍子胥说道:“攻伐楚国的事情,事关重大,必须要好好思量,你先退下,容寡人与大臣们仔细商量一下再说。”

然后,吴王僚就没有下文了,伍子胥劝说吴王僚伐楚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公子光之所以阻止吴王僚攻打楚国,是因为他正在盘算着自己的计划,那就是夺取吴国的王位。

伍子胥极力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自然是有一部分私心在里面,他想要替父亲和兄长报仇。一旦吴王僚采取了伍子胥的建议,公子光预谋已久的“夺取王位”计划, 势必会被打乱。

在公子光的眼里看来,吴国的王位本来就是应该属于自己。

按照《史记·吴太伯世家》当中的记载,吴王寿梦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即是公子光的父亲。二子叫馀祭(zhai),三子叫馀眜,即是吴王僚的父亲,四子叫季札。

老四季札贤能有德,深受吴王寿梦的喜爱,多次想要传位于他。

但是,季札认为长幼有序,以幼代长不合礼制,坚决不肯接受父亲的传位。

无奈之下,吴王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代理朝政,同时对诸樊讲:“我本想传位于季札,但他不同意,你一定要按照兄终弟及的方式,将来把王位传给季札,千万不要忘记我说的话。”

诸樊回答说:“父亲请放心,我一定会做到的。当年周太王古公父知道西伯姬昌有圣德,废长立幼,周王朝才得以兴盛。现在您想把国家交给弟弟季札,儿臣一定遵从父命。”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诸樊就以嫡长子的身份代理朝政。

而诸樊准备完成父亲的遗愿,将王位让给季札,说道:“从父王的内心来说,你是国君的最佳人选,父王只是担心废长立幼,破坏既有制度,影响政局稳定,所以才把国家托付给我。我不修即位之礼,就是要向国人表明我的心迹,我只是遵从父命暂时代理国政而已,现在我把国政奉还给你。”

听完哥哥诸樊的一番话,季札眼含泪水,再三推辞说:“嫡长子主持国政,这并不是父王个人的私意,而是国家既有的法度。哥哥继承君位,是理所应当的,怎么能够依照个人的意愿轻易变动呢。依据自己的心意变更国家的法度,这可不是吴国之福。况且国家的政务繁忙,压抑个性,这并不是季札的志向!”

不管诸樊怎样劝说,季札就是不肯接受王位。

直到诸樊去世,他并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光,而是依照“兄终弟及”传给了二弟馀祭。并再三叮嘱馀祭说:“一定要遵从父亲的遗命,把王位传给四弟季札。”

馀祭去世后,又传位给三弟馀眜。

馀眜临死之前,想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还是不肯接受,便逃走了。

既然“兄终弟及”的方式已经行不通,那就只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拥立馀眜的儿子即位,这个人就是吴王僚。

随着吴王僚的继位,引起了诸樊的儿子公子光的强烈不满。

公子光认为,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由季札继承王位,大家都没有意见。但是,若是按照“父死子继”的顺序,也应该从老大诸樊那里开始算起。

因此,公子光对吴王僚心存敌意,想方设法夺取王位。

为了实现这个蓄谋已久的计划,公子光还暗中招募了很多死士,寻访天下英才,意图夺权。

在这种情况下,公子光自然不会同意吴国出兵攻打强大的楚国,这样只会打乱自己的计划,所以他才极力反对伍子胥伐楚的建议。

伍子胥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关于公子光的身份,存在着很大争议,在不同的史料上,则有着不同的记载。

根据孔子的第三十一代世孙、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一书中的考证记述:

“馀眜生光而废之,僚者,馀眜之庶兄。”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公子光是馀眜的儿子,而吴王僚是馀眜的庶兄。

按照这种说法,吴王僚就变成了公子光的伯父,吴王僚的继位则是“兄终弟及”,但公子光要求依据“父死子继”的原则继承王位。

自从殷商时期以来,王位的继承主要有两种方式: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

到了西周初期,才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常说的“父死子继”。

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这两种继承方式都普遍存在,以“父死子继”为主,以“兄终弟及”为辅。

虽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认为,吴王僚与公子光是伯侄关系,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则认为,他们两人是堂兄弟关系。

其实,不管是吴王僚继承王位,还是公子光继承王位,在当时都是被认可的,而且合乎国家的法度。

总而言之,在公子光的眼里看来,自己才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

伍子胥历尽种种磨难,终于见到了吴国的国君吴王僚,眼看就要说服吴王僚出兵攻打楚国,却因公子光的几句话,让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得知了事情的原委,伍子胥感慨地说道:“公子光的志向不在于伐楚,看来时机还不成熟啊!”

然而,伍子胥并没有记恨公子光,也没有一蹶不振。他很快就重新调整了策略,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伍子胥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根据对吴国政局的判断,预感到公子光才是吴国未来的新国君。

伍子胥若是想要借助吴国的势力攻打楚国,替父亲和兄长报仇,就必须要得到公子光的器重。因此,他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帮助公子光实现这个目标,夺取吴国王位,以此来博取公子光的信任。

对于伍子胥借用吴国势力复仇的行为,司马迁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并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一书中称赞他为“烈丈夫”。

司马迁认为,若是伍子胥当初跟父亲伍奢一起死了,那么他就跟蝼蚁没什么区别。但伍子胥选择了替父兄复仇,凭借坚韧的意志,最终兵破郢都,成就一世英名。

伍子胥墓

由此可见,司马迁完全赞同伍子胥的这种复仇行为,并在《史记》中广泛传播,还专门为伍子胥写了一篇列传。

伍子胥看到公子光怀有远大抱负,而且有智慧和谋略,具备成为一代明君的各项潜质。自己想要跟强大的楚国抗衡,就必须借助吴国的势力,而公子光就是帮助自己完成复仇大业的最佳人选。

思考再三之下,伍子胥毅然决然将全部的希望都押在公子光的身上。

为此,伍子胥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助公子光寻找一位刺杀吴王僚的勇士,以便于公子光登基称王。

接下来的日子里,伍子胥在吴国各地四处游走,广交各色各样的人士,暗中寻找合适的人选。

专诸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寻,伍子胥找到了这么一个人,他就是身为厨师的专诸。

根据《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记载:

“专诸,吴国堂邑人。”

于是,伍子胥第一时间就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而专诸这个人,也没有辜负公子光和伍子胥的期望,他成功刺杀了吴王僚,成为了公子光夺权上位之路上的一个关键人物。

参考文献

《史记·伍子胥列传》西汉·司马迁著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

《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著

《春秋左传正义》唐代·孔颖达著

【相关文章】

楚平王听信费无极谗言,娶准儿媳,诛杀伍奢父子,伍子胥誓要复仇

楚庄王在邲之战大败晋军,一度称霸中原,晚年把马以大夫之礼安葬

【友情提醒:原创不易,未经过创作者允许,禁止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发布到其它平台,违者必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97777.html

父亲,吴国,伍尚,楚平王,伍子胥,吴王,太子,郑国,公子,楚国,观点评论,吴国,伍子胥,公子光,吴王僚,楚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父亲,吴国,伍尚,楚平王,伍子胥,吴王,太子,郑国,公子,楚国,观点评论,吴国,伍子胥,公子光,吴王僚,楚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父亲,吴国,伍尚,楚平王,伍子胥,吴王,太子,郑国,公子,楚国,观点评论,吴国,伍子胥,公子光,吴王僚,楚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