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江口沉银”出土3万多文物,或许能解释“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江口沉银”出土3万多文物,或许能解释“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有言称“历史是胜利者撰写的”。某种角度看,这话也不错,就比如明朝末年的“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两人的形象至今没有定论,就比如清廷编撰的《明史》,其中的张、李二人邪乎的吓人。

单说“张献忠”,《明史》记载“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这只是清廷的一面之词,直到今天,巴蜀还流传着张献忠“巧断破衣案”、“大战火烧桥”等许多正面描述。

“张献忠”究竟是怎样的人?这或是许多史学家颇为关心的问题;除此外,“江口沉银”就是另一引人关注的问题了。

之前,巴蜀流传着两大宝藏,一是“王莽埋金”,一是“江口沉银”;可千百年来,这两大宝藏一直蒙着神秘面纱,以至于让人误以为只是“传说”。

譬如“张献忠江口沉银”,许多史书中都有记载,《明史》中更声称“埋金宝亿万计”;史料记载,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张献忠撤离成都。

当时局势危急,旱路有清军阻塞,水路又是波涛汹涌的岷江;张献忠自知难敌清军,于是冒险率数千船只从岷江顺水而下,不料在彭山江口又遭遇了“南明”伏击。

走水路本就冒险,张献忠又遇伏击,仓促应战已是不敌;索性,张献忠命令军士,将自己多年积攒的众多财富沉入水中。

不仅史书这么记载,近400年来,成都、简阳、彭山等地还有民谣传世,即“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进成都府。”

按传说,这首民谣中暗藏“沉银”的详细地点,谁能揭开谜底,就能找到宝藏;要不怎么叫“传说”呢,400年来虽有不少人寻宝,却始终一无所获。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一直没人找到,“江口沉银”真就成了不可信的传说;就在大家即将放弃“江口沉银”时,2015年,成都彭山区的一则“文物盗窃案”再次掀起波澜。

具体细节不多说了,不少圈内人都有耳闻,此案与“江口沉银”有着密切联系;2017年,“江口古战场水下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结束,其收获颇丰。

简单来说,本次水下发掘出了3万多件文物,其中刻有“大西”字样的银锭、“西王赏功”金银币、“金封册”等,这些都直接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真实性。

传说400年的“江口沉银”,基本可以确定真实存在,剩下就是“统计数量”了;但专家发现了一个问题,“张献忠沉江宝藏”中,多见金银,却不见铜钱,这就有点不合逻辑了。

一般来讲,古代货币可不是今天电视里演的,古人吃顿饭都用“银子”;据史料记载,自唐朝开始,统治者发行的法定货币就是铜钱,银子虽然可以用,但“极其罕见”。

再到明朝,法定货币是“纸质宝钞”和铜钱,明太祖朱元璋更是“禁止金银流通”。

既然明朝不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那“张献忠宝藏”里应该大多是宝钞和铜钱才对,如今这么多的银锭子,又是哪里来的?

这里还涉及到经济学,明朝货币多为“纸质宝钞”,用起来虽然轻便,但贬值也快;久之,百姓交易宁愿数铜板也不敢再用“宝钞”了,后来甚至发展到“以物换物”的程度。

之后,民间开始有人“私下”用银子交易,后来就变成了“明目张胆”。

本着“法不责众”的原则,明朝廷不得不做出让步,万历皇帝执政时,张居正改革税法,重新以“白银”计算、统筹。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明朝皇帝为什么那么讨厌“白银”呢?

纠正一下,可不是明朝皇帝“讨厌”白银,而是“太爱”白银了;究其根本,华夏五千年虽然富饶,但本身“贫银”。

仍以明朝为例,前百年的富足、武功自不必说,但纵观300年统治,自家开采出的白银只有8300万两,反而是海外贸易流入的白银更可观,近3亿两。

这就能理解“朱元璋为什么禁止金银流通”了,总之一句话,明朝的白银储备严重不足。

但皇帝毕竟不是经济学家,到了明崇祯时期,民间百姓对商品贸易需求巨大,相应的,对“白银货币”的需求量同样巨大。

明朝的白银储备本就不足,再将白银用为货币流通,朝廷自然就发生了“钱荒”,这还没算无休止的战争。

说起“战争”,钱是胜负的根本,银子都囤积在官宦、巨贾手中,崇祯手里没钱,注定了他的煤山命运;从“张献忠沉银”也能看出端倪,“只见金银,不见铜钱”,说明当时人对白银是多么的看重。

如今专家分析“明朝灭亡”,大抵有三个原因:明朝本身腐朽难治、清八旗叩关难挡、天灾导致气候突变;这些原因在多数人看来比较生涩,讲简单点,“没钱”才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32.html

张献忠,明朝,白银,铜钱,银子,宝藏,江口,货币,传说,文物,故事传记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张献忠,明朝,白银,铜钱,银子,宝藏,江口,货币,传说,文物,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张献忠,明朝,白银,铜钱,银子,宝藏,江口,货币,传说,文物,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