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揭秘刺杀事件:在郭嘉的策划下,才有了曹操与孙策相爱相杀的故事

揭秘刺杀事件:在郭嘉的策划下,才有了曹操与孙策相爱相杀的故事

众所皆知,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崛起的,然而哪怕曹操窃取了皇帝的权力,依然不能与袁绍等大诸侯相比的,因为曹操不仅根底浅薄,汉献帝手中也并无多少权力,因此曹操得到的利益是软性的,只是占据了个名份,想要由虚转实还得靠自己努力。

所以曹操在官渡大战前,势力相对弱小,至少明面上是完全不能与袁绍相比的,但曹操想要崛起必然需要击败袁绍,不然在北方就没有曹操的生存空间。既然与袁绍必有一战,曹操自然需要步步筹谋,因为只要有所疏忽就让他一败涂地。

而当时的情况,曹操的对手除了袁绍,还有袁术。当时从江苏到河北都有袁术的地盘,在实力上并不比袁绍差,而且袁术麾下有个孙策,带领一帮文武,打下了江东八十一郡的基业,隐隐有崛起之势,对曹操而言同样是个劲敌。

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曹操身边的谋士郭嘉,却认为孙策不足为虑,没什么好防备的。

根据《三国志·郭嘉传》的记载:“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后来事情果真如郭嘉所料,孙策死在许贡的三位门客手下。虽然孙策性格鲁莽是真的,但郭嘉竟然直接断言他死于匹夫之手,并且曹操对此深信不疑,这就让人感到蹊跷。

而且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就在曹操要跟袁绍决战前夕,孙策当场遇刺身亡,为什么会那么巧合呢?

仔细分析一下,孙策被人尊称为“小霸王”,实力定然不差,加上作为东吴领军人物,身边护卫无数,一般的刺客是杀不了他,除非专业人士出手,并且还得有详细的布局,才有可能刺杀成功,所以整个事件很有可能是郭嘉策划的,不然也不会断言孙策必死。

理由也很简单,假如刺杀孙策不是曹操一方谋划的,又怎么敢放心与袁绍决战。因为谁也无法预料,许贡的门客什么时候杀孙策,万一曹操与袁绍交战后,孙策从后方偷袭,曹操岂不是要被两面夹击吗?当然,理论上虽然说得通,但还是需要一些根据才行。

根据史料,正因为孙策与袁术集团处于半分离状态,让曹操对孙策集团的态度非常复杂,双方互相争斗也互相利用,就比如孙坚起家时,就是因为立场不同,才遭到曹操的打压。

孙策接过孙坚的位置后,曹操就有了谋划,曾联结过周昕、周昂、周喁三兄弟,让他们阻止孙策在江东扩大势力,其中周喁曾被袁绍任命为豫州刺史,并与孙坚抢过豫州。

而周昂曾抢过,孙策的堂兄孙贲的九江郡,周昕则是与孙策的舅舅吴景争夺过会稽郡。之后曹操还笼络过魏藤、盛宪、王晟、高岱等江东人士,可见曹操很早就在东吴布局了。

后来,孙策以闪电战平定了江东各地,便与袁术彻底翻脸,曹操见此又做了一手准备,就是与孙家联姻,其中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又将侄女嫁给孙匡。

但曹操深知孙策的为人,所以此举更多的是,想以此取代孙策。因为孙匡和孙贲在孙家中有极高的地位,未来是有可能取代孙策的。但后来曹操发现,孙策不死,孙家还是孙策说了算。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发生后来的刺杀事件。

早在孙策进入江东之初,许贡就与孙策不和,并与曹操密谋消灭孙策。不过许贡与周昂兄弟也有仇,并在周昂兄弟兵败后,从后方投降杀死了他们。孙策见此,就把许贡当成“友军”,或者说最开始,孙策并没有把许贡当成敌人。

后来,孙策灭掉刘勋,并吸收了袁术的残余势力,正好遇上袁绍和曹操开战,有进攻曹操后方的绝佳机会。但曹操也不是吃素的,在很早的时候,就建立了霸府,其中有大量专门从事情报传递的人员,而最高情报负责人,就是担任军事祭酒的郭嘉。

郭嘉除了是曹魏集团早期的第一谋士,暗地里还是一个情报分析高手,加上又是情报机构的负责人,所以孙策之死一事,郭嘉估计就是主谋者。

根据当时的情况,曹操与许贡的联络信被孙策发现,许贡身死,但刺杀计划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是指挥人从许贡变成曹操而已。因为许贡的门客身份低微,如果没有曹操的帮助,又怎么能在孙策打猎的必经之路上,一举刺杀成功。

郭嘉就是凭借曹操的势力,还有曹操与孙策的姻亲关系,拿到了详细的情报,才敢断言孙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孙策死后,将位置传给了孙权,而孙权,改变了孙策的扩张政策,就此在江东偏安一隅,可以说孙策之死,改变了东吴的命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9211.html

因为,江东,事件,策划,孙策,曹操,许贡,袁绍,郭嘉,袁术,观点评论,孙策,曹操,许贡,袁绍,郭嘉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江东,事件,策划,孙策,曹操,许贡,袁绍,郭嘉,袁术,观点评论,孙策,曹操,许贡,袁绍,郭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江东,事件,策划,孙策,曹操,许贡,袁绍,郭嘉,袁术,观点评论,孙策,曹操,许贡,袁绍,郭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