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战争之礼”在春秋时并非公认,尔虞我诈屡见不鲜

“战争之礼”在春秋时并非公认,尔虞我诈屡见不鲜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里,记载周人“君子之战”的资料非常多。

《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就记下了这么一件事:在周武王率军第一次东征的半路上,碰到了被商纣王派来侦查周人动向的胶鬲。

周武王让人将胶鬲请进军营,却没想胶鬲见面就问:“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周武王也毫不掩饰,答道:“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还不甘心,继续问:“竭至?”周武王直接回答:“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

可没想到,胶鬲走了后,连续数日都大雨倾盆,东征大军前行异常困难。可此时,周武王却突然下令,要求军队加快步伐,不得停下来休息!带兵的将领们都急坏了,声称大雨天行军极为困难,要求歇息一阵等雨停了再走。周武王却忧心忡忡地答道:“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

按照某些现代人的观点,周武王东征路上的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周人有多么讲究战争之礼,牧野之战就是一场“君子之战”。可周人东征时,包含八个同盟国在内,总兵力都不超过五万;而牧野之战中,商人总兵力是周人数倍——周武王真这么老实,就能确定周人的五万人能确定战胜商人的十多万、甚至数十万军队,敢在决战前将自身虚实和盘托出?

事实上,即便是周武王主动告知了决战日期,在牧野决战时周人也并非就是完全光明正大。同样是《吕氏春秋》,还有周人在牧野之战前策反商人高层胶鬲与微子的记载。也就是说,胶鬲虽然被商纣王派去侦查周人动向,可其本人早就被周人收买,成为周人卧底了!牧野之战中,商人军队大部倒戈,可以判断出就是周人卧底事前策反的结果。所以,牧野之战前即便周武王事先告知了周人的行动计划,这场战争也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所谓“君子之战”。

周人并非某些现代人所想象的那么迂直。

至于进入春秋后,东周各诸侯国之战往往涉及生死存亡,就更谈不上所谓的“君子之战”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西周覆灭,在“二王并立”时期的竞争过程中,周平王为获得正统周王地位与郑国、晋国联合,开始了漫长的东迁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郑国先后灭了郐国、东虢国、鄢国、胡国等等诸侯国。在灭郐国的过程中,郑桓公就与老情人郐国夫人里应外合,设下了重重圈套诱使郐国国君上当,致使他在国内疯狂杀戮大臣,而郑桓公趁机以清除暴君的名义吞并了郐国,成功地奠定了郑国东迁的基础;郑武公在灭胡国的过程中,先将女儿嫁给了胡国国君,为骗取胡国国君信任,还悍然杀死了建议伐湖的大夫关其思,后来却趁胡国国君不备,灭了胡国……。

郑国在春秋初扩张时如此不“君子”,晋国在征服汾水流域的过程中,想来也不例外。然而,正是有了郑国和晋国在春秋初期的尔虞我诈,才奠定了东周王室成功东迁的基础。

春秋序幕拉开之际,已出现了如此多的“非君子”之事,再自欺欺人地宣扬春秋时期是“君子之战”,就是骗人了。

以《左传》记载的历史为例,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事件中,就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权谋;周桓王二年(前718年)郑、卫北制之战,郑人就采取了背后偷袭的不光彩战术;周桓王六年(前714年),郑人在对抗入侵的北戎之时,就采取了非正面对决的三面埋伏之计;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人联合巴人伐邓,就采取了诈败之计;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鲁、齐、宋乘丘之战中,鲁人就将马匹套上虎皮偷袭宋军,取得大胜;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晋献公始行假道伐虢之计,五年后先后灭了虢国和虞国……。

郑国、鲁国、楚国、晋国,先后进入了较“智”而不是较“力”的阶段,足以证明春秋的战事从来就不是所谓的“君子之战”。哪个国君还会傻乎乎地认不清形势,执着于所谓的“战争之礼”?

唯一的例外,就是宋襄公。

在周王国的体系下,宋国原本就较为特殊:宋人是殷商之后,周人以客礼待之,所以宋国是周王国“三恪”之一。宋国在周王国框架内,属于地位最高的公爵,超然于一般诸侯国之上。不但如此,周王室还特许宋国保有天子之乐,几乎就将宋国视为与周王室对等的一个独立国家了。但在宋国周边,却分布着一堆周人的封国:东边是鲁国、郕国、齐国;北边是卫国、曹国;南边是蔡国、息国、胡国等等众多小国;西边就是成周洛邑……。因此,宋国名义上地位极高,可实际上周人对其也戒备森严。

一方面,宋人超然于一般人之上;另一方面,现实中殷商后裔却在周人严密看管之下,成了周王国体系下的二等公民。所以,宋人既有商王国时期藐视天下的高贵气概,又存在不屑与周边周人降低到同一层次使诈的心态。在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下,在春秋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期里,就诞生了宋襄公这样的奇葩。

在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想重振殷商雄风,却又自视甚高,不屑学习郑、晋、齐、鲁、楚等等国家尔虞我诈的卑微伎俩,结果却被楚成王玩弄于股掌之中:盂地会盟时被楚成王挟持为人质、去攻打宋国;泓水之战中又因不肯半渡而击,反倒被楚人击败,为天下人所笑……。

事后,宋襄公那段话成了某些人春秋“君子之战”的依据:“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除了宋人在战争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君子”外,他国士兵在战争中就很少出现这样的奇葩了。

即便是宋人,对这种所谓的“战争礼”并不赞同。宋襄公的庶兄公子目夷就强烈地批评他:“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可见,所谓“战争之礼”的说法,在春秋时根本就非公认,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春秋时期君子之战”了。至于说战国无义战,那什么时候的战争又是“有义”的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766.html

国君,过程,周武王,周人,宋国,春秋,牧野之战,战争,郑国,君子,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国君,过程,周武王,周人,宋国,春秋,牧野之战,战争,郑国,君子,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国君,过程,周武王,周人,宋国,春秋,牧野之战,战争,郑国,君子,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