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玉溪考古60年——青铜时代考古取得重大成就

玉溪考古60年——青铜时代考古取得重大成就

玉溪考古工作从二十世纪60年代玉溪窑址的发现开始,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玉溪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宋代(大理国时期)的考古中取得重大发现,其中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甘棠箐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甘棠箐遗址还被评为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通海兴义遗址发掘被评为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这些考古成绩,不仅凝聚了玉溪几代考古人的心血,也还原了玉溪从古至今的部分历史。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

青铜时代考古的主要成就

玉溪境内青铜时代文化遗存较多。文化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滇文化类型,滇文化类型保存较多,主要分布在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周边区域,以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澄江金莲山学山遗址群、木官山墓地、华宁小直坡墓地、通海碧山墓地为代表;另一种是红河流域文化类型,主要在元江一带发现,以元江打蒿陡墓地、龙树田遗址为代表,其它还发现白堵克、得夺、邑都买、西戛莫等文物点;另外在新平发现零星青铜器。

二十世纪50、60年代,李家山周边村民改梯田时,发现古墓葬。1972年,云南省博物馆张增祺领队,在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共发掘墓葬27座,出土青铜器和玉石器等1300余件,以青铜器为主,约1000余件。“牛虎铜案”就在此次发掘中出土。墓地为贵族墓地,年代从战国末期到东汉初期,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种类、数量等都与石寨山极其相近。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也可以看出和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

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云南省考古所张新宁领队,会同玉溪地区文管所、江川县文管所对李家山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墓葬58座;1994年、1997年又分别发掘墓葬1座。此次发掘出土铜器、铁器、金银器、竹漆器、玉石器、陶器和贝器等共29915件,以青铜器为主。包括兵器、礼仪器、乐器、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马饰等。同时还出土了云南省最早的货币——贝。李家山古墓群属典型的滇文化类型,年代为战国晚期至东汉前期,该墓群出土器物从大量“滇式”随葬品到“汉式”随葬品的逐渐出现直至以“汉式”器物居多的情况,不仅对研究滇国社会形态、滇文化的发展演化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研究汉王朝在云南设置郡县,加强对云南的统治及其文化传播交流均有着重大价值。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牛虎铜案)

1983年3月8日,在玉溪县大营街供销社废品收购门市发现一把青铜锄,年代属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据说青铜锄是村民在万极山白鱼塘耕地时捡到后卖给废品收购门市。

1980年在元江龙树田发现红铜斧1件、石斧1件。经1984年对元江龙树田遗址调查,出土有段石锛、有段铜斧、陶片,主要为夹砂黑陶、红陶,可辨认器型有碗、罐等,还发现灰烬。经鉴定属铜石并用遗址,器物形制和纹饰与滇文化有别,属红河流域文化类型。遗址在研究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以及红河流域青铜文明的起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打蒿徒墓群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1958年以来,因修路、改田多次在元江洼垤村附近打蒿徒挖出铜矛、铜斧、铜钺和铜锄等器物。1988年发现两座竖穴土坑墓。1989年12月,省、地、县文物部门进行发掘,发掘墓葬73座,出土器物140余件,包括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青铜器有戈、矛、钺、剑、斧、刀、囗、匕首、扣饰等,陶器以夹砂黑陶为主,次为夹砂红褐陶,器物有罐、釜、甑、纺轮等,陶器均素面,手制。玉石器有镞、斧和耳环等。形制和纹饰有别于滇池地区的青铜器,为红河流域文化类型。该遗址为研究不同类型的青铜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经过发掘的红河流域文化类型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目前玉溪仅有2处,这些年来,对此类型文化研究较少,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1990年4月,省、地、市文物部门对玉昆铁路项目进行文物调查时,在红塔区刺桐关村附近发现遗址。10月,省地市联合对刺桐关遗址进行正式发掘。遗址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发掘面积600多平方米,发现灰坑20余个,灰沟2条,柱洞近百个,出土了大量的同心圆纹碎陶片及少量的陶纺轮、石料、青铜残片及铜渣。经C14测定,遗址距今约2200年,为战国时期,属滇文化类型。刺桐关遗址的发现,解开了当时云南省多年来只有墓葬而无遗址的现象,在云南省考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遗址中发现的柱洞呈竖向、横向、斜向布局,从布局和大小来看,建筑应为“干栏式”和“半干栏式”,在建筑时间上后者早于前者,为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2006年3月,玉溪市文管所接到澄江县文化局报告,称澄江金莲山墓群被盗。玉溪市文管所现场查看后及时会同澄江县文化局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至2010年共进行了三次发掘。清理墓葬700余座,出土器物3000余件(套),包括铜、铁、玉、玛瑙、石、漆、木、陶等,以青铜器为主。另外还保存了大量较为完好的人体遗骸,反映了叠肢葬、二次葬、杀殉、堆骨葬、单人葬、多人葬等独特葬俗文化,并首次在滇文化中出现青铜明器。金莲山古墓群在云南青铜文化有关人类学研究、丧葬制度、古滇国主体民族族属等重大学术问题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08年,在金莲山古墓群附近发现学山遗址,2009年进行考古勘探,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省、市、县文物部门分两阶段对学山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300多平方米,发现半地穴式和浅地穴式房屋建筑、道路、灰坑以及人们当时的活动面等遗迹,出土陶片、铜器和炼渣等遗物。同时还发现墓葬,墓葬葬俗与临近的金莲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山遗址是目前云南发现的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对研究滇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11年金莲山学山遗址群被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澄江金莲山古墓群出土三足铜鍪)

小直坡墓地发现时已遭严重盗扰。2011年、2012年,省、市、县文物部门两次对小直坡墓地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602座,其中青铜时代墓葬573座,明清时期竖穴土坑墓7座,元明清时期火葬墓22座。出土器物450件(套),以青铜器、陶器为主。小直坡墓地为竖穴土坑墓与火葬墓相结合的古墓葬,以青铜时代墓葬遗存为主。青铜时代墓葬从出土器物的器型、功能、用途、纹饰等来看,与传统的滇文化有明显的区别,属于一种新型的青铜文化类型,年代大致为春秋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小直坡墓群的发现对云南青铜文化体系的建立以及研究滇文化的起源、分布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通海碧山墓地因连续被盗且盗扰较为严重。经请示云南省文物局,2011年2—3月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对碧山被盗墓地进行清理。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等44件,从出土器物器型推断,为滇文化类型,年代为西汉时期。这是首次在通海县境内发现滇青铜时代墓地,意义重大。

(通海碧山墓地出土钱币)

1984年3月江川光坟头调查发现地表到处散落螺蛳壳,多处地埂剖面露出螺蛳壳堆积,堆积厚2米。曾采集到石锛、石坠、石球、陶片、青花罐等文物。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云南省考古所、玉溪市文管所、江川文管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共计600平方米,发现半地穴式房屋遗址26座、灰坑30个、与房屋有关的活动面11处。出土遗物数量多、类型丰富,其中以陶器数量最多,器形以夹砂红陶的同心圆纹盘为主,另有陶釜、陶罐、圈足盘、陶盆等;其它器物类别有铜器、铜渣、骨器、石器、玉器等;另外还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从陶片的特征等判断,该文化层时代为春秋战国至西汉;光坟头遗址处于滇文化中心区域,遗址规模较大,分布面积约17万平米,文化层积淀深厚、年代跨度大、遗存信息丰富,并且首次在该时期发现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骨质器物,在我省同类遗址中实属罕见,是研究滇中青铜时代历史文化的宝贵材料,为解决滇文化起源及滇中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发展脉络等问题提供了条件。

二十世纪70、80年代,澄江龙街双树社区村民在木官山耕地时挖出青铜斧、钺、矛、锄、戈、剑等器物40余件,从采集的器物形制以及1984年调查情况分析,判断该墓葬应属滇青铜时代墓葬群,墓葬主要分布在木官山山顶及东面坡、西面坡、南面坡等部位。2015年底至2016年初,配合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环线项目建设,云南省考古所对木官山墓地西部受项目建设影响的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8000平方米。2016年4月至7月,云南省考古所、玉溪市文管所、澄江县文管所联合对其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共清理葬墓276座、灰坑15座及部分明清时期火葬墓等。出土器物830件,按质地分为铜、铁、铜铁合制、陶、石、玛瑙、绿松石、玉、骨、水晶、漆、料器等。通过出土器物对比分析,木官山墓地存在早至滇文化时期,晚至明清时期的遗存,墓地沿用时间长。墓地在研究滇青铜文化领域及澄江盆地的历史有重要地位。

END

丨张琼梅

图 |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

审核 | 瞿梦扬 华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959.html

古墓群,文化,青铜器,李家山,遗址,云南省博物馆,器物,考古,玉溪,类型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古墓群,文化,青铜器,李家山,遗址,云南省博物馆,器物,考古,玉溪,类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古墓群,文化,青铜器,李家山,遗址,云南省博物馆,器物,考古,玉溪,类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