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霍光因霍去病的关系而进入汉武帝视野,但成为辅政大臣则是凭能力

霍光因霍去病的关系而进入汉武帝视野,但成为辅政大臣则是凭能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霍光能够进入汉武帝的视野,确实是因为霍去病的关系,不过这种方式在当时是合法的;此后,霍光一步步走向辅政大臣之位,则完全是凭他自己的表现和能力。

先看看“师傅”霍去病的情况。

卫青与霍去病:汉帝国双骄,是“走后门”的外戚?英雄不问出处

《史记》作为一部非官方修订的史书,带有很多作者司马迁个人的主观色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褒扬李广,而对卫青、霍去病颇有微词。之所以这样,也许是因为在他的观念中,李广是正儿八经的将门世家,卫、霍则是“外戚”。

在《佞幸列传》中,司马迁首先列举了汉文帝以来时期靠着奉承、溜须拍马而得到恩宠的佞臣,比如给汉文帝吸脓的邓通、与汉武帝同睡同起的韩嫣等,末了,还阴阴地提到了对中国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两位英雄:“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严格来讲,卫、霍确实是外戚。

卫青出身低贱,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人奴之生”。从小到大,都是平阳侯家的奴仆。直到建元二年(前139年),他的姐姐卫子夫入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后,卫青的人生才得以改观。到了元光五年(前130年),他已经被任命为车骑将军。

卫青

从上面这过程来看,卫青确实像走后门的外戚。不过在那个没有科举制的时代,皇帝从亲戚中挑选人才,也并没有什么毛病。

西汉的人才选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察举制,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标准主要有四方面:品德好,有知识,明法令,头脑清醒。二是征辟制,即自上而下选拔官员,皇帝本人和州郡官员都可以这么做,招人的标准大致是有名望、品学兼优等。

由此可见,这两种方式,都比较主观,自然免不了出现任人以私的情况。当然了,人才不问出处,最终都要靠真本事才混得下去。

而卫青,就是属于关系户中的佼佼者。

汉武帝即位后,就着手改变数十年来对匈奴的委曲求全政策,转而付诸武力。但很不幸,在元光二年(前133年)精心设下的马邑之围,由于将领水平不足,最终沦为了笑柄。此后的汉武帝,不得不开始自己物色人选。

到了元光六年(前129年),面对匈奴的频繁袭扰,汉武帝派出四路大军迎击,他们分别是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每人带着1万骑兵。最终,公孙贺一无所获;公孙敖、李广遭遇惨败,损失兵马七八成,李广本人也被俘虏;只有卫青一人获得了胜利,斩首匈奴人700多。

朔方郡

从此以后,卫青就成了汉军的头号统帅。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大败匈奴,夺回了河南地,也就是当初在秦朝时蒙恬夺下、秦末被匈奴再度抢回的河套地区,其后汉朝在此设立朔方郡,成了中原对抗北方草原的前线基地。

可以说,卫青的出现,才解决了汉武帝手上没像样统帅的窘境。而霍去病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汉匈战争的格局。

元朔六年(前123年),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年仅十八岁时,受到武帝欣赏,入朝担任了侍中。这位小伙生性尚武、极其善于骑射,汉武帝就让他跟随卫青出征,并调拨了800骑兵给他指挥。

没想到,他首次带兵,就打破了汉军的传统作战模式:他带着这800人孤军奋进,主动寻找战机,共歼敌2028人,战功冠绝全军,回师后被封为冠军侯。

这标志着西汉军队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面对出身在马背上、来去如风的匈奴人,汉军虽在技术装备上处于优势地位,但在机动性上略处下风,因此很难达成大规模的歼灭战;而霍去病的横空出世,则使汉军在战术指挥上具备了碾压性的优势,汉匈战争的态势从此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

霍去病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发动了河西之战。这年春,霍去病率领万骑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斩、俘多名匈奴王侯,砍下敌人首级8900余枚;同年夏,在各路汉军劳无所获、伤亡惨重的情况下,霍去病深入敌境2000多里,杀到祁连山,俘虏各级匈奴官员2500人、小王70人,斩首3.2万。

此战获胜后,汉王朝抢得陇西,设置凉州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并且夺得了优质产马地祁连山。

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北进2000多里,歼敌七万人,俘虏王侯83人,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

只可惜天妒英才,两年后,年仅24岁、一生中战无不胜的天才军事家霍去病病逝。原本计划越过大漠对匈奴穷追猛打的汉武帝,不得不将这一军事设想无限期搁置。

而按照制度,像霍去病这种战功赫赫的顶级功臣,有资格关照自己的弟弟。

霍光:以“任子”进入汉武帝视野,以自己的出色表现崭露头角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居住在河东。当初霍去病出军攻打匈奴,在班师的路上,顺路把弟弟带回了长安,并将其保荐为郎官。在那时,这样是合规合法的。

察举制、征辟制

中国古代一直有“荫任制”,即:贵族、高级官员可以保举子弟、亲属直接当官,汉代称之为“任子制”,保任对象大多1——3人;即使在察举制、征辟制出现后,这一体现着贵族特权的人才任用制度仍在政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直以来,汉武帝对才华横溢、一心为国的霍去病极为看重,情同父子。如今,这位天之骄子却英年早逝,既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能,更未能享受自己应得到荣华富贵,让汉武帝极为惋惜、痛心,他的这份复杂感情,大部分转移到了霍光身上。

霍去病死后,霍光就被封为了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顾名思义,就是跟随皇帝的车驾,作为贴身秘书般陪伴汉武帝,也就是常说的“亲信”。

此后的20多年里,霍光一直陪同在汉武帝的左右,出则陪车跟随、入则贴身侍奉,他为人谨慎、头脑清晰、心思缜密,这些年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纰漏。据身边的官员们刻意观察,霍光每次出入宫殿,该走多少步、该在什么地方停下,20多年来几乎完全一模一样,没有丝毫的偏差。

对于这种认真、诚恳、做事专注的部下,任何领导都没有抵抗力,原本以霍去病的关系被安排在皇帝身边的霍光,从此成了汉武帝最信任的人之一。享受这一待遇的,还有品德高尚、铁面无私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善于逢迎、忠心耿耿的上官桀。在汉武帝临终前,这三位被共同安排为汉昭帝刘弗陵辅政大臣。

李广

常言道,举贤不避亲,判断一个人才是否合格,不应盯着他的出身,而是要审视他的实际表现。“李广难封”,李广出身将门,他的弟弟、儿子、部下,都曾凭借功劳封侯;但李广本人,虽被司马迁等史学家大肆赞美,但究其一生,他从未立下能够让自己封侯的战功。

而卫青、霍去病,之所以被视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使中原王朝在面对匈奴这样一个空前可怕的敌人时,具备了与其一掰手腕、直至后来居上战而胜之的能力,他们改变了汉匈战争的发展局面、拓宽了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间、奠定了后世疆域的雏形,更改变了中原农耕文明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而霍光则在汉武帝驾崩后,忠心耿耿辅佐幼帝,革除了一些弊政,将汉王朝拉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后来他废除昌邑王,迎立汉宣帝刘病已,为“孝宣之治”的诞生打下了基础。在后世的近2000年中,伊霍,也就是伊尹、霍光,成了封建王朝臣子的终极偶像与楷模。

面对立下这等功劳的历史人物,不应一直盯着他们的出身挑毛病。一个人虽出身名门,但却人品卑劣、祸国殃民;另一个出身卑微,但德才兼备、勤勤恳恳,毫无疑问,后者才值得我们赞扬、肯定。

正像司马光评价的那样:“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能做到这些的,就是一位合格帝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4275.html

关系,辅政大臣,汉武帝,匈奴,霍去病,视野,卫青,李广,霍光,汉军,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系,辅政大臣,汉武帝,匈奴,霍去病,视野,卫青,李广,霍光,汉军,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系,辅政大臣,汉武帝,匈奴,霍去病,视野,卫青,李广,霍光,汉军,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