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尧舜禅让观点有不同,但对其实质的看法基本一致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尧舜禅让观点有不同,但对其实质的看法基本一致

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有人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禅让,也有人认为是夺取天下。对于“禅让”之说,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怀疑。最早提出疑问的是荀子,他在《荀子·正论》里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他的学生韩非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在《韩非子·说疑》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唐代的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说:“舜放尧于平阳”,又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稍后的《史记正义》作者司马贞,引《竹书纪年》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尧舜是真正的禅让。《墨子·尚贤上》云:“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孟子·万章》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观点却不同。今天就来谈谈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对此事的观点。

孔子对“尧舜禅让”的看法仅在《论语》中有一句提及。《论语·尧曰》说:“尧曰:‘咨!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孟子的看法主要在《孟子·万章》中的一段问答:“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荀子的看法在《荀子·正论》中的这一小节:“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者焉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曰:‘死而擅之。’是又不然。圣王在上,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圣王已没,天下无圣,则固莫足以擅天下矣。天下有圣而在后者,则天下不离,朝不易位,国不更制,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不在后子而在三公,则天下如归,犹复而振之矣,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有何变之有矣?唯其徙朝改制为难。故天子生则天下一隆致顺而治,论德而定次;死则能任天下者必有之矣。夫礼义之分尽矣,擅让恶用矣哉?曰:‘老衰而擅。’是又不然。血气筋力则有衰,若夫智虑取舍则无衰。曰:‘老者不堪其劳而休也。’是又畏事者之议也。天子者,势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而形不为劳,尊无上矣。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重文绣,加饰之以珠玉;食饮则重大牢而备珍怪,期臭味,曼而馈,伐睾而食,雍而彻乎五祀,执荐者百人侍西房;居则设张容,负依而立,诸侯趋走乎堂下,出户而巫觋有事,出门而宗祝有事,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侧载睾芷以养鼻,前有错衡以养目,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驺中《韶》、《护》以养耳,三公奉軶持纳,诸侯持轮挟舆先马,大侯编后,大夫次之,小侯、元士次之,庶士介而夹道,庶人隐窜,莫敢视望,居如大神,动如天帝,持老养衰,犹有善于是者与不?老者,休也。休犹有安乐恬愉如是者乎?故曰:诸侯有老,天子无老,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尧舜禅让

这三位对于“尧舜禅让”这件事的真实性是有所不同的。孔子是绝对承认尧舜禅让这件事的,而孟子对“禅让”这件事,态度比较暧昧,说法也很巧妙:“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孟子对于禹登基的说法也与此类似。至于荀子则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

三个人对这件事的真伪的态度不同,但是都对这个问题的实质做了讨论,而在他们眼中,这件事的实质差不多。

孔子认为“天之历数”在“舜”。孟子认为舜的王位不来自于尧,而是“天与之”。荀子认为“有擅国,无擅天下”。

这三位总的意思就是天下不是靠“禅让”得来的,而是靠“天”,而天是什么呢?

是孟子所说的“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也是孔子所说的“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不能使天下归心,老百姓满意,那么天就不会“与之”。

实际上,对于“尧舜禅让”的看法可以结合荀子在谈论“尧舜禅让”之前对于“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这句话的议论来看,就会非常清楚其看法了。

是商汤和周武分别篡夺了夏桀和商纣的天下,商汤和周武是僭主。

荀子反对这种看法,认为桀纣“有天下”这种说法是错的。他认为“有天下”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常有天下”,一种是“亲有天下”。

所谓“常有天下”是指凭借着和前代王的血缘关系而继承王位,而“亲有天下”则是指在位的王有德有才,能够顺天应命,安民定邦。

因为血缘关系而“常有天下”的帝王不能在其位谋其政,治理好天下,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诸侯分崩离析,如此,则是不能“亲有天下”,帝王会失去“天命”,也即——无天下。天命会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夏桀和商纣就是这种帝王:“以桀纣为常有天下之籍则然,亲有天下之籍则不然,天下谓在桀纣则不然。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以是千官也,令行于诸夏之国,谓之王。以是百官也,令行于境内,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近者境内不一,遥者诸侯不听,令不行于境内,甚者诸侯侵削之,攻伐之。若是,则虽未亡,吾谓之无天下矣。圣王没,有埶籍者罢不足以县天下,天下无君;诸侯有能德明威积,海内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君师;然而暴国独侈,安能诛之,必不伤害无罪之民,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若是,则可谓能用天下矣。能用天下之谓王。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汤武不弒君,由此效之也。汤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纣者、民之怨贼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君,而以汤武为弒,然则是诛民之父母,而师民之怨贼也,不祥莫大焉。以天下之合为君,则天下未尝合于桀纣也。然则以汤武为弒,则天下未尝有说也,直堕之耳。”

这种说法的简化版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切取决于“天”也就是“民”。

所以这三位对于“尧舜禅让”的看法其实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

对于“尧舜禅让”的真假他们看法不同,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尧、舜、禹这三代王之间的继承是相对平和的,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也极可能是氏族部落联盟的遗风。

他们重视的是这种“禅让”的实质。

“有天下”不是靠“禅让”,“天下”也不能“禅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4578.html

万章,看法,观点,诸侯,天下,孟子和,禅让,天子,尧舜,尧之子,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万章,看法,观点,诸侯,天下,孟子和,禅让,天子,尧舜,尧之子,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万章,看法,观点,诸侯,天下,孟子和,禅让,天子,尧舜,尧之子,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