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曹操行刺董卓之事源自哪里?真实历史中曹操的目标原来是他

曹操行刺董卓之事源自哪里?真实历史中曹操的目标原来是他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一章节中,说董卓进入洛阳后,欺主弄权。大汉社稷,危在旦夕,朝中百僚震慄。

在此之际,当时还是有志青年的曹操向司徒王允借得七星宝刀一口,欲行刺董卓。因为曹操一开始就没有明显反对董卓,并慢慢得到董卓信任,于是有一天,曹操佩刀来到相府,趁董卓倒身面部朝内而卧的时候,抽刀欲刺,却不想董卓从镜中见曹操在背后,并拔刀,董卓紧急回身询问:“孟德,何为?”

曹操在慌乱中急中生智,持刀跪下,谎称献刀,一时之间竟骗过董卓。曹操离开相府后,慌忙骑马逃跑。

之后,曹操诡计随之被李儒识破,董卓大发雷霆,于是下令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

曹操行刺董卓应是其生平中值得特书一笔的大事,但是此事在史籍中却只字未提。这是怎么一回事?曹操在董卓当政时期逃出洛阳,确有此事。

《三国志·武帝纪》:“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太祖以卓必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原来曹操逃出洛阳是因为不愿与董卓合作,助纣为虐,并非因行刺董卓未遂败露。那么,“谋董贼孟德献刀”的事情来源于哪里呢?其实早在清朝即有人指出“献剑非曹操,乃伍孚事。”

根据《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谢承《后汉书》以及范晔《后汉书》中记载,伍孚字德瑜,少年时即有节操,初任郡门下书佐时,就显示了不凡的才能,与刚正不阿的性格。后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东曹属,不久又提拔为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成为东汉末年的一名名臣。

董卓作乱后,伍孚痛恨董卓凶残狠毒,因此下决心要亲手杀死他。一天伍孚里面穿着小铠,外部穿着朝服,怀中揣着配刀去见董卓,想要伺机行刺董卓。

当时,伍孚谈完事情后,起身辞行,董卓送至阁中,并用手抚伍孚之背,以示亲切。伍孚趁势抽刀行刺,董卓躲过,再刺,董卓仗着力量大得以幸免。并喊来左右将伍孚制服。

董卓大骂伍孚道:“你想造反?”

伍孚厉声说道:“你非我君,我非你臣,何反之有?你乱国篡权,罪大恶极,我恨不能将你车裂于市,以谢天下。”话还未说完就被杀。

一般认为伍孚行刺董卓这件事青就是《三国演义》中“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一情节的原型。这种说法固然可以成立,但为什么将行刺董卓这件事情移至曹操头上,不能是袁绍?不能是其他人?尚且伍孚刺董卓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记载,因此,曹操刺董卓这件事是否另外有原型呢?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且乃舞戟于庭,逾垣而出, 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原来曹操早有做刺客的前事,此其一;其二,行刺未能成功;其三,虽然行刺未遂,但不是像伍孚那样被杀,而是成功脱身。

根据以上三点所述,曹操刺杀张让与伍孚刺杀董卓相比,很明显前者更接近于《三国演义》中“谋董卓孟德献刀”的情节。只是《三国演义》将曹操欲行刺十常侍之首恶张让,改成行刺董卓。将曹操行刺未遂后,靠绝人的武艺力拼脱险,改成曹操靠其机智多变而摆脱险境。以此来突出曹操的狡猾和奸诈,极富戏剧性。

所以说《三国演义》中“谋董卓孟德献刀”一节并非如自清以来所说那样,源自“伍孚行刺董卓”这件事,而是来自《异同杂语》中“曹操欲行刺张让”这件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94751.html

董卓,三国演义,伍孚,孟德献,张让,历史,太祖,目标,曹操,行刺,观点评论,董卓,伍孚,孟德献刀,曹操,裴松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董卓,三国演义,伍孚,孟德献,张让,历史,太祖,目标,曹操,行刺,观点评论,董卓,伍孚,孟德献刀,曹操,裴松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董卓,三国演义,伍孚,孟德献,张让,历史,太祖,目标,曹操,行刺,观点评论,董卓,伍孚,孟德献刀,曹操,裴松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