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康熙传位遗诏亮相,揭开了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

康熙传位遗诏亮相,揭开了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

康熙晚年时期,他的诸多儿子围绕皇位发生了惨烈的斗争,最终康熙去世后,由雍正继位,但关于他的继位,民间一直流传着诸多说法。

最有市场的说法,是四阿哥雍正篡改了康熙的传位遗诏,将“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为“于”字,最终变成了“传位于四子”,才篡夺了皇位。

这种谣言,随着康熙遗诏的公开亮相,也不攻自破。

纵观清朝开国之后历代皇位的继承,在康熙继位之前,都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传位制度,每次皇位交替,都引来无比惨烈的明争暗斗。

康熙登基后,预备实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但因为他两废太子,使得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依然无法明确,这也是雍正登基后引来如此多的猜疑的根本原因。

清朝前期传位制度和康熙两废太子

女真势力是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辽东崛起,女真人是白山黑水中走出来的渔猎民族,告别蛮荒时代没有多久的他们还没有形成规范严密的政治体制,因此,早期女真是一种比较松散的部落联盟制。

在女真势力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的所有部落,在这个过程中,女真的八旗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

八旗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每个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侄,八旗旗主也被成为八和硕贝勒。在八旗的建立当中,互相之间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没有统一的隶属,都只对清太祖努尔哈赤服从。

在早期的八旗体制下,整个女真势力的最高领袖是努尔哈赤,他的地位不容动摇。

但在他之后的继承人制度,当时并没有明确,现存至今的文献中可以查到,努尔哈赤在1622年,曾明确表示,在他之后要实行八王共治国政制度,也就是说他死后没有皇位继承者,八旗实行共同议政的军事民主制。

清太祖努尔哈赤还在世的时候,四大贝勒在女真政权中实力非常的高,大贝勒为代善,二贝勒为阿敏,三贝勒为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在四个贝勒当中,四贝勒皇太极本人行事较为稳重,人很机敏,而且对汉文化比较了解。

四大贝勒中,清太祖努尔哈赤最为青睐于四贝勒皇太极,但他生前依然没有明确皇位继承制度,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经过一番惨烈的争斗,才得以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位期间,他通过各种对策将三大贝勒的权势逐渐的削弱,1636年,皇太极被尊号称帝,定国号大清,并且改为元崇德,这也标志着清朝皇权的诞生。

1643年,皇太极突然病逝,他生前没有设立储君,满清政权也没有形成正式的建储制度,围绕着满清最高权力的传承,又展开了一番血雨腥风。

皇太极死后,各方势力又提出要实行汗位推选制度,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争夺皇位尤为激烈,使得满清政权一度发生了严重的分裂隐患。

这危机关头,女真贵族们经过多方平衡,最后在皇太极五宫后妃所生的子嗣中,以长子福临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他就是顺治帝,顺治继位的过程中,其母亲孝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这个时期,逐渐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权势,清朝皇权进一步巩固,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因发生天花去世,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康熙皇帝。

清朝前期一直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传位制度,每次皇位交替,都引来无比惨烈的明争暗斗,从康熙皇帝继位开始,汗位推选制正式寿终正寝,汗位推选制开始向嫡长子皇位继承制过渡。

康熙一生雄才大略,他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是满清入住中原后十分杰出的一位皇帝,康熙痛感清朝前期没有稳定皇位传承制度的弊端,他吸收了中原传统文化,准备施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让清朝的皇位平稳的传承下去。

因此,早在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康熙帝就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这也是清朝皇帝第一次在生前明确储君,本来胤礽按部就班的继位登基,就能终结清朝皇位继承混乱的历史,但没想到,胤礽却最终失去了康熙帝的欢心。

胤礽因为很早就被明确了皇太子的地位,因此受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追捧,大家都指望和太子搞好关系,日后新君登基还有好日子过,在众人的簇拥和奉承下,皇太子胤礽也变得骄纵蛮横,他私下罗织党羽,结党营私,最终引来了康熙帝的不满和警觉。

1708年,即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下诏废黜皇太子,此时距离康熙第一次立胤礽为太子,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本来已经板上钉钉的储君位置一下子有了变数,这也引来了康熙帝的众多儿子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就这样,在康熙帝还在世时,清朝当时诸位阿哥就围绕皇位展开了一番番争夺。

被废的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是康熙正宫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但不是康熙最大的儿子,他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比他大的还有康熙的庶长子、大阿哥胤禔。

大阿哥胤禔一直不受康熙待见,他知道自己继位无望,八阿哥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两人感情较好,大阿哥就跟八阿哥胤禩达成了同盟,他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主动提出要替父杀掉胤礽。

大阿哥的这个举动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康熙对他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八阿哥胤禩严加提防。

之后,三阿哥胤祉又揭发了大阿哥找人以巫术诅咒胤礽的事情,更惹得康熙大怒,康熙将大阿哥圈禁,也因此厌恶了八阿哥胤禩。

经过这一番波折,康熙又回心转意,在1709年,即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再立胤礽为皇太子,恢复了他的储君地位。

但没过多久,康熙又怀疑胤礽与朝中重臣结党营私,在1712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再次下诏废皇太子。

这就是著名的康熙两废太子,胤礽两度被废后,虽然在紫禁城内被一直软禁到死,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雍正继位的种种传言

两废太子后,原本告发胤礽的三阿哥胤祉看到他如此下场,也主动退出竞争,明哲保身,清朝皇位的争夺者变成了同一位母亲所生的两个兄弟,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

四阿哥胤禛本属于太子党,一直支持胤礽,在太子首次被废后,他还敢于为胤礽说好话,但等胤礽再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皇太子胤礽再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康熙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窥视储君的位置。

此时,八阿哥胤禩以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为附庸,八爷党的势力在朝中十分有影响力,但因为前面太子废立的一系列波折,使得八阿哥胤禩失去了争夺储君的可能性,他就转为支持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晚年时期,朝中普遍认为可能的对象也在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两人之间,但康熙生前没有明确设立其中一人为太子,因此两人的争斗一直延续到康熙去世。

康熙死后,最终的皇位由四阿哥胤禛继承,也就是雍正皇帝,但关于他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一直众说纷纭,是按遗诏之言合法登位,还是暗中篡改遗书而继位,至今流传着各种说法。

按照清朝官方记载,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前,四阿哥胤禛奉命代皇帝祭祀南郊。

当时,康熙帝患病住在畅春园疗养,但仍然能“静摄”政权,掌控一切,四阿哥胤禛请求侍奉左右,但因祭天是件大事,康熙帝命令他不得离开。

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的病情突然恶化,不得不破例把四阿哥胤禛召到畅春园来。

而在胤禛未到之前,是七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以及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在御前侍候。

就在这时,康熙帝向他们宣布:四皇子胤禛人品极好,能够继承大统,继承皇位。

此时,其他的皇子都在外候旨。

当胤禛来到康熙面前时,康熙告诉他自己的病情恶化,胤禛听后晕倒在地,痛不欲生。

当天晚上戌时,康熙帝归天,隆科多正式宣布“遗诏”,胤禛继位,即为雍正帝。

从上面清朝官方记载的情况看,雍正帝的继位是合乎法理的,但很多文人的分析中,雍正的继位却疑点重重,民间更是一直流传着他是非法篡位的说法。

后世的人们,从康熙的行程后身体情况分析,康熙帝在其六十一年八、九月份至热河行围,十月回宫,其身体健康一直良好。

当时,康熙只是患了感冒,胤禛曾经亲自或派人请安,康熙的答复都是“朕体微愈”。从这个情况来看,当时康熙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的病情,还没有要到“寿终正寝”的时候。

然而,康熙却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突然死去,病情发展如此迅速,也令人有所怀疑,而康熙病重到雍正继位之间,时间极为短暂,更让人浮想联翩。

当时,十四阿哥胤禵担任抚远大将军,远在边疆出征,他手掌兵权,被人认为是康熙属意栽培他,就有传言说,康熙想等到十四阿哥胤禵建立军功回朝后,就立他为储君。

后人推测,很可能是四阿哥胤禛相信了传闻十四阿哥可能继位的传言,感到自己得位无望,于是看准时机,与隆科多等勾结,控制了康熙帝与外界的联系,害死了康熙,篡改了诏书,篡夺了皇位。

有人还声称从当时的记载中查出,康熙染疾后在畅春园养病,四皇子胤禛进献了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了,以此来怀疑胤禛的参汤有鬼,毒害了康熙。

但实际上,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康熙的《起居注》中就有记载,他说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

康熙不喜人参,雍正又怎么会特意进献参汤呢,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在关于雍正的继位传言中,民间最有市场的就是修改遗诏说,按照这种说法,康熙原来已有立下遗诏,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

但是诏书被四阿哥胤禛及其死党篡改,把传给十四阿哥的“十”改成了“于”字,由此篡夺了本应属于十四阿哥的皇位。

这种说法因为情节曲折而广为流传,颇受百姓的欢迎,日后更被很多清宫戏发扬光大,在民间几乎成了雍正继位的权威说法。

但这种说法实在不值一驳,从雍正继位的真正诏书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荒唐之处。

目前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传位遗诏,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份清朝康熙皇帝的传位遗诏后来在公众面前亮相,民间雍正篡改诏书继位的传言不攻自破。

“十”改成了“于”字的说法中,“于”字是简体字,但在清朝年间,还没有简体字,繁体中“于”作“於”,要想不留痕迹的将“十”改“於”,无疑是不可能的。

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何况,诏书是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满文和蒙古文中,“十”改成了“于”又如何改起呢?

既然篡改诏书的说法无法成立,也有人认为,康熙帝本想让十四子继承皇位,但在他临终前,十四皇子远在边疆,若将他召回再宣布诏书,恐发生皇位纠纷的变化,无奈之下就传于雍正。

实际上,从四皇子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被封为亲王后,他在皇子中的地位益提高,先后二十二次参与祭祀活动,次数比其他皇子都多。

此外,康熙对胤禛的儿子弘历宠爱有加,康熙传位给胤禛并不是意外之举,民间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传言,根源还在于清朝当时没有稳定的皇位继承机制。

雍正登基后,吸取了清朝历代皇帝的教训,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清朝不再公开设立太子,而是实行秘密建储制度。

皇帝定下继位人选后,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皇帝自己也私备一份,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取出两份遗诏,当场对照无误后,才能宣布继承人。

秘密建储制度出现之后,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才正式稳定下来。

参考文献

《从西方文献看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3月

《扑朔迷离的清雍正帝继位之谜难揭秘》,《中国地名》,2012年8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001.html

贝勒,雍正,清朝,皇太极,皇位,康熙,制度,遗诏,之谜,努尔哈赤,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贝勒,雍正,清朝,皇太极,皇位,康熙,制度,遗诏,之谜,努尔哈赤,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贝勒,雍正,清朝,皇太极,皇位,康熙,制度,遗诏,之谜,努尔哈赤,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