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王翦战国第一名将,善始善终,终于成为后世典范

王翦战国第一名将,善始善终,终于成为后世典范

王翦 ,白起、李牧和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人里秦赵一家两个,这四个人里廉颇远走他国,白起与李牧被冤杀。唯一善始善终。并将家族光大门楣的只有王翦。不仅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豪门极力争抢的始祖,王翦自然不是泛泛之辈。 无论能力和政治头脑都是堪称战国第一。司马迁在《史记》评价王翦:“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 ”意思是王翦之孙王离被项羽俘虏,这是王翦罪有应得。司马迁这话有些刻薄了,司马迁实际的意思是说王翦 他作为一个臣子是非常不够格。

司马迁在对比王翦和白起这个两个秦国战神的时候,说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明显地看出,白起优于王翦,尤其批评王翦对秦始皇一味迎合,未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致使秦二世而亡。但秦国二世而亡真的怨不到王翦身上。白起,号称“人屠”血战长平,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余万,白起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天下无双。但在政治和官场之上,白起显然就是小白了,过于幼稚,这不是白起擅长的战场。得罪了君王。被逼自杀。白起显然不知道。看似无害的官场比腥风血雨的战场更加危险。而王翦和儿子王贲在战场的功绩不弱于白起,这爷俩灭了东方六国中的五个,尤其是灭楚之功。更是倾天之功。不仅如此,王翦在政治上还善始善终,家族繁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司马迁对王翦的“贬低”更多的应该是嫉妒,对比自身更是羡慕。

王翦生卒年不详。大概率死于秦始皇晚期,或者说是秦二世早期,这位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名将,在军方和官场具有有足够的资历和功绩。应该是可以影响到国家政局的,但历史几乎没有王翦晚年的任何记载,这只能说王翦隐退了。不再干预朝局。而司马迁希望王翦规劝秦始皇多行德政,改变政治走向,实在是想当然。司马迁不想想你规劝汉武帝最终他的结局如何,秦王朝二世而亡与王翦实在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将,政治头脑冷静的军方大佬。王翦作为军方武将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干预政务,当他看到君王错误的政治决策和治国方针时,他能做的就是俯首帖耳,言听计从。要么就是告病退出权力纷争的朝堂,要么就是安心做一把帝王手中最锋利的屠刀,只管带兵征战。不干预政事。而引导君王施行仁政。说白了,这不是他的工作。

王翦作为秦军武将第一武将,有何功绩于秦国呢,公元前236年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下赵邺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3年,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进攻赵国腹地。赵王调名将李牧带兵抵御王翦。李牧采取防守策略,避其锋芒,用围魏救赵之计,夺取了秦军大营,再在敌军回师路上设伏。此战全歼秦军十余万,主将桓齮畏罪逃燕,史称肥之战。公元前232年,王翦以一部兵力袭扰赵都邯郸,二次与李牧相对。王翦自率主力由上党郡出井陉,企图将赵拦腰截断。李牧采取南守北攻的战略,让司马尚沿长城固守,他亲率主力北上,大败北路秦军于番吾,接着挥师南下与司马尚合军逼退王翦。

公元前229年,秦国乘赵国大饥之机从两个方向对赵国发动进攻。王翦率上地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分由南北夹击邯郸。赵王迁派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仍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秦军屡攻不胜,与赵军相持一年无果。公元前228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破邯郸,俘虏赵王迁。公子嘉逃亡代郡。

有人说,王翦和李牧的对决其实是不公平的,如果不是赵王错杀李牧,王翦绝非李牧的对手,但实际上。只要王翦和李牧耗着不败,拖住李牧,就是第二个长平之战,完全可以熬死李牧,再说进攻赵国又不是 王翦一路大军,南路军早晚能破邯郸。再说相持一年李牧也没有找到击败王翦的办法,而秦军通过北军相持粘住李牧,南军猛攻邯郸,在战略上一点机会也不给对方,而最后王翦选择利用赵王对李牧的猜疑用政治阴谋解决李牧和赵军。这只能说赵王的昏庸无能。王翦这样的敌人,很恐怖。后期灭楚之战,王翦依然是那么无懈可击,用阳谋耗死楚军,王翦的恐怖之处在于,只要他处于优势方,他会不露破绽地慢慢磨死你。

在李信伐楚失败之后,在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在平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多座城邑。公元前223,王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越国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公元前227年,王翦率军大举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军。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公元前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灭残赵和燕,掳燕王喜和代王嘉,次年灭齐,掳齐王建。

王翦功高盖世,却深得秦王信任得以善终,得益于他圆滑老辣的政治智慧。 可以说,白起的死给王翦的印象和教训太深刻了,白起是得罪了权臣范雎,但毫无疑问,真正要他命的是秦王。血淋淋的现实让王翦知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并不是开玩笑,而是真实存在的,最是无情帝王家。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冰冷好现实。王翦最害怕的不是外敌,而是权臣,不能得罪他们。而且还应该结下善缘,留个情分。对于秦始皇,王翦的行为更是体现出了他的政治头脑。在灭楚的问题上,李信向秦始皇表态“20万即可灭了楚国”,而王翦认为却得60万,秦始皇把王翦给撸了,派出李信和蒙恬对战楚国。结果是秦国大败。而后就是王翦率60万大军伐楚,但在行军的路上不断地向秦始皇要良田美宅。跟没见过钱一样,究其原因,其实是为了提醒秦始皇自己胸无大志。多要良田美宅,正是为了消除嬴政的顾虑和担忧。要知道这事以前可是没有范例,王翦可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后世郭子仪可是学他。可见王翦的头脑有多清醒。灭楚以后,王翦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史记》中说: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

实际上王翦对秦始皇很了解,二人也算是自幼相识,王翦对秦始皇有平叛之功、夺权之助。秦始皇是13岁登基的,在七年之后、弟弟长安君成蛟造反自立,王翦不费一兵一卒,平定成蛟叛乱。再往后就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的面首,自诩为秦始皇“假父”嫪毐造反,(史称“蕲年宫之变”)。又是王翦统领的三万精锐平定叛乱。从此以后,秦始皇开启了统一大业。王翦和王贲父子就是这份伟业的开路先锋。历史上关于王翦指挥作战的具体描写很少,所以王翦没有白起那么鲜活,这实际上恰恰体现了王翦的能力,所谓: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王翦作战最大的特点就是稳。他用兵谨慎,未思进先思退,先为不可胜,很难落入对方陷阱,随后寻找对手破绽,一有机会就把对手一波带走,用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用反间计害死赵国主帅李牧,更是技高一筹。而王翦从从秦始皇对待其母赵姬,扶他上位吕不韦,弟弟成蛟的行为。让王翦深刻地意识到秦始皇残忍。一个真正的臣子,应该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东西不能碰,什么东西是皇帝的逆鳞。

王翦明白,武将参政乃是大忌,文官反他可以,自己还可以留下一个宽宏大度之名,而武将不行,帝王无可避免地会考虑到将领手中掌握的军队所产生的影响。考虑到武将的背后是谁,代表他自己还是别人,无论采纳建议与否,对于秦始皇来说,都会留下难以解开的纠缠。任何对权力有着敏感掌控欲望的帝王,都会感受到无法名状的威胁,而让皇帝感受到威胁,只有两个下场,记恨,或者死亡。王翦为人做事滴水不漏,让人踏实,且沉稳大气,断然不会给秦始皇留下干政的印象, 王翦始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位置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将,死于君王猜忌,而王翦却凭借透彻了然的为臣之道。白起始终在警戒着王翦。 王翦功高盖世,却深得秦王信任得以善终。

王翦在秦国统一天下后急流勇退,并没有继续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而是选择退出尔虞我诈的权力纷争之中。作为武将不逾越武将本分职权的王翦封妻荫子,卷入朝堂内斗的武安君白起冤死。王翦这样一位军事与政治兼修、勇猛与韬略俱备、谋国与谋身皆精的神级存在,后人恐怕还是太低估了。后世的郭子仪堪称王翦第二。王翦是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最佳体现人物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0024.html

后世,李牧和,司马迁,名将,白起,王翦,赵王,战国,秦军,公元前,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世,李牧和,司马迁,名将,白起,王翦,赵王,战国,秦军,公元前,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世,李牧和,司马迁,名将,白起,王翦,赵王,战国,秦军,公元前,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