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怎样评价《品三国》?

怎样评价《品三国》?

小学看的《三国演义》

初中看的《品三国》

高中看的《三国志》(没看全)

小学看三国演义时并不知道这是本很厉害的书,虽然已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些老三国的片段了,知道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物。还有一句话,三国归于司马懿。孙权?孙权是谁?小学的我表示不认识,没听过,不得不说,孙十万存在感太低了。

虽然看过一些电视片段,但是并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四大名著”之一。只是当一本故事小说看而已。我堂哥还问我“你看得懂?”我点头:“看得懂啊。”还奇怪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这个故事和龟兔赛跑相比就厚了一点,人物多了一点而已,有什么看不懂的?

反正小学就把三国演义看完了,还记得当时一直都不敢看两个地方——败走麦城和夷陵之战。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泉山那幕。且说一个老和尚在玉泉山打坐,忽然听到外面喊声大起,原来是已经死去的关二爷的灵魂在大喊“我不服,我不服……”(原作不是这样),这一幕我看了十分感动。把关羽不甘失败刻画得十分逼真,也让人感到英雄末路的那种不甘心。

《三国演义》算是开启我看书生涯,到现在看的书也很多了,但是《三国演义》还是排在第一。

好了,说回《品三国》。

还记得我堂哥问“你看得懂”,那时我还奇怪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有什么看不懂的。”可以说,《品三国》算是把我这个疑问给解决掉了。

开始看品三国是在《百家讲坛》上接触的。易中天教授语言幽默,娓娓道来,确实挺吸引。后来去书店站了几个晚上,把《品三国》上下两部都看了。深入浅出什么的,就是一句话“原来三国还可以这样看的啊”。算是进了《品三国》的坑了。

当然,我对《品三国》说不上百分百喜欢,不是因为他的坑的问题,一个初中生那看得出什么坑,什么漏洞(反正我是没这个本事)。而是因为他把曹操写得太好了,像对战马超时。马超士兵好奇曹操是个什么人,曹操知道了,就站到军前给马超士兵看“我曹操,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只鼻子,一张嘴。”(非原文)我不喜欢这样描写,因为《三国演义》上马超太帅了。

还有就是把我最喜欢的赵云写成了“杂牌将军”。

心疼……

虽然心疼,那时候觉得《品三国》还是挺好看的。后来又看了《汉代风云评论录》(貌似这个名),又了解一些汉初的事情,包括刘邦两次夺了韩信兵权的事。

到了高中买《三国志》是一次偶然的事情。我向来是看书不买书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性格。书在书店,千里之外我都会去瞧瞧,书在家里,手就懒得伸了。

因为高中时候,书商发了广告,购买多少本书就可以打多少折。于是几个同学就凑在一起买书,可惜还是不够数,就把注意打到我的头上。于是《三国志》就这样登场了——拿到手才知道,这是本盗版的,作者名字不是陈寿,反而是一个清代的什么什么。我蒙了,不过还是看起来了。结果因为字太小,眼睛备受压力。只把蜀汉的看了,曹操那边也看了一些,孙吴的就扔着。

因为麦城和夷陵两件事,一直不喜欢孙吴。

看《三国志》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三国演义》和《品三国》。想着怎么对号入座。《三国演义》肯定有出入,《品三国》大部分都对上了吧。高中的事,也没啥印象了。

但是后来才开始发现问题,最严重的就是赵云的“杂牌将军”和蜀汉三个集团斗争的问题。因为越看三国志,越了解三国历史,就越觉得三个政权中,蜀汉政权是最稳定的。虽然后面益州集团有投降倾向,但是并没有引发朝廷分裂、国家叛乱的问题。

比起曹魏和孙吴,蜀汉那是稳如泰山。

其余的错处应该也还有,不过印象也不大了。

反正《品三国》算教会我一件事:要是想真正懂那段历史,一定要去看官方的传记。虽然可能会有篡改等等之类的问题,但是看官方的一定比各类解说都有好处。看解说类型的书,只是学学别人用什么方法解剖,从什么角度去看而已。

后来接触到另一本“神作”大概很多人都可以想起来。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很喜欢,毕业后第一个月工资不多,但还是把一套七本书买了下来。经常翻,但是也很警惕,从来不用这本书的知识和别人说明朝的事,怕一不小心遇到历史大家,就麻烦了。

回到正题“怎么评论《品三国》”。

这样说吧,在高中时候,历史老师在上面讲历史课本,你在下面看《三国志》。虽然《三国志》也是正经八百的历史书,但是历史老师会告诉你“不要看课外书”。

相对《三国志》等等,《品三国》和《明朝那些事》也是课外书。

课外书是用来拓展眼界,丰富知识库的。毕竟历史书不会告诉你关羽败走麦城的来龙去脉,甚至连襄樊之战这样重要事件都不会出现。只会告诉你“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获得胜利三国鼎立雏形出现,“夷陵之战”蜀汉收复荆州失败,最终确立了三国鼎立形态。(不是原文,好像也没夷陵之战这段)。

我们看《三国志》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三国志》没法看《后汉书》《九州春秋》《江表传》《资治通鉴》。但是我们又需要拓展阅读范围,毕竟《三国志》再正经也只是一家之言。于是《品三国》就登场了。你没时间看《后汉书》《九州春秋》《江表传》《资治通鉴》?没事,易中天教授帮你看(话说,有人说易中天写《品三国》时还没把《三国志》看完,要是这话是真,啧……有点麻烦)。

《明朝那些事》也是一样,作者也是看了一堆明朝史集才写的书。所以要是你没法像作者那么努力,不妨拿《明朝那些事》来当拓展视野。当然,信不信,你要记着,怎么看待作者说的那些事,对事情的评价都在你的手里。

最后,如果你想认认真真去研究历史,那么这些书铁定是不看的好。就算看了忘记最好。去看二十四史,还有正经的历史评论文章。不要担心二十四史被篡改之类的事。就算二十四史真被篡改过,依然是一流的历史文献。

话说《百家讲坛》是个好节目啊,可惜现在没有声音了。最喜欢的是讲《史记》的王立群老师和将《武则天》的蒙曼老师。再下来就是易中天教授了。于老师讲的论文,听的时候没啥,在书店翻了翻,觉得有的别扭,也就没再看了。其余的都没啥印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00625.html

因为,什么,评价,历史,高中,曹操,问题,蜀汉,小学,三国,八卦爆料,品三国,三国演义,中天,曹操,三国志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什么,评价,历史,高中,曹操,问题,蜀汉,小学,三国,八卦爆料,品三国,三国演义,中天,曹操,三国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什么,评价,历史,高中,曹操,问题,蜀汉,小学,三国,八卦爆料,品三国,三国演义,中天,曹操,三国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