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王昭君死后,匈奴对她做了什么?莫高窟的画证明了传闻

王昭君死后,匈奴对她做了什么?莫高窟的画证明了传闻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王安石的这首《明妃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瘦弱、孤单的女子渐行渐远的身影。这女子便是,汉宣帝赐给北匈奴呼韩邪的阏氏(王后)王昭君。王昭君出塞的典故流传已久,至于和亲后的王昭君在匈奴生活的如何,则成为了后世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莫高窟一幅壁画的出土,匈奴对待王昭君的点滴,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匈奴的本意是凶猛如野兽猎犬,事实上,匈奴也并非浪得虚名。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最早修建长城时,秦和赵修筑长城的作用就是为了预防匈奴。

那个时候的匈奴实力虽然不及东胡,但是从匈奴有了第一位头曼单于时,匈奴的实力达到了雄霸草原的地步。与当时中原大地的秦始皇嬴政有了登台较量的实力。

秦始皇的彪悍在历史上有目共睹,但是,匈奴的强势,从当初秦始皇将盘踞在河南的匈奴扫出高阙塞后,便以防守为主,广召民力修筑长城连接赵、燕及当初秦修建的长城,用以抵御匈奴的进犯,便可知端倪。

至于中原与匈奴在历史的长河中怎样和睦相处,则成为了历代中原帝王治国安邦的一道难题。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一统天下,于汉高帝五年六月建立西汉王朝,建都长安,是为汉高祖。

长期战乱留下的后遗症便是民不聊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

初建西汉王朝的刘邦,在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的基础上,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国建制。

在百姓流离失所,物资极度匮乏,连皇帝都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驾车的时期,西汉不得不把稳定社会秩序、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作为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

借鉴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后,汉初统治者认为“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是造成秦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

于是,将黄老的“无为”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汉高祖刘邦首先节省用度,只在需要时向百姓征发赋役。

在定国安邦方面,刘邦因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7日,采用了刘敬的建议,以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和亲,开放“关市”,使两族百姓互通贸易往来,以此保持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

惠帝刘盈、高祖皇后吕雉临朝称制期间,及文帝、景帝、汉武帝初年,均沿袭了汉高祖刘邦的和亲制度。

中原和匈奴通过嫁娶公主缓和了军事冲突,使汉朝得到了休养生息。

其中,汉元帝刘奭在位时的一次和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知道“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分别形容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的倾城之貌。

这落雁指的正是公元前54年,元帝赐给北匈奴呼韩邪的阏氏(音焉支,王后的意思)王昭君。

西汉是一个尚武的朝代,开国皇帝刘邦草根出身,并不注重繁文缛节。在选妃方面,对于女子的出生、婚嫁、贞操观的观念比较淡薄。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的兴山县),平民家的女儿王昭君便有幸入宫做了一名宫女。

建昭元年(前38年),西汉朝廷向往常一样,在每年的八月份向他天下的子民结算赋税。

当然啦!向民间征收美女也属于征收赋税的一种,是每年都要进行的一种例行公事行为。

征收的“良家女”年龄大约在13到20岁之间,要求是姿色端庄,容貌靓丽。从这里你看是没有出身要求的。

朝廷派去征收“良家女”的官员分别是中大夫、掖庭丞和相工三种官员。

所谓“相工”则是被阉割的宦官。这些官员把征收到的合格的“良家女”用车运到后宫,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才能够陪伴皇帝。

在这期间,南郡秭归平民家的女儿王昭君,便以民间女子的身份入选,后进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人。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叫皓月。自幼生得乖巧、纯良。

进入掖庭的女子通常由画师画像后,呈现给帝王进行层层筛选。一些伶俐的宫人则通过收买画师,让画师把自己的肖像画的美丽、动人来博取上位的机会。

而王昭君却不屑于这些小把戏,画师毛延寿见这个新进的宫人不守规矩,便刻意地将王昭君画的丑陋,且在脸上添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黑痣,以此丑化王昭君。

入宫多年的王昭君因此始终没有得到元帝的宠幸。而西汉初期的人殉制度仍然盛行。掖庭的宫人在当朝帝王去世后,极有可能作为活人人殉被活埋。

因此,对于掖庭的宫人来讲,如果得不到皇帝的宠幸,那么选择和亲,也不失为一种生存的办法。

公元前33年,汉元帝赐予第三次入朝朝贡的北匈奴呼韩邪单于五个宫女。

王昭君得知消息,便主动请缨入胡和亲。

呼韩邪单于离开汉朝廷时,元帝按照惯例召和亲的公主上殿践行。

在看到王昭君的那一刻,元帝的肠子都悔青了。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后宫里还有如此端庄、美丽的宫人。

已经答应赐婚于匈奴单于的王昭君由此嫁入匈奴,成为了呼韩邪的宁胡阏氏(王后)。

与呼韩邪生活多年的王昭君,为呼韩邪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伊屠智伢师。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按照匈奴的“收继婚”的风俗习惯,单于的阏氏要嫁给自己的“儿孙辈”。

即以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父亲去世后,儿子必须娶生母以外的所有的后妈;兄弟去世后,同辈也要迎娶寡嫂为妻。

游牧民族的这种婚姻风俗习惯便是“收继婚”。

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便上书汉朝朝廷请求回归故里。汉朝皇帝却回以“从胡俗”三个字。

在西汉和匈奴巨大的文化差异下,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本质区别便由此显像。这将意味着,从小受农耕文化熏陶的王昭君将要入乡随俗嫁给单于的儿子。

这种行为在农耕文化中属于有悖人伦的事情,是不符合汉人三观的行为。但是,此时的王昭君是没有选择的。

因此,王昭君依胡风嫁给了匈奴“大阏氏”的儿子复株累若提单于为妻。婚后,王昭君与复株累若提单于生下了两个女儿。

十一年后,复株累若提单于也因英年早逝,而使王昭君再次嫁给了新继任的匈奴单于。

新继任的单于是复株累若提单于的兄弟搜谐若鞮。

王昭君与搜谐若鞮单于成婚后时间不长,王昭君在蒙古高原走完了自己平凡而又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生。

王昭君出塞匈奴的半个世纪,不但为匈奴带去了汉民的生产技术。在胡风的影响下,汉民的服饰也在悄悄的演变中。

胡服作为一种时尚,进入了汉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通过服饰的演变过程,我们也看到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交融、借鉴、发展的一个过程。

昭君入塞的半个世纪,西汉和匈奴保持了长期、稳定的相处关系。

王昭君所经历的“收继婚”风俗,对于汉民来讲,是有悖于人伦道德的一种社会现象。

但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讲,这种文化的传承却是对游牧民族氏族血统纯正的一种保障,也是对财产继承的一种保护。

正是由于王昭君入乡随俗的这一经历,使得王昭君出塞后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

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时,追尊了司马昭为文帝,为了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改称王明君,史称明妃。因此,王安石撰写《明妃曲》中的明妃即昭君。

那么,明妃是否如王安石写的那样,“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呢?

随着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幅壁画,我们由此揭开了昭君在匈奴生活的场景。由此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异域的、鲜活的汉族阏氏的真实生活。

敦煌壁画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王昭君去世后,当时的匈奴在王昭君的遗体前跳起了自残舞。

这个舞蹈的场面十分的血腥,匈奴会在跳舞的过程中,割掉自己的耳朵或者是手指,甚至有些匈奴会将随身携带的匕首插向自己的心脏。

通过对游牧文化的了解,我们知道这种自残舞,源自匈奴祭奠自己最为尊重的人时的一种表现。

由王昭君葬礼上受到的这种礼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王昭君在匈奴生活时,匈奴是非常尊重她,并且认可她、喜爱她的。

王昭君成为呼韩邪的宁胡阏氏(王后)时,呼韩邪单于为昭君封号宁胡,便可知单于对于昭君的喜爱程度了。

这个爱称在匈奴的意思是:胡人得之,则部落得以安宁。由此可见,匈奴也渴望一种和平共处的相处方式。

而娇艳、端庄的王昭君,在匈奴单于眼里也一定是那个含在嘴里怕化掉,握在掌心怕摔着的心肝宝贝吧!

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王昭君即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以和亲的身份嫁与匈奴。

想必在半个世纪与匈奴生活的时空缠绵中,生儿育女,最终的结局也如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场景一样,有了一个异族通婚后,儿孙满堂,和谐、美满的结局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022.html

什么,单于,汉元帝,莫高窟,刘邦,宫人,匈奴,女子,王昭君,中原,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单于,汉元帝,莫高窟,刘邦,宫人,匈奴,女子,王昭君,中原,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单于,汉元帝,莫高窟,刘邦,宫人,匈奴,女子,王昭君,中原,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