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虚伪的仁义丨探析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

虚伪的仁义丨探析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

中国在进入春秋时期后,周王室的力量逐渐衰弱下去,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但“春秋无义战”,虽然管仲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而实际上其目的仍然是为了自身利益,谋图霸业,为侵略他国寻得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以号令天下诸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人的霸业,无不如此。

可在这样一个“无义战”的时期,宋襄公却为自己打出了“仁义之师”的招牌。可是这支“仁义之师”最后却兵败泓水,宋襄公本人也被射伤大腿,不治而死。

导致这支“仁义之师”失败的根源是什么?本文就将结合有关历史,对宋襄公的“仁义”作出分析,以探究导致其最后兵败泓水的根源。

一、以“让位”而得“仁义”之名

1、宋襄公“让位”之始终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为宋桓公御说的次子。其兄名叫目夷,而目夷的生母地位较低,故而目夷是庶子。

然而兹甫的生母却是宋桓公的正房,因此,兹甫是宋桓公的嫡长子,也因此,兹甫获得了太子之位。

鲁僖公八年(即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危,兹甫对宋桓公说道:“目夷不仅年长于我,而且十分仁义,还请立他为太子。”

目夷自然是不敢接受的,因此说道:“可以将国家让出来,还有比这更仁义的吗?我远远比不上,而且也并非顺理成章之事。”随后,目夷也躲去了卫国。

故而这一“让位”,自然是没有成功的。一年后,宋桓公去世,兹甫即位,是为襄公。宋襄公即位之后,任命目夷为大司马,掌管宋国军政大权。

而在春秋这样一个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的时代,兄弟之间互相倾轧,为争夺王位而拼得你死我活的事件可谓是屡见不鲜。

而宋襄公主动让位于兄,展现出了一种“仁”的姿态,也因为目夷与兹甫二人的兄友弟恭,兹甫获得了“仁义”之名,天下人无不称道。

2、关于宋襄公“让位”之“仁”的分析

首先,因为宋襄公的嫡长子身份,其早早地就被宋桓公立为了继承人,目夷的年纪虽然长于宋桓公,但是废嫡长子不用而立庶子,是明显不符合在宗法制支配下的大环境的。

兄弟二人自然也十分清楚这一道理:

如果目夷选择继承了王位,一定会为自己埋下许多的隐患,故而目夷以“并非顺理成章”的理由拒绝继承王位,也是理所应当的高明之举了。

兹甫也知道这一点,却仍然提出了这一要求,考其用心,恐怕并非出自真心。

二、宋襄公之“仁义”

1、与其兄目夷相较

从前文中可以看到,宋襄公在提议让位于目夷时说道:“目夷不仅年长于我,而且十分仁义,还请立他为太子。”可见在宋襄公看来,目夷或许是有仁义之名的。

而在宋襄公即位后,目夷手握宋国的军政大权,二人在同朝共事,要比较二者孰更“仁义”,也就十分容易了。

鲁僖公九年(即公元前651年),宋桓公才去世不久,并未来得及下葬,宋襄公就大会诸侯于葵丘。

鲁僖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举兵攻打曹国,目夷以宋襄公“德用有所缺失”的理由劝阻宋襄公攻打曹国,并且希望宋襄公反省自己的行为,看看自身的仁德是否有所缺失,如果没有缺失了再攻打曹国不迟。

而宋襄公并未接受这一劝阻,仍然坚持攻打曹国。

2、宋襄公平定齐国之乱

在鲁僖公十九年的葵丘之会上,齐桓公曾因为宋襄公的“仁义”之名找到他,希望宋襄公可以在自己去世之后,帮助太子昭坐稳王位。

宋襄公也答应了这一嘱托。而在鲁僖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43年),竖刁,易牙等人将齐桓公困死于殿中,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大乱,齐国五位公子相互倾轧,都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

最后,公子无诡被立为新君,公子昭也在之后逃往宋国,求救于宋襄公。

尽管当时的宋国相对弱小,但是宋襄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仍然义无反顾地答应帮助公子昭夺回王位。

鲁僖公十八年(即公元前642年),宋襄公通知其他诸侯,希望他们能和自己一起,将公子昭护送回齐国,接替齐桓公的王位。

然而却没有得到大多数诸侯的响应,唯卫、曹、邾三国响应了宋襄公,出兵相助。

而在宋襄公率领部队前往齐国之时,齐国再次发生了政变,公子无亏与竖刁被杀,易牙被逐出齐国,公子昭顺理成章地回到齐国,登上了王位,这就是齐孝公。

也就是在这时起,宋襄公名气大盛。宋襄公也自认为自己可以接替齐桓公的霸业,开始了自己的图霸之路。

三、宋襄公争霸之路

1、宋襄公的凶残本性

宋襄公帮助公子昭继承了王位,一时名声大噪,宋襄公也想成为齐桓公之后的新一任霸主。

据《文献通考》记载,目夷曾劝谏宋襄公说:“宋为小国,小国争霸诸侯,恐怕会招来祸患。”而宋襄公并未听从这一建议。

鲁僖公十九年,宋襄公将不服从自己的滕宣公扣留,又请曹、邾等国于曹国之南会盟。

而鄫国国君因为来迟了,宋襄公就觉得鄫子刻意怠慢,就命邾文公将鄫子押赴睢水,将鄫子杀害,又将其尸体放入鼎中煮熟,以作为祭祀用品。这一与“仁义”毫无关联的残忍行径,深深地刺激到了目夷。

目夷随之说道:“古时候的祭祀,六种牲畜不能相互使用,小的祭祀也不会使用大的牲畜,何况竟敢用人祭祀呢?祭祀的目的是为了人,百姓,就是神的主人。

用人祭祀,什么神敢来享用?齐桓公帮助三个灭亡的国家恢复,得以让诸侯归附于他,还有仁义之士认为齐桓公德行浅薄,不够深厚。

现在一次会盟就侵虐了两国君主,又用这样的方式来祭祀那些邪恶昏乱的鬼神,这样的争霸,恐怕能够好死都是侥幸了。”

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宋襄公又想征伐曹国,目夷才以宋襄公“缺德”的理由劝谏他不要攻打曹国。从这一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宋襄公的本质是极其凶残暴虐的,论仁义,宋襄公远不能与其兄目夷相提并论。

2、泓水之战时的“仁义之师”

宋襄公在经过了一系列如囚禁滕子,鼎镬鄫子,攻打曹国的无道举动后,又邀请楚国参加会盟,要求楚王尊奉他为盟主。

鲁僖公二十一年(即公元639年)的鹿上之盟中,宋襄公也并未采纳目夷带兵遂往的意见,只身赴盟。而楚成王却早早在宴会上埋下了伏兵,只等宋襄公一来,楚成王便劫持了宋襄公,并且转而攻打宋国。

幸而有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楚国才并未夺取宋国。加之楚成王心知,即便杀了宋襄公也无法得到宋国,并且有鲁僖公在楚成王与宋襄公之间调停,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回国后,再次拒绝听从目夷的建议,坚持攻打郑国。因为郑国依附楚国,宋襄公就想效仿齐桓公,以“依附蛮夷”的名义征讨郑国。

郑国遂向楚国求援,宋、楚两国遂于泓水处交战。因宋军实力远不如楚军,而楚军又要渡过泓水才能作战,目夷建议趁楚军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摆好阵形之时,两次建议抓住战机,攻打楚军。

但宋襄公认为,自己所率的是“仁义之师”,不能趁敌人渡河时攻打。而在楚军渡河完毕,阵形并未摆好之时,又要等楚军摆好阵形。等楚军摆好阵形之后,冲杀宋军,宋军因实力不济,自然大败,宋襄公本人也被射中大腿。

宋军战败之后,大臣们埋怨宋襄公不听从目夷的建议,以致大败。

宋襄公反而教训他们道:“仁德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受伤者,不攻打年老之人,古人作战,并不倚靠地利、险阻,即便宋国要亡,我也不忍心去乘人之危,攻打那些没有完成阵形的敌人。”

目夷反驳道:“领兵作战就是为了胜利,有什么君子?如果一定要按照你说的,就去做人家的奴隶好了,还打什么仗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宋襄公的“仁义”是极其虚伪的,对敌人的同情和对滕宣公与鄫子残暴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足以揭开其自号为“仁义之师”的虚伪面目。

四、总结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宋襄公的“仁义”与其残忍而无情,暴虐而无道是同时存在的,互相衬托之下,就足以看出宋襄公其人的愚蠢和虚伪。他在作战时对敌人的“仁义”是典型的“妇人之仁”;而他对滕宣公与鄫子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暴虐无情。

这样一个愚蠢的伪君子所打出的“仁义之师”,自然不可能是真的“仁义之师”。宋襄公本人的“仁义”,与他所率领的这支“仁义之师”一样,都是极其虚伪的。

宋襄公希望借“仁义”之名图霸天下,主宰他人的性命。那这支“仁义之师”作为他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自然也就不是“仁义”的。

宋襄公在战略上愚蠢、自大的同时,天下人也都逐渐看清了宋襄公的伪君子行径,他这支所谓“仁义之师”的败亡就是必然的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03782.html

宋桓公,仁义,探析,诸侯,目夷,兹甫,宋襄公,齐桓公,王位,公子,消息资讯,宋桓公,仁义,曹国,宋襄公,齐桓公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桓公,仁义,探析,诸侯,目夷,兹甫,宋襄公,齐桓公,王位,公子,消息资讯,宋桓公,仁义,曹国,宋襄公,齐桓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桓公,仁义,探析,诸侯,目夷,兹甫,宋襄公,齐桓公,王位,公子,消息资讯,宋桓公,仁义,曹国,宋襄公,齐桓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