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四川挖出千年汉墓,墓中出土失传已久的扁鹊医书

四川挖出千年汉墓,墓中出土失传已久的扁鹊医书

战国时期,楚国王室六大公族姓——屈、景、昭、怀、田、吴之一,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据《元和姓纂》记载,景姓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

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秦亡汉兴之后,这些掌握着知识的楚国贵族后裔纷纷出世,从木牍的官府文书来看,1号墓的主人应该就是一位从楚地宦游成都的景氏后人。

这个景氏,逐渐发现我们在这个三峡或者什么时候发现早期的这个景氏碑,文献上面没有这个景氏的记载。

他们从什么地方来的?到什么什么地方?然后在大概是什么时候进入了四川?到什么时候到了关中?什么时候到了四川?

四川景姓的老祖宗发源地在通江县泥溪鸳鸯池,四川其他地区的景姓都是从这里分支出去的,祖上是皇宋授武略将军景畴。

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跟他们那个有一定的关系。

除了漆耳杯杯底的印字,椁室夹层出土的几枚半两钱和五铢钱,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推测。

俗话说,秦半两,汉五铢。

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但汉半两更轻薄,表面没有秦半两那么外凸。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第四次币制改革,实行“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钱文“五铢”从此启用。

到了吕后时期,西汉才开始着手货币改革。

五铢钱因此诞生。墓葬中同时出土这两种钱币,说明1号墓主人应该生活在吕后或稍晚的文帝景帝时期。

有了意外出现的50枚简牍,1号墓的挖掘,终于有了一个柳暗花明的转折。

欣喜之余,考古队员开始希望类似的结构会出现在另外两座汉墓中。

完成了1号墓的发掘后,考古队员打算继续发掘规模最大的2号墓。

可是由于埋葬最深,而且地形复杂,无奈之下,考古领队谢涛只能临时决定带领队员先清理最南边的3号墓。

3号墓处在川陕路旁的绿化带里,周边环境最利于考古发掘。找准墓口的确切位置后,刚刚开始清理填土,考古队员就再次发现了两个早期盗洞。

3号墓同样具有鲜明的楚国葬俗,一层层剥开包裹果实的青膏泥,揭开同样被盗穿了的盖板。考古队员又一次在椁室底部发现了空间更大的夹层。

这一次,夹层甚至还被分隔成了一南一北两个独立的空间。

令人惊喜的是,虽然南侧夹层已经被撬开,但北侧夹层却保存完好。

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考古队员先清理了夹层被盗的这一半。

因为被盗,南边的夹层淤满了泥土。

在这个空间里,盗墓贼留下的依然是各种漆木器。

他们虽然同样珍贵,但毕竟品种单一。

既然刻意修建了密室,按照情理应该会有玉器、铜器甚至金银器存在。

丰富的器物类型会让考古资料更加充实,让发掘不留遗憾。

打开里面就明显能看见就是水的泥土渗下去都是非常少,泥土渗下去都非常少。

把底下的盖板取开以后,它里面基本上就是说你把水排干以后,它是什么样的东西,就是什么样的。

排干积水后,考古队员发现大量随葬器物,几乎堆满了这个不大的空间。那个地方每天晚上都渗水,必须派工人用海绵之类的要把水沾干。沾干以后,才能看清楚里面的情况,才能做。等沾干水后,就发现有一个那个小漆人的躺在那。

漆木人俑是楚国常见的配置,延续了楚国葬俗的老官山之前发掘的1号墓中,也出土过类似的人俑。

但仔细观察,这件木俑却有些与众不同,因为看见它是一个裸体。

考古队员就觉得很奇怪了。

木俑陶俑大量出现在墓葬中,其实源于古时一些可怕的葬俗。人殉制度,在制作替代殉人的人俑时,为了更加真实,工匠们会为他们刻画出衣服以及毛发。

可是在3号墓中,这件人俑身上,却明显没有类似的纹饰。

看到这个细节,队员杨永鹏突然喊出了答案。他说这有一个经络经穴俑。

听到杨永鹏的呼喊,在场的其他考古队员很快聚集到这里。

但一时间却不敢相信他的判断。

1993年2月,在四川绵阳,一座名叫双包山的汉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具身上绘制有人体经脉的漆木人俑。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他是最早的经络漆人。

中医学界认为,它的出现相当于在人类进化史上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

绵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针灸的故乡。

正因为刚刚看过双包山汉墓的发掘报告,记忆犹新的杨永鹏才产生怀疑。

眼前的人俑分明就是一件经络漆人。

为了验证这个推测,考古队员把人俑从昏暗的墓室移到了阳光下,轻轻把它取上,放在盒子里面拿出来。放在阳光下面一看,考古领队谢涛大叫:我的天啊,这个经络人俑啊,因为当时出土的时候,身上那个红的那个线条啊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有几个,他不是完全有,但是有些断断续续,你能看得出来。

看到密室中的第一个发现就如此重要,挖掘现场一片欢腾。

领队谢涛迅速向考古研究院做了汇报。这个东西我知道非常重要。而且我当时我记得,但是我用的手机还很差吧,而且那个还能那个那个那个信号也很差,拍了一个照片发给王院长。我说,这个东西太重要了,谁也不准碰,谁也不准摸,马上进实验室,就拿走了。

与双包山汉墓相比,老官山3号墓的经络漆人器形完整,但体积却小了不少。

在考古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人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很快又发现了一个不同之处。这就是小漆人身上还标注了不少细小的文字。

背后的什么心、肝、脾、肺,考古队员最先看见的是五脏。然后一看哎,肩上还有字,那肩上写个字是干嘛呢?肚脐眼儿有字,肋下有字,肘部有字,然后再拿个放大镜仔细判断它跟一般的小的气泡和这个穴位的区别就看出来了。那就很明显就知道了啊,它有学位的。

穴位是人体经脉,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点按或者艾灸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今天标有穴位的针灸铜人,是中医经络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

但在中医研究史上,却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他始创于北宋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

由翰林医官王惟一奉宋仁宗的命令铸造。

北宋的针灸铜人早已下落不明。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具其实是明代的仿制品,但却仍然是传统医学史上的稀世珍宝。

现在眼前的经络漆人虽然是木制的,但身上的穴位却显示。在比北宋早1000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工具。

清理持续进行,一些漆黑的细竹条,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

有了此前在1号墓中发现木牍的经历,一些人开始怀疑这些细竹条会不会也是重要的简牍。

细竹条表面完全炭化,然后根据考古队员的经验判断,理解中的竹简不一样。

但是当时心里还是不确定,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啊。

在成都平原长久以来发掘的大大小小的墓葬中,从来就没有出土过质地脆弱的竹简。

即使是来自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也觉得他不像是期待中的汉代竹简,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提取了这些细竹条,交给负责清理的队员。

直到第二天,谢涛才知道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竟然真的是竹简,而且数量达到了惊人的900多只。

在实验室里,考古队员花了大量时间尝试了解竹简中文字的内容。由于早期盗掘这批竹简腐朽得比较严重,这也是一开始人们没有判断它是竹简的另一个原因。

因为考古队员对文字竹简不是很了解。所以就请了这方面的专家武家璧老师,他对这个古文字他是比较了解。

那么它就逐渐是随着室内的整体啊,它是边清洗边显眼边拍照片,就红外照片,红外扫描边弄这些,他就边在识读一些的相关的文字。

考古学家武家璧老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从事科学史的研究。

经过艰难的辨认,武家璧老师惊讶地发现,竹简文字中包含着许多医学术语,应该是一部古代医学专著,著述者的名字叫做敝昔。

敝昔是谁?他会是3号墓的主人吗?可惜查文献,人们却始终没能找到这个名字。

长久以来,学术界公认最早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虽然相传为黄帝所著,实际上却成书于西汉时期,作者同样无从查起。

如今,西汉早期墓葬出土了医典,而且很可能属于更早的先秦时期。无论这位究竟是谁,他都已经打破了黄帝内经保持的记录。

可是就在大家已经对解开谜题不再抱有希望时,武家璧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9月中旬的时候,1号墓就发掘完了,然后,到年底12月份左右的时候,武家璧把这个大致的一些判断,他说这个这个书,著述者可能敝昔,就是扁鹊。

中学语文课本曾经入选过一篇名叫《扁鹊见蔡桓公》的文章,学过这篇课文的人都知道,扁鹊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神医,因为医术高超,当时的人们干脆借用了上古神话中一位人头鸟身名叫扁鹊的神医来称呼他。

武家璧在深入研究了西汉早期文字后,发现敝昔竟然就是扁鹊这两个字在当时的写法。

参考来源: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053.html

医书,夹层,经络,空间,四川,景姓,千年,景氏,楚国,考古,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医书,夹层,经络,空间,四川,景姓,千年,景氏,楚国,考古,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医书,夹层,经络,空间,四川,景姓,千年,景氏,楚国,考古,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