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1959年7月,毛主席在点评诸葛亮时,真的是在批评诸葛亮吗

1959年7月,毛主席在点评诸葛亮时,真的是在批评诸葛亮吗

1959年7月,毛主席在看一本史书时,看到了这么一段,大意是作者在点评诸葛亮为何失败,他的观点是,凡是在古代能成大事的人,都会先经营好自己已有的一亩三分地,然后再谋求大的发展,而诸葛亮在占据荆州之后,不光没有想着好好经营荆州,然后谋图中原,反而是跑到蜀地窝着去了,光看诸葛亮的这份打算,就知道他是个干不成大事的人。

毛主席看了作者的评价之后,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毛主席认为,诸葛亮在给刘备上《隆中对》时,战略上就已经走入了分兵的误区,所以才会又后来的失败。

有些人看了毛主席的评语之后,就认为这是毛主席对诸葛亮的批评,这种认知是对的吗?

公元207年,常年在外干保安的刘备,因为认为自己不应该干一辈子保安,所以就想找个人帮自己谋划谋划未来,在一番机缘巧合之下,46岁的他找到了27岁的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远比刘备年轻,也没有刘备的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人家家世渊源,在宏观上要比刘备这个身在局中的人要拎得清,于是他就给刘备上了一个“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核心思想主要有两个:

第一,老刘你不能再打工了,给别人打一辈子的工,你最多也就是混成高级打工仔,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跳出生活的圈层,你必须自己出来创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第二,我之所以让你创业,不是光口嗨,我是有完整的职业规划的;目前行业里有俩人你惹不起,一个曹操一个孙权,因此咱们第一步要拿下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当根据地,然后再准备逐鹿中原;

诸葛亮当时为啥相中的是中间有一定距离的荆州和益州,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呢?

原因其实很简答,因为当时天下基本上都有主了,最肥沃的中原属于曹操,最富庶的江南属于孙权,其余能养一国之兵的地方,就只有蜀地了,所以益州是“隆中对”的核心,但是当时的刘备就是个打工的,以他当时的势力,益州他是啃不下来的。

而刘备当时就在荆州打工,诸葛亮在荆州也有很深的底蕴,因此他俩铁下心来想办法,改天换日应该可行的,只要荆州一拿到手里,益州就不是不能想了。那么荆州和益州之间有一定距离,能不能占据益州之后,荆州就别分兵防守了呢?

还真不行,因为益州在华夏的边缘,如果你就想混个日子,那你闭关锁国的还能夜郎自大几天,但是你要是有更远大的理想,那就必须走蜀地走出来,而荆州就是其中的门户之一,另一个门户是汉中,刘备后来站稳脚跟之后,就玩命的把它拿下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荆州不光是蜀地出川的门户,人家孙权想要北征的重要节点,此外,作为联通东西和南北的重要节点,曹操也是不会随便放弃的,因此刘备要想把荆州拿到手里,其实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拿不下荆州的这个重要的根据地,那么刘备就根本没法持续发展,谋图益州甚至是中原。

所以对当时的刘备来说,荆州和益州的关系不是鱼和熊掌,不必兼得,二是胳膊和大腿,少一个你都硬不起来,因此诸葛亮当年给刘备的建议,虽然谈不上有多完美,但是你要想找出一条比他更好的计划,恐怕也不容易。

那么既然诸葛亮当年有自己的苦衷,那么毛主席为何还会“批评”他呢?

其实有些事,不能只看对错。

毛主席的原话,其实并没有批评诸葛亮这个人,他老人家其实是在评价诸葛亮做的这件事有问题,你蜀汉总共才有多少兵,人家曹操有多少兵,孙权又有多少兵,面对这俩敌人,你就是把兵力聚集起来尚显不足,你还敢想着分兵,你不败怎么可能?

那么当时的诸葛亮看出这个问题来了吗?诸葛亮其实一早就知道,要不然他也不会说,曹操和孙权你刘备现在惹不起,那么他明知道自己的策略有问题的情况下,为何还会给刘备上“隆中对”呢?

我党在成立之初,谁敢相信它日后能击溃小日本,打败蒋匪军,就连美国人在去延安考察完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淬炼之后的红军,不也是把重心又放回到国民党的身上了吗?

毛主席当年曾在国民党高层任过职,他不知道国民党的实力,还是没机会有个更轻松的选择,但是最终他老人家最终是如何选择的?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弱于丞相大人,而且他最后还逆天的替儿孙铺成了通天之路,按理说他的成就比成就要高于丞相,那么他的名声为何不如丞相呢?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几乎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时代之势,有时顺之则昌,但还是有人愿意放下私利,去做看起来很不容易的事,那是因为他们有为生民请命的信仰。

诸葛亮傻吗?他缺少眼光和智慧吗?自己就是革命家的毛主席真的是在批评诸葛亮吗?

1950年,毛主席曾对人说:

“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

毛主席当年之所以会批注那句话,其实并不是认为诸葛亮少智,“隆中对”无谋,更不是在批评诸葛亮如何如何,他老人家当年其实是在对苏洵的话做反驳,诸葛亮的失败,不是因为舍荆州而躲进益州,是因为他一开始的战略就出了问题。

如果毛主席在世,他老人家可能会解释,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来说,是有问题的,但是,在那种情况之下,诸葛亮没有太多的选择,诸葛亮明知很难为而为之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不畏艰辛,为了信仰而奋斗的最好写照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05601.html

蜀地,孙权,毛主席,刘备上,人家,分兵,诸葛亮,曹操,荆州,益州,故事传记,毛主席,刘备,诸葛亮,荆州,益州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蜀地,孙权,毛主席,刘备上,人家,分兵,诸葛亮,曹操,荆州,益州,故事传记,毛主席,刘备,诸葛亮,荆州,益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蜀地,孙权,毛主席,刘备上,人家,分兵,诸葛亮,曹操,荆州,益州,故事传记,毛主席,刘备,诸葛亮,荆州,益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