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荆轲刺秦的匕首淬了毒?秦王为何拔不出剑来?荆轲刺秦背后的故事

荆轲刺秦的匕首淬了毒?秦王为何拔不出剑来?荆轲刺秦背后的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荆轲、要离(又一说法为豫让),其中荆轲名气是数一数二的,一招图穷匕见,从此名垂青史。然而绝大多数人都很少注意到,荆轲刺秦之所以会是现有的历史走向,和如此精彩的博弈,与当时的刀剑形制、佩刀方式等等都脱不开干系。

匠人工坊纪念款大马士革茶刀 - 荆轲茶剑

关于荆轲是如何走上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路,还要从当年秦将王翦破赵说起。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赵军发起猛攻,不光攻破了战略要地邯郸,还掳了赵王迁本人,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往代,赵国名存实亡。而秦军,在赵国设置了邯郸郡,此后继续整顿兵马,接连向北侵略,一直逼近燕国的南界。俗话说唇亡齿寒,赵国伤筋动骨,燕国太子丹更是忧思难安,秦军一个早晚就能渡过易水,随时可能兵临燕国。荆轲为替太子丹解忧,于是自请刺秦。

秦灭赵战略图

荆轲刺秦前做了三样准备工作。其一,说服投奔燕国的秦将樊於期献出首级,以作觐见秦王的诱饵;其二,向太子丹索要燕督亢之地图;其三,准备刺杀秦王最重要的道具——徐夫人匕首。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其实是个男人,赵国的铸剑名家,以藏锋利的匕首闻名。按照惯例,和欧冶子、干将莫邪一样,这些名家打造的刀剑往往是平民负荷不起的,太子丹和荆轲也花费了百金,方才拿到这把匕首。之后,太子丹就令工匠拿去淬毒。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呢?人一旦被划破,只要沾上一缕血,就会即刻暴毙。

徐夫人毒匕

如此性烈的毒匕,按理说荆轲刺杀成功的概率应该相当大,为何刺秦计划仍以失败告终?这就不得不提秦王大殿上的一系列惊变。

秦王听闻燕国使者带着叛将樊於期头函,以及燕国督亢之地图前来示好,自然是大喜,于是在咸阳宫朝见荆轲一干人等。秦王让荆轲取秦武阳手中地图奉上,此举正中荆轲下怀,他信步上前,打开地图。

匠人工坊纪念款大马士革茶刀 - 荆轲茶剑

图穷之际,徐夫人匕首锋芒尽现。只见荆轲一把抓住秦王袖子,不及众人反应,右手持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惊惧非常,马上挣扎着身躯起来,挣断了自己的衣袖。

自古以来,匕首都是最好的近身格斗杀器,但匕首形制的缺陷也相当明显——为了突袭或暗杀,匕首往往尺寸有限。实际上当秦王挣脱荆轲最初的攻击范围,荆轲的刺杀行动就失败了五成,一旦秦王拔出剑来,荆轲马上殒命于此。然而戏剧性的是,司马迁《史记》记载,秦王操起刀鞘,几次想要拔剑,却都没有拔出来,而大殿上的群臣又不得持尺兵,于是秦王只能绕着柱子跑,和荆轲玩起了追逐战。

汉代荆轲刺秦画像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秦王为何会几次拔不出剑?有人觉得这可能是司马迁为了文学效果杜撰的,实际上从古代刀剑的发展历程来看,当时拔不出剑还真属情理之中。春秋至秦汉时期,刀剑的剑身往往都比较长,此时采用的佩剑方法是璏式佩剑法,就是用剑鼻钮,把剑直接穿在腰带上,也可以另用一条比较细的系带穿挂(可以稍微降低佩戴位置)。而秦王拔不出的原因,一是剑太长,二就是剑佩得太高,抽剑时剑锋还未出鞘手臂已抬到极限。

剑璏

后来还是秦王的左右随从对王大喊:“王负剑!王负剑!”秦王这才拔出剑来击中了荆轲左股(大腿)。所谓“负剑”,就是指把剑柄朝下,剑身推至背后。秦始皇在危急时所创的负剑,后来还成为一种剑的佩法,下图武士像,腰间佩剑的剑柄朝下,就是采用的这种佩法。

至此,荆轲不能再剧烈追逐,只能把徐夫人匕首掷向秦王,但扔在了柱子上,秦王再次补了八刀,给荆轲刺秦的故事落下了帷幕。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065.html

佩剑,子丹,地图,燕国,赵国,秦王,刀剑,匕首,荆轲,徐夫人,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佩剑,子丹,地图,燕国,赵国,秦王,刀剑,匕首,荆轲,徐夫人,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佩剑,子丹,地图,燕国,赵国,秦王,刀剑,匕首,荆轲,徐夫人,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