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道路对于战争的影响有多大?秦国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道路对于战争的影响有多大?秦国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交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也是包含于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伴随着人类的诞生与移动自然而然产生,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变为一种地方层面的公共意识与行为。

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都可以相应看到交通进步的影子。交通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在战争活动中是部队运送、后勤补给、会盟商谈的基本保障。兵者,国之大事,伤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历来各朝代之所以重视道路交通,是和交通的军事意义分不开的。秦作为一个古老诸侯国并最终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对我国交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推进秦道路交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军事因素又至关新的。秦自非子初封(约公元前900年)至秦王子婴(公元前206灭亡,地方命运多处军事战争中,道路交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打上了军事的烙印。

秦统一六国后,为打击六国贵族的活动,抵御匈奴的演技扰,还修建了驰道及直道。秦都城与长城的战略规划也直接影响到了交通发展,使秦交通在宏观层面展现出了新的格局。

秦四方交通要道的拓展

东周时期秦国僻处西北,在东周迁都雒邑后,秦国在西部交通上扮演了最新的的角色。自秦穆公以来,面对与邻近诸国的频繁战争,秦国四面出击,在东方扼住崤函通道并巩固东北、东南方向道路,同时,还相继打通了西北、西南的交通。

东方大道

秦国与东方诸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联系紧密。但是因为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秦国与各国之间虽然纵贯南北,绵延千里,横贯东西的陆路干线却只有三条:崤函通道;晋南、豫北通道;商洛、南阳通道。

由于战国时秦国不断向外开拓,这三条通行已久的道路被赋予了新的战略意义。在被秦国据有后,秦国为守关中,凭借崤函、黄河、少习山的险要地势,在这三条通道修建了函谷关、临晋关和武关,三关相守唇齿相依,

一方不戒,三险俱失

”,

作为一个整体有机战略防御体系,来阻挡敌军的入侵。

国力壮大后的秦国也开始了关于东进的扩张,秦国与关东诸国的往来交战基本也都是沿着这三条通道进行的。

崤函通道

崤函通道又名豫西通道,其西出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过狭石关、雁岭关到今新安县东,出汉函谷关到洛阳,全长约400华里。为长安和洛阳之间的一条天然的交通通道,是秦国东出关中最新的、最便捷的道路。由于自然地理原因,这两地之间狭窄修长,地势合宜,适合往来。作为长安与洛阳之间的一切流通必经之地,对一直全力东进的秦国而言自然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军事意义。

崤函通道山路狭窄,高崖陡峭,“函谷关城,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其中劣通,东西十五里,绝岸壁立,崖上柏林荫谷中,殆不见天日。”险要的地势使其便于设置险关要塞且易守难攻。尤其矗立在此的锁钥之地一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弘农河畔),成为了一直以来阻遏秦国势力东进的军事要冲。

春秋时期,函谷关为晋国要塞,时称“桃林塞”。晋国通过桃林塞控制着穿行峰山北麓的东西向军事通道。并在晋文公时驻兵坚守,“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以期阻断秦国东出的军事行动,不使秦人结外援,东西图己,秦国虽不断抗争,几百年间桃林塞还是遏制了秦国东进的既定战略。直到秦献公时,秦国相继与晋、魏战于石门、少梁并获得胜利,方才占据此地。据有桃林塞,不仅将秦国势力嵌进中原地区,而且面对东方诸国,秦国达到了其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意图。

秦在占领桃林塞之后,便置函谷关,并以军事化构筑和管理来防御关东诸侯。秦将关城置于山涧之西,无论是一路逐队,或者借枯水冰封季节横阵前进,则庞大高显得战车,正好成为其克星强弩射杀的目标。秦法规定,进关的人要有布帛作为通行证,进出城门必须严格办理手续。同时加强关城守备,日入则闭,鸡鸣则开。从战国时期开始,函谷关战争逐渐增多,关东诸国先后多次大规模并力攻秦。最终也多以失败告终,究其缘由,失败固然有这几国不能团结所招致,但也说明秦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价值。

在战国时期,秦人在阻击各诸侯国进攻的同时也经常东出此关,穿越崤函通道进军中原。秦国不管是用兵还是恫吓,常常享受诸侯的割地;但当敌人偶尔攻入函谷关的时候,秦却也不能不忍痛屈服,割地讲和。

晋南、豫北通道

此道主要位于秦国的东北方向。按史念海先生描述,此道“由咸阳循渭水东行,经过栎阳和大荔王城……秦已取得蒲坂,而魏国又献安邑……这条道路已经伸入魏境。其后,被顶太原,设太原郡,这条道路更溯汾水北上,抵达太原郡。”这条道路被晋陕边界的黄河天险一分为二,对秦军事最有用的是黄河以西段。所以秦对晋南、豫北通道的争夺开拓,最主要体现在与魏国的河西地区之争。公元前419年,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大将军,于公元前408年侵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建立河西郡。

为收复河西地区,秦国耗时近四十年(公元前366年一公元前329年),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秦方全有河西之地。

至此秦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此条要道,并在此筑起了临晋关和长城,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但是此条道路因为跨越黄河,在当时而言,大军要渡过黄河作战是相当困难的,纵使架桥、造船也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之秦国在此置有临晋关和长城,使山东诸国不愿走此道伐秦。

商洛、南阳通道

武关道,秦东南向。经商于和丹阳,达宛、穰。此道连接长安,途经蓝田、商州,至河南内乡、邓州之间,深入荆襄地区,是连接关中地区与江汉地区的新的道路。最初是商末时楚族人由中原而入江汉平原,辗转迁徙过程中开辟出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楚、秦两国先后崛起,商洛、南阳通道在两国时而亲善时而攻伐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开拓并初具规模。由于秦、楚战争频发,武关道上狼烟四起,兵戈常见,于是武关道作为一条战略要道,秦、楚两国在此道上先后设置关塞防御对方入侵,秦孝公时在丹江上游地区建了商城塞,而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势力迅速崛起,对楚国地域虎视眈眈,楚国为御秦军南下不得已也建置了少习关,即武关。

武关(位于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武关乡),关西地势较为平坦,但出关东行,需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秦要塞之称。楚国初建时称少习关,位于少习山下。然秦取商於地区后,改位于该地的少习关为武关,秦国得以独占武关之险,同时武关成为攻楚的新的进出门户。

秦国向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东面和南面,所以函谷关之外,武关也一直受秦国重视。战国中后期,秦国先后几次过武关对楚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因受张仪欺诈,发兵攻秦,秦中路军出武关,斩首八万,杀屈匄,大败楚师于丹阳,且“遂取丹阳、汉中之地”公元前298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借助武关这一新的战略基地,秦国屡败楚军,夺得了楚国大片领土

西北方向

春秋时期,义渠戎国发展为大国,“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成为秦国称霸西北地区的主要障碍和对手,其与秦国的战争长期不休,先后抗衡了近二百年。

《史记 秦本记》记载,秦穆公时,义渠戎王曾派由余出使秦国,穆公惜由余治国之才,使反间计留为己用。并于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战国后期渭河上游完全归属秦国版图。但自秦厉公再伐义渠俘虏义渠王后,之后,义渠休养生息过后反扑秦国,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侵入了秦的腹地渭水流域。

之后的几年秦国与义渠就土地反复拉锯,此后,秦交替使用武力与怀柔手段,终于在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秦置陇西郡以后,其与咸阳间的道路未见史籍记载。“陇西郡西防羌人而北御匈奴为边防要地,为此设置郡县,自是当世大事,为何和咸阳了无交通可言?”史念海先生解释为:这样的情况多有存在,有很多地方交通道路不见经传,但不能因此说没有史籍证明,就不存在。结合秦始皇的第一次出巡,便是西北行,“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我们可以得知,秦国在三郡与都城咸阳间不仅确实存在道路,而且实施着有效的统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09691.html

影响,秦国,基本,军事,通道,交通,函谷关,战争,发展,道路,武关,秦国,函谷关,义渠,楚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影响,秦国,基本,军事,通道,交通,函谷关,战争,发展,道路,武关,秦国,函谷关,义渠,楚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影响,秦国,基本,军事,通道,交通,函谷关,战争,发展,道路,武关,秦国,函谷关,义渠,楚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