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皆为外客秦臣,他们结局如何,相比如何?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皆为外客秦臣,他们结局如何,相比如何?

秦国从秦献公变化拉住衰败之势,到秦孝公变法图强,日渐崛起,再到秦始皇武力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除了秦国在正式进入战国时期历代秦君皆为明君雄主的原因外,还离不开一众外来士子人才的辅佐。

比如外客秦臣中的佼佼者有秦孝公的卫国人商鞅,辅佐孝公变法强秦,国力自此与日俱增,奠定秦统一基础;秦惠文王时期的魏国人张仪,游说促使关东诸侯亲善秦国,以“连横”破“合纵”,为秦国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联系,争取发展时间和空间;

还有秦昭襄王时期同为魏人的范雎,首先提出“远交近攻”统一战略,作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理论基础,并出谋划策,助力长平,为秦国最终的统一战争奠定了胜利基础;以及秦王嬴政、秦始皇时期楚国人李斯,出谋划策,辅佐一代雄主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并在统一后,在制度、法律、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思想、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功绩。

当然这四位外来入秦的人才后来也都功成名就,因功封侯拜相,然而他们的最终结局却都不怎么好,甚至个别人的下场极其惨痛,那么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四位秦相,其中谁的下场最惨呢?

本文以《史记》作为主要参考史料以解答,根据史料记载,这四位外客秦臣之中,结局最好的是张仪和范雎两人,其中应侯范雎结局略好一些,是主动退隐辞去相国之位,最终在封地应城离去。相比起范雎的主动归隐,张仪属于被迫离开秦国朝堂,最终老伤于故地方乡。

结局最惨的当属商君卫鞅和左相李斯,若单论最终结局,李斯的结局则更为惨痛一些,毕竟在生前就被赵高陷害不听话,并遭遇责打拷问,之后又被处以五刑,最终又和次子一起在咸阳集中被处以腰斩极刑,并被诛灭三族。

不过李斯落得这种极为惨痛的结局也属于咎由自取,若他当初没有和赵高同流合污,以矫诏害伤秦始皇的长公子扶苏,谋逆篡权,拥立少公子胡亥即位,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凄惨下场。即便他当初没有帮助长公子扶苏,但只要生性宽容的扶苏继承帝位,李斯就算不能怀揣丞相之印告老还乡,也能颐养天年,以善终结局。

再说回商君卫鞅,虽说李斯结局更为凄惨一些,但李斯属于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落得凄惨下场也算不得愿望,而商君卫鞅则不同,他是被秦国贵族大臣陷害而被迫逃离秦国,然而逃亡不成,才不得不调动封地士兵叛乱,以谋求一条生路,结果失败战伤,最终尸身又被运回咸阳车裂示众,并被诛灭家族。

就功绩和本质而言,商君对秦国崛起图强有着重大贡献,最后也并无意反叛秦国,只是想起兵寻求一线生机才叛乱,属于迫不得已。故而从四人入秦后的所所作为,再结合他们的最终结局来看,其中商君商鞅的结局当初最惨。当然商鞅在秦国展开的变法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秦人带来了苦难。

卫国人公孙鞅入秦新的事情和结局,车裂灭族

商君本名鞅,姬姓公孙氏,故而最初称为公孙鞅,是出身于卫国公族的一位庶出公子,可以说本身条件并不差,但他更看重学习机会,以及未来的发展晋升空间,故而少年时就很喜欢学习,后游学魏国,侍奉于魏相公叔座。

虽然公叔座有识人之能,也看出年纪轻轻的卫鞅是一位身怀奇才的大才之人,但他更在意自己的个人地位,担心向魏王举荐商鞅而取代了自己,故而一直没有正式向魏惠王介绍,直到年老病重之际,才举荐了卫鞅。

然而魏惠王认为公孙座病入膏肓,故而没有采信其言,重用卫鞅。在此前后,秦孝公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以高官厚禄,列土封疆的优厚待遇寻求能进献富国强兵之策的人,以重建先君穆公时期的霸业,故而在魏国一直未受到重用的卫鞅去魏奔秦。

公元前361年,卫鞅闻《求贤令》而西行入秦,经秦君宠臣景监得以拜见秦孝公,开始游说。

第一次以上古五帝治国之道游说失败。

第二次以王道之术再次游说失败,不过秦孝公态度稍有转变。

第三次以霸道治国之术又以失败告终,这次秦孝公的态度转变为友好,只不过没有被卫鞅所述的治国之道所打动。

而卫鞅也明白了秦孝公心中意图,终于在第四次游说时,以强国之术打动了秦孝公,为此得到任用。

随后卫鞅舌战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贵族大臣,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展开了变法变化。

公元前359年,卫鞅修改刑律,大力发展秦国农业,颁布了以刺激农业生产,提升地方财政收入的《垦草令》。

三年后初见成效,并得到秦人认可,于是秦孝公任命卫鞅具有军政实权,职爵一体的左庶长一职,全方面正式在秦国推行变法变化。

公元前356年,卫鞅在秦国正式推行第一轮变法变化,主要内容以扩大赋税、兵员,提升地方经济基础和增强军事实力而展开,著名的“军功爵位制度”就在这次变法中颁布。

第一轮变法期间,卫鞅升任秦国当时最高爵位大良造,并趁魏国遭遇桂陵之战大败后出兵攻占了魏国旧都安邑,以及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

公元前约350年前后,卫鞅开始推行第二轮变法变化,主要内容以实行县制集权,提升经济实力而展开,同年开始营建咸阳新城,为适应新发展、以及战略而迁都作准备。

公元前341年,魏国继桂陵大败后又在马陵之战被齐国第二次击败,次年卫鞅率兵攻魏,诱骗俘虏魏军主将公子卬,随后乘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割让部分河西地区求和,因功被封商密、於中一带(今河南南阳境内)的十五座城邑为封地,号商君。

此时商鞅在秦国的权势达到了鼎盛时期,在秦孝公放权,和商鞅因功建立的威望下,独揽军政大权,就算宗室贵族也不敢和商鞅争锋,甚至还要受到商鞅的制约。当然秦国也在变法变化之后日益强大。

不过商鞅推行变法变化严重触动了秦国贵族的利益,只不过碍于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权势,这些贵族并不能拿商鞅也没有办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离去,其子嬴驷即位(秦惠文王)。

同年,以秦孝公长兄嬴虔(秦献公长子)为首的宗室贵族乘机捏造罪名,诬陷商鞅反叛,为此被秦惠文王下令追捕。

“秦孝公卒,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史记》

商鞅出逃,但由于当初用欺骗手段使魏军惨败,故而逃到秦魏边界时被魏国人拒绝接纳,还将商鞅遣送回了秦国。

商鞅没办法,只好潜逃回封地,但面对秦国的追捕,仅凭商鞅一个几乎是无法逃脱的,于是商鞅调动封地士兵,准备向北攻打郑国谋求一条生路。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遂灭商君之家。”《史记》

秦国便派军攻打商鞅,最终在郑国黾池被秦军后追而至,后两军交战,最终商鞅战伤于该地。之后商鞅尸身被运回秦都咸阳,被秦惠文王下令在集市车裂示众,并且为了以儆效尤,又诛灭了商鞅全家。

当初西行入秦,变法强秦的商君商鞅就这样以凄惨结局告终。

魏国人张仪入秦新的事情,最终被迫离秦,伤于故国

张仪魏国旧都安邑人,早年求学于楚国云梦山鬼谷先生门下,学科主要为游说之术,在学成出山之后,就开始去游说诸侯,第一个目标为学派附近的楚国,结果游说不成,反倒被拷打受辱。

原因是张仪有一次陪同楚国令尹(等同于各国相国)喝酒,结果令尹府上恰好遗失了一块玉璧,而令尹的门客就怀疑是出身贫穷的张仪所偷,于是将他抓起来拷打了数百竹板,由于张仪始终没有承认,门客在他身上也没有找到便放了张仪。

之后在同门师兄弟苏秦的刻意设计下,张仪大约在公元前332年前往秦国,游说秦惠文王,被任命为客卿高官,商讨秦国东出攻打各诸侯国的战略。

公元前328年,张仪和秦国宗室将领嬴华(秦孝公幼子)被秦惠文王命率兵攻打魏国蒲阳。攻取蒲阳后,张仪以游说之术用蒲阳使魏国魏惠王主动将上郡治下十五座城邑,以及少梁邑主动割让答谢献给秦国,因功被拜为相国。

过后四年,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在位十四年),张仪拥戴嬴驷正式称王。

次年,张仪担任秦军主将,向东攻取了魏国陕邑。

之后张仪在秦国的任职期间的主要职责转向了与关东六国的外交方面。

公元前323年,张仪代表秦国与齐、楚两国的相国在啮桑会盟。

同年,为了秦国利益,张仪被免秦相,改去魏国任相,目的是为了让魏国向秦国称臣,从而再让各国效仿。

之后耗时五年,张仪终于使魏国背离合纵盟约,与秦国结盟。

公元前317年,张仪返回秦国,恢复原职。

公元前313年,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目的是让楚国与齐国断交,与秦国结盟。

之后又先后前往韩、齐、赵、燕四国国游说,促使他们背离合纵,与秦国结盟。

然而在张仪游说完燕昭王臣服秦国,曾返回秦都咸阳复命途中,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1年离去。

而新即位的秦武王在少年时期就看不上靠嘴皮子功夫,且不惜一切非常手段游说诸侯的张仪,因为秦武王性格偏向重武好战,两人性格特点完全不同。

而各国见张仪与秦武王不合,也都纷纷背叛了秦国的连横盟约。此时秦国大臣又添了一把火,他们看出秦武王对张仪没好感,便纷纷诋毁张仪。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群臣多谗张仪,张仪惧诛。秦王以为然,乃具革车三十乘,入仪之梁。”《史记》

公元前310年,张仪害怕,于是献计前往魏国,以吸引齐国攻魏,从而使秦国得利,加上秦武王也不想任用张仪,于是便派兵护送张仪回到了故国。

“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史记》

最终张仪在魏国担任一年相国后离去,可能是因为失意而郁郁而终吧!

想来张仪也是可怜,被知人善任的伯乐秦惠文王识才重用,后为报答秦王一生为秦国奔走列国诸侯游说,但连秦惠文王最后一面也未能见上,最后又受到排挤而失意离秦,仅一年后便离去。

魏国人范雎入秦新的事情,最后主动归隐,封地应城善终

范雎出身魏国芮城,善于辩论,且足智多谋,虽然出身寒微,家中太过贫穷,但他志向远大,早年就想游说侍奉于魏王。奈何由于家贫,没有进身之资,无法被人举荐而直接侍奉于魏王,便转而侍奉于魏国一中大夫。

然而这位中大夫妒忌范雎才能,因为两人出使齐国时,齐襄王只凭传闻,便赐给范雎美酒肉食,还有黄金十斤,然而并没有赏赐他,为此非常气愤。在回来后便添油加醋告了黑状,诬陷范雎收受齐王贿赂,出卖故国情报,暗通齐国。

结果被魏相齐命人打了个半伤,还被丢到茅厕让宾客轮番尿淋伤害,这还是范雎装伤才侥幸逃过一劫,后经魏人郑安平相救,并改名随出使魏国的秦昭襄王使者王稽前往秦国。

公元前271年,改名为张禄的范雎西行入秦,次年得到秦昭襄王召见,提出了远交近攻策略,凭才能被任命为客卿。

公元前266年,入秦数年后的范雎已经和秦昭襄王建立起一定信任,便建议秦王废除宣太后参政权,并驱逐穰侯、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四大贵族权臣,收回加强王权,为此范雎被秦昭襄王拜为相国,并将应城作为封地,封号应侯。

范雎成为秦相后,便报答之前帮助过他的人,比如郑安平和王稽,以及报复之前的上司和魏相。于次年公元前265年,出兵攻魏,并扣押收留魏相的平原君赵胜,最终迫使仇人离去。

之后范雎便助力长平,先是热情接待赵国议和使者,出谋划策而孤立赵国,后派遣新服门客前往赵都邯郸用重金贿赂行反间计,促使赵孝成王换将,并建议秦昭襄王暗中启用白起,最终打赢了秦赵长平大决战。

此时范雎因功在秦国建立了很高的威望,然而之前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两人不是投降他国,就是暗通诸侯,而秦法规定,举荐之人犯法,举荐人也会按照同等罪名处置。

“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记》

按照郑安平和王稽之罪,范雎三族也会受到牵连,但秦昭襄王却没有处置范雎,反而给了丰厚的赏赐来安慰他。不过范雎由于感到惭愧和恐惧,最终在燕国人蔡泽的建议下辞官退隐。

范雎在辞去相位之前向秦昭襄王举荐了蔡泽,不久后代替自己担任秦相,之后范雎想来应该是回到了应城封地颐养天年。

可以说范雎的结局是四人之中最好的,且没有之一,毕竟范雎的牵连之罪,就算不被处以车裂、腰斩,但伤刑肯定跑不了。然而秦昭襄王不仅没有怪罪他,还赏赐安慰,出言激励,最后还同意范雎辞官归隐的请求。

楚国人李斯入秦,最后遭赵高陷害不听话,先被严刑拷打,后被处五刑,腰斩灭族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在楚国某郡担任小吏,后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拜曾担任过齐国稷下学宫祭酒的名师荀子为师傅,学习治国之道,后前往秦国发展。

公元前247年五月前后,李斯来到秦国,准备游说侍奉于正值盛年的秦庄襄王。然而事与愿违,正赶上秦庄襄王离去之时,不得已下,李斯只好请求侍奉于代掌国政的相邦吕不韦门下。

因才能很快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举荐担任了宫中郎官,后借机游说少年秦王,被任命长史,不久后因出谋划策,瓦解关东诸侯合纵而升任客卿。

公元前237年,李斯又因《谏逐客书》得到重用,再升任为廷尉。之后辅佐秦王嬴政兼并六国,一统天下。

公元前221年,李斯建议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被采用。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中的“焚书”一事便是李斯所建议,之后在修订律令、统一文字等方面,李斯也都出了不少力,包括各地大兴土木等劳命伤财之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数年后,担任廷尉二十多年的李斯被任命秦朝左丞相。除此之外,李斯之长子李由也被任命担任号称秦国第一郡三川郡(黄河、伊河、洛河)的郡守,而且儿女们婚嫁对象也都是王室公主公子,可见秦始皇对李斯极其一家的宠信。

然而秦始皇病逝之后,李斯却辜负了秦始皇的宠信和重托,竟然帮助赵高害伤秦始皇临终前想要传位的长公子扶苏,废长立幼,拥立少公子胡亥谋逆篡夺了帝位。

为了保住爵位和利禄,李斯之后又迎合秦二世心意,上书建议实行严加苛责的考察制度和治国方法,为此秦朝呈现出一番“征收赋税多者为明吏,轻罪从重处者为忠臣”的景象,导致各地集市上每天都堆满了被处以刑罚的尸身,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辄使人复榜之,斯终不敢更言,辞服。”《史记》

不过李斯最后也没落得什么好下场,后来被野心膨胀,一心想要染指相位的赵高设计不听话,之后赵高又罗织罪名,在反复多次严刑拷打之下,李斯被迫承认与其子三川郡守李由谋反,即便在秦二世派来使者查证口供时,李斯也不敢更改。

“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与其中子俱执,而夷三族。”《史记》

之后李斯先被处以五刑(脸上刺字、割鼻、断左右足等),后与次子一起在咸阳集市腰斩示众,夷灭三族。

虽然四人之中,单论最终结局,李斯谓之最惨,但李斯以这种十分凄惨的结局收场,只能说是咎由自取,毕竟有数不清的百姓是因他而更加困苦,甚至暴尸于集市!

结语:

作为有大功于秦国的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四位外客秦臣:单论结局而言,左丞相李斯的下场最惨,不过也不算冤;若论功过,战伤又车裂的商君其实更惨,不过太史公对其评价为“刻薄少恩”;结局最好的为应侯范雎,归隐善终;其次为武信君张仪,虽未客伤于秦,但却在失意中离世。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1913.html

卫鞅,张仪,秦孝公,秦臣,结局,李斯皆,外客,秦国,故而,范雎,见闻记录,张仪,秦孝公,秦国,李斯,魏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卫鞅,张仪,秦孝公,秦臣,结局,李斯皆,外客,秦国,故而,范雎,见闻记录,张仪,秦孝公,秦国,李斯,魏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卫鞅,张仪,秦孝公,秦臣,结局,李斯皆,外客,秦国,故而,范雎,见闻记录,张仪,秦孝公,秦国,李斯,魏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