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公开表示张仪“算不上大丈夫”,孟子为啥瞧不起张仪?

公开表示张仪“算不上大丈夫”,孟子为啥瞧不起张仪?

张仪剧照

孟子瞧不起张仪的历史记录,来自于《孟子》一书中,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一场辩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景春看来,公孙衍和张仪那可都是跺一脚能让地球动三动的大英雄,是他崇拜的偶像。而孟子的观点则与景春截然相反,他根本就看不起这两个人,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以反问的口气肯定地说:“他们根本算不上大丈夫!”那孟子为什么瞧不起张仪他们呢?我们不妨走进历史来看个究竟。

说起张仪的奋斗史,那也是挺励志的。想当初,张仪作为穷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刻苦,而且还志向远大。只不过,社会地位低的人要想取得成功,那就得遭遇比别人更多的磨难,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张仪也不例外。

张仪学成后,想到楚国去谋个一官半职。刚开始还不错,张仪不仅能见到楚相大人,而且能和楚相在一起吃吃喝喝。就在张仪以为自己就要在楚国扎下根,一步步成长时,不幸降临了。原来,在喝酒中,楚相的玉璧不见了。那可是个宝贝呀!楚相就召集人来破案。大家分析来分析去,一致认为是张仪给偷了去。原因很简单:“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张仪是个穷光蛋,不是他偷的还会是谁偷的呢?于是,在这个先入为主的有罪推断下,众人把张仪抓来一顿胖揍,“掠笞数百”,想让张仪承认自己偷了玉璧。可张仪也是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打死也是咬定一句话:“我没偷!我就是没偷!”这些人没法,只得把张仪给放了。回到家里,老婆看了非常心痛,就埋怨道:“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如果你不急着去游说做官,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而张仪却满不在乎,说:“只要我还有三寸不烂之舌在,就能成就大事!”后来,张仪果然在老同学苏秦“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的暗中支助下,装做一个阔公子哥,在秦国谋得了发展,成为秦惠王的客卿。

虽然张仪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在逆境中不认命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在孟子看来,他的求仕之路却不符合君子的求仕之道。在孟子看来,作为贤者自己不能为了做官,而去做“枉尺直寻”的事,因为一个人如果一心为了做官这点“利”,就会无所不为,甚至去做“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丑事来。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那么,孟子所说的这个做官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君主要尊重贤者,对贤者要“致敬尽礼”;如果贤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就不要去见君主,君主也就不能“得而臣之”。否则,国君不“尊贤”,而自己却强出头要出来做官,那一定会自取其辱。

孟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既想向世人表现出自己是个尊贤的君主,可又不愿放低身价,就派人对孟子说:“我本来是想去看望你的,可是我却偶感风寒,不便于出门。如果你来见我的话,我就上朝接见你。”孟子一听,就知道齐宣王是在演戏,便也说起谎来,说:“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不好意思,你病,刚好我也病了。

对照孟子的气节,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张仪的求仕之路,就知道为什么孟子瞧不起他了。

张仪在秦国的得意之作,莫过于欺骗楚怀王了。

秦国想攻打齐国,可齐楚却是联盟,要想取得攻齐的胜利,就必须破坏齐楚联盟。于是,张仪就奉命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说:“如果大王能断绝与齐国的来往,我能给大王带来两大好处,一是把秦国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割让给楚国,来大大增强楚国的实力;二是送一个漂亮的秦女来给大王做妾,这样两国结为亲家,就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怀王一听,只要与齐国断绝来往就能得到土地与美女,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不仅满口应承下来,而且还派人跟着张仪回秦国去办理土地交接手续。

张仪是个出色的演员。回到秦国就假装从车下摔了下来,以养病为借口,是三个月不出门上朝。楚国的使者左等不见张仪出门,右等不见张仪出门,就把这个消息赶快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一听,心想:“张仪这家伙之所以呆在家里不上朝,不与我们交接这六百里土地,大概是还嫌我与齐国绝交得不够彻底吧?”于是,就专门派人到齐国,把齐王给痛痛快快骂了一顿。如此一来,齐楚彻底断了交。

张仪一看自己的目标达到了,就晃晃悠悠出来上班了。楚国跟来的使者赶忙上前参见,要张仪兑现之前的承诺。可张仪却装着大吃一惊的样子说:“哪有这六百里土地的事?我说的是把我的六里封地献给楚国!”消息传回楚国,把楚怀王气得跳着脚骂娘,非要“发兵而攻秦”不可。

虽然张仪通过自己的阴谋为秦国谋得了利益,但在孟子看来,做人是应该有底线的,那就是“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像张仪这样以无耻的手段来欺骗楚怀王,那才是真正的无耻。关于“无耻”,孟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羞耻心对于人很重要,而专以机谋巧诈为业的人,他们是没有羞耻心的。这句话是不是孟子专门用来评价张仪的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孟子的“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句话来判断,在孟子的心中像张仪这样没有羞耻心的人那简直就是禽兽。

孟子又怎么能瞧得起禽兽呢?

还接着上面张仪欺骗楚怀王的事情往下说。楚怀王见自己被张仪骗了是非常生气,便决定出兵教训一下秦国。可楚国是仓促出兵,事先没有周密的准备。而反观秦国,张仪和秦王早就预料到楚国在受骗后会发兵来攻打的,是早早就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并且由于齐国受到楚国的羞辱后也投到了秦国的怀抱,因此上,楚国一出兵,就遭到秦、齐的夹攻,是损兵折将,被斩首八万不说,还被秦国攻取了丹阳、汉中之地。楚怀王打了败仗,心中更是窝火,又增兵来与秦国在蓝田大战,结果,“楚大败”。楚怀王遭到两次痛击,算是有点清醒过来,想想自己这样子是打不过有准备的秦国的,便“割两城以与秦平”,结束了这场战争。

无论是张仪欺骗楚怀王,还是因此而引发的秦楚大战,张仪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给秦国开疆拓土。其实,自从张仪得到秦惠王的重用后,他就一直致力于为秦国开疆拓土。为了给秦国扩大地盘,他不仅“为秦将,取陕”,亲自挂帅出征,为秦国打下了陕这个地方;而且还到处游说,挑拨诸侯之间的关系,给秦国攻打他们扩大地盘制造机会。可以说,张仪相秦,是秦国快速扩大地盘走向强盛的一个关键阶段。

一般人会认为张仪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个能臣。可孟子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君子,辅保君主的首要工作,是要“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也就是要引导国君行仁政,而不是通过战争来扩大地盘。孟子不仅直接称像张仪这样“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的所谓“良臣”为“民贼”,而且还进一步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由此可知,孟子对张仪这类“率土地而食人肉”的人是有多么的痛恨了!

看完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孟子瞧不起张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公孙衍的所作所为在孟子看来,与张仪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瞧不起张仪,也看不起公孙衍,所以,才在与景春辩论时说他们俩“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赵倡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265.html

张仪,楚怀王,秦国,丈夫,孟子,景春,土地,楚国,齐国,大王,故事传记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张仪,楚怀王,秦国,丈夫,孟子,景春,土地,楚国,齐国,大王,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张仪,楚怀王,秦国,丈夫,孟子,景春,土地,楚国,齐国,大王,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