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为何会出现在魏国?

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为何会出现在魏国?

(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

诸葛亮在治军期间,曾发明了可以连续发射十支箭矢的“诸葛连弩”。相较于曹魏有些夸大的“一连四五发”,蜀国的连弩无疑在效率上提高了两到三倍。正是凭借这项“高科技装备”,蜀汉才得以在山地战中屡破曹军,进而维持其在地利上的优势。

然而,诸葛亮去世后没多久,这件装备竟出现在了魏国。司马懿出征辽东时,便疑似带上了这么一件装备。

那么,司马懿使用的连弩,到底是不是蜀国的“诸葛连弩”呢?倘若真是,蜀国的战略武器,又为何会被魏国人使用呢?

司马懿的连弩

辽东公孙渊,是割据辽东的一股强大势力。建安初年,曹操征袁绍余党,袁尚兄弟二人逃亡辽东,却被公孙氏斩杀,送还首级。曹操大喜,便没有对辽东公孙氏动手。

曹魏建立后,公孙渊从自己的叔叔手上夺得大权;不甘心平庸的他,开始在东北地区伺机作乱。

不久后,他两次勾结孙权,还接受了后者给予的封号——燕。因此,也有人把辽东公孙氏称为三国之外的第四方政权。

但实力相对强大的公孙氏,遇到司马懿的征讨后,不到百天便全面溃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据《三国志·公孙渊传》记载:“雨霁,(司马懿)起土山、脩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

司马懿征讨辽东时,恰好遇到连日大雨,导致辽水上涨。这么一来,司马懿便顺利把两项“大杀器”运到了前线,一个是“发石”,即发石车,或称投石车;一个是连弩。这里的连弩,极有可能就是诸葛亮改良后的“诸葛连弩”。

马钧的改良

司马懿能顺利破开公孙渊的老巢,离不开这两项大杀器。但问题的关键是,发石车与连弩在当时并不罕见,一般的地方军队都有。而且,经过常年摸索,大家基本都知道,该如何去针对这些军备。

如投石车,克制飞石的最好办法,便是在城墙上面挂满湿牛皮。即便是发力很猛的飞石沾上,也能迅速滑落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辽东地区多放牧区,自然不缺牛马;而且司马懿攻城时,天上还下起了大雨。可以说,只要公孙渊有点军事常识,都会把湿牛皮挂在城墙上。

可即便如此,公孙渊还是很快溃败了。这便意味着:司马懿采用的发石车,是经过改良后的。

据《三国志·马钧传》注引傅玄序曰:“(马均)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尝试以车轮悬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

原来,魏国有个发明家,名为马钧。他很早便注意到了传统发石车的弊端,于是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求机会改进。根据傅玄的记载,马钧曾经成功制作出了一个模型,他把几十块石头绑在车轮上,而后发动,可以让这些石块连续发射到几十步之外。

由此可见,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时,成熟的发石车已经被马钧成功改良了;既然如此,马钧也有可能改良连弩。

诸葛连弩再现

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马钧传》中还提到:“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看来,马钧的确在有生之年见到过神奇的“诸葛连弩”,在对其构思之巧进行感慨的同时,他也尝试着对其改进。

马钧的改良,已不得而知。但从他手中流出的“发石”与“连弩”,却恰好符合司马懿攻城时所用。这便意味着,司马懿必然见过诸葛连弩,甚至将其投入了使用。这不难理解:诸葛亮此时已经去世,司马懿在追击蜀军时,也从他们那里缴获了不少军械物资。

虽说“诸葛连弩”作为战略武器,很难得到;但刀剑无眼,保不齐一些弩兵会被曹军所杀或是擒获。因此,司马懿、马钧等人才能见到“诸葛连弩”。以马钧的水平,虽未必能改良“诸葛连弩”,但将其复刻出来,还是有可能的。

而且,当年诸葛亮改进连弩,是为了对付曹魏骑兵,而辽东地区也很适合骑兵驰骋。所以司马懿在出征之时,便效仿诸葛亮对付自己的办法,用同样的方式来打击公孙渊麾下的骑兵。这便是公孙渊父子与曹军一对线,便直接溃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三国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331.html

司马懿,诸葛亮,马钧,改良,三国志,石车,诸葛连弩,孙氏,曹军,辽东,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司马懿,诸葛亮,马钧,改良,三国志,石车,诸葛连弩,孙氏,曹军,辽东,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司马懿,诸葛亮,马钧,改良,三国志,石车,诸葛连弩,孙氏,曹军,辽东,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