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惠文王登基后,为何要车裂商鞅?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秦惠文王登基后,为何要车裂商鞅?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商鞅,乃是整个秦国变法中,所有阶级冲突和矛盾的中心点,商鞅缔造了变法,也绑定了变法中的所有负面情绪,随着变法的深化,国力的增强,变法的对错本身已经不重要了,但所有人的仇恨,必须宣泄。

这是任何时代、任何变法后都会出现的余波。

卫国人商鞅很强大,他将一个处于“边陲之地”、几乎被中原诸侯划分为“夷狄”的秦国带上了强国之路,最终以他的政治思想为基础,开创了秦国的“六世之烈”,一统天下。

而秦国的变法特点就在于中央政府的强大,商鞅的一切思想,都在于加强政府的实力,加强军队的实力。

可变强是需要资源的,资源并不会凭空产生,所以想要强大,商鞅的变法核心就在于对一些固有利益集团的“打击”,只有将他们的利益转变为自己的利益,这就注定了商鞅的变法和固有的贵族,本身是存在着巨大冲突的。

有冲突,便会得罪人,而商鞅得罪的第一个人,正是当时的秦国太子赢驷。

贵族“克星”:《垦草令》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曾经强大的秦国经历了几代秦君的昏庸变得落后不已,弱小得连自己的领土都难以守护,秦孝公眼见祖宗先业如此溃败,心中想着复兴秦国,而复兴秦国,要解决的就是一些贵族蚕食国家利益的现状,于是秦孝公便召集人才变法。

商鞅在公元前360年前后进入秦国,成为秦孝公的座上宾,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向商鞅讨教变法,商鞅先后提出了“王道之法”以及“霸道之法”,可秦孝公哪里还等得急,王道虽然柔和,能够做到大家都开心,但时间太久了,唯有霸道,才能迅速改变国家。

就这样,商鞅的第一次变法政策提出,那便是《垦草令》。

在垦草令提出前,秦国的旧贵族们就已经预感到了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君臣处在一个疯狂的状态,所以以甘龙、杜挚为首的士大夫们就率先反对变法,认为秦国不需要变法,更不需要霸道的变法,但这些反对意见,都被秦孝公以秦国越来越屈辱为由镇压了,商鞅也得以顺利进行变法。

眼见无法阻止,那就只能且行且看,但反对派没想到,商鞅的“报复”来得那么快。

垦草令看似是关乎农业的政策,但事实上,这是商鞅变法的大纲,在公元前356年全面推行细化变法之前,垦草令就是商鞅变法思想的所有集合体,概括来说,包含了五个主要部分:

实行愚民政策,斩断基层农民百姓的对外了解渠道,将他们的所有精力用于生产,推动农业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对基层官员进行廉政建设,大力打击贪腐,保证政府的税收利益。

重农抑商,禁止个人经商,并且大力打击军队经商现象。

加大贵族该缴纳的税赋,强行要求贵族子嗣服役,也禁止贵族招揽门客游说百姓,将贵族和百姓完全隔绝开来,避免百姓利益被贵族蚕食。

加收土地税,对贵族的土地税更是加重。

土地、林业、湖泊等资源全部定为国有,禁止私人侵占国家财产。

垦草令是一个无处不充满着对旧贵族、固有利益集团打击的政策。

虽说垦草令对基数更大的普通百姓的伤害更大,比如禁止了基层百姓有学习的机会,在思想上进行了愚民:“农静,诛愚乱农之民欲农,则草必垦矣”,但农民本身是不会反抗的,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渠道表达自己的不满,真正仇恨垦草令的,唯有本就存在着实力的贵族集团。

不论是对基层官吏的管控,还是各种赋税的增加,亦或者是生产关系中受益者的转移,这些政策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将贵族的利益,变成国家的利益。

所以垦草令对贵族的“恶意”毋庸置疑,商鞅也因此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批“黑粉”,整个秦国的贵族几乎都对商鞅唾弃不已,可另一方面,秦国确实变强,秦孝公很满意,加上变法施行还是不久,各种矛盾还没有达到剧烈的时候,于是秦孝公迅速让商鞅主持第一次全面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开启全面变法。

这一次变法时间长达六年之久,变法的具体政策就是在垦草令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比如在愚民方面,商鞅推动了“伍什连坐制”,将百姓的行为和思想牢牢锁住,让他们不敢犯法,只能好好生产,而伍什连坐制造成了基层百姓“家家相疑”、“户户相斥”的不良现象,所以很多基层百姓,都对商鞅有了怨恨。

但更恨商鞅的当属“士卿阶级”的贵族们,因为商鞅直接废除了“世卿世禄制”,贵族们的特权无法再传承,这让“贵族”这个称谓,都差点成为了伪命题。

于是乎在第一次全面变法的结束后,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开始之后,秦太子赢驷第一个挑明反对了。

严格来说,赢驷并不算反对,只是他的很多行为都代表着贵族的利益,因为赢驷是储君,本身也有相应的支持者,所以赢驷难免会“犯法”,会和商鞅产生冲突。

而商鞅面对“太子犯法”的情况,他决定依法治罪。

将法太子,老师顶罪。

处置太子,是商鞅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在变法之前,商鞅以“立柱”的方式来重塑政府的威信,但威信除了“信用”以外,还有“威严”,如果秦国政府的威严不够,那么商鞅的变法进入深水区必然会受到反抗,为了加强威严,商鞅决定用赢驷来开刀。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公元前350年,秦国实行迁都计划,从栎阳搬到咸阳,新都城的意义,既是地理位置上的更新,更是利益集团的变迁,所以很多人都不满,开始对变法有怨言、有意见,变法出现了第一次“反弹”危机。

而这场危机背后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赢驷。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如果商鞅不敢动太子,那么变法就注定戛然而止,因为一切的法令到了太子的面前,都成为了废令,跨不过太子便执行不下去,久而久之,所有贵族都会找到太子成为保护伞,这样下去有两个弊端,一是变法的失败,二是太子的实力会越来越强,对秦孝公造成威胁。

所以太子,必须要动。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翌日,秦人皆趋令。

秦法经过商鞅的改革,非常严厉,动不动就是“刖刑”、“黥刑”等酷刑,而太子犯的法,理应施于“黥型”,也就是在脸上刻字,一旦太子脸上被刻字,那么太子的威严就不复存在了,变法虽然保住了,可太子未来也不可能再当君主了,所以为了避免太子“社死”,商鞅决定让太子的两位老师代为受罪。

赢驷的两位老师里,其中一位是秦孝公之兄弟赢虔,也就是赢驷的叔伯,而他代侄子受过,成为了商鞅变法第一个被“开刀”的最大贵族。

其实赢虔对于变法还是比较理性的,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一味反对,只是就事论事,针对商鞅变法中不好的部分加以议论,可商鞅对太子下手,并将他黥刑,这就将公子虔彻底推到了商鞅的对立面,自此之后,公子虔极力反对商鞅变法,只不过商鞅势已成,公子虔的反对无效。

而商鞅的才能不仅在变法上体现,在兵法中,商鞅也有一套,作为顶级法家,商鞅却又擅长“兵不厌诈”的战术,公元前341年,秦孝公派商鞅领军攻打魏国,魏国的将领乃是公子卬,乃是商鞅的旧识。

商鞅就利用这点“欺骗”公子卬两军不要交战,相约见面饮酒,就在公子卬赴宴时,商鞅派人镇压了公子卬,逼得魏王不得不割让大部分的河西之地给秦国,而这一计,让商鞅在秦孝公那里收获了封底,秦孝公将商鞅封为商君,赐予十五邑之地,但在秦国和天下人眼中,商鞅就是一个没有“原则”、“君子道德”的人。

这为商鞅的灭亡埋下隐患。

赢驷即位,商鞅被杀。

公元前338年,秦国的中兴之主秦孝公去世,和商鞅不对付的赢驷继位为新的秦君,而在秦孝公去世前,他并没有留下任何对商鞅有保护作用的后手,这导致了赢驷登基后,商鞅就处在一个“任人宰割”的局面。

果不其然,商鞅没过多久就遭到了来自公子虔的报复。

其实商鞅自变法以来,一直是靠着秦孝公的信任才获得封地和地位,而商鞅的变法行为本身,根本没有什么人发自内心地钦佩他、感谢他。

比如农民百姓,他们即便不会对商鞅有着血海深仇般的憎恨,但商鞅对百姓的酷刑、愚民、连坐制等等政策,都让百姓们在内心里排斥商鞅,只要一个政治家不得民心,那便不会长久。

而贵族阶级,则是恨不得把商鞅放血割肉的那批人,不论是商鞅对贵族财富的掠夺、剥削,还是世卿世禄制的废除,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贵族的这个“概念”,消灭其概念,这是最可怕的,比起暂时掠夺大量的利益更要狠毒得多。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商鞅就是一个“公敌”,对于公敌,很多人消灭他不需要任何明显的过错,或许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理由,便能将他消灭。

公子虔深谙这种境况,于是他便以秦孝公病重的时候,商鞅独揽大权,意图谋反为由向秦惠文王赢驷提出逮捕商鞅,面对公子虔的“诬陷”,没有人给商鞅辩驳,甚至是越来越多的人出来做证明,这些人,都是吃过商鞅变法“苦头”的人,面对众人的讨伐,正义和道理已经不重要了,商鞅只能逃跑。

而讽刺的是,商鞅在逃的过程中,就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果。

当商鞅逃到了边关之地的时候,商鞅想要住宿,可当时的舍业早就被商鞅规定只能“官营”,于是所有的舍业都要求商鞅提供“身份凭证”,商鞅自然不能暴露身份,因此只能狼狈逃向魏国,企图央求魏王收留。

可商鞅此前用卑鄙的手段夺走魏国的河西之地,早就被魏国人恨之入骨,即便魏国人知道只要获得商鞅,那么便可以针对秦国的崛起做一些打击,魏国人都不愿意接纳商鞅,商鞅最终无地自容,只能奋起反抗。

商鞅回到自己的商邑封地后,开始组织军队对抗,但商鞅的政治思想再顶尖,他也不可能以十五邑的基本盘对抗自己策划强大起来的国家,所以商鞅最终兵败战死,而他死后,他的尸体并没有被秦惠文王放过,秦惠文王下令将商鞅的尸身在咸阳以“车裂”之刑示众,为的就是告知世人,商鞅已死,而且死得和难看。

之所以要这样终结商鞅,秦惠文王就是为了以商鞅的死来释放世人在变法以来积蓄的负面情绪,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复述了商鞅被车裂之后的秦国人态度,乃是“秦人不怜”,一个为秦国强大做了那么多的变法家在死的时候竟然无人可怜,商鞅变法被人憎恨的程度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商鞅变法要有一个人来“背负骂名”,因为商鞅变法仍需要进行下去,这一点秦惠文王是深谙的,毕竟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就是秦国君主,秦惠文王继承秦孝公的位置成为了秦国最大利益者,怎么可能不延续商鞅的变法。

不管商鞅的身后名如何,商鞅都是春秋战国以来所有法家变法的集大成者,秦国问鼎天下的实力,也是商鞅的变法奠定建立起来的,所以商君在秦国一直存在着两面性的评价。

称颂他的人多为后人,与他同时代的人,大多数都摒弃他,这就是真正的商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5876.html

什么,登基,秦孝公,基层,商鞅,秦国,调和,利益,百姓,贵族,故事传记,秦孝公,商鞅,秦国,贵族,秦惠文王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登基,秦孝公,基层,商鞅,秦国,调和,利益,百姓,贵族,故事传记,秦孝公,商鞅,秦国,贵族,秦惠文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登基,秦孝公,基层,商鞅,秦国,调和,利益,百姓,贵族,故事传记,秦孝公,商鞅,秦国,贵族,秦惠文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