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刘邦接手百废待兴的王朝,却“躺平”治国?浅析黄老思想的重要性

刘邦接手百废待兴的王朝,却“躺平”治国?浅析黄老思想的重要性

谈起汉朝的文化思想策略,不少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儒术独尊。

然而,在汉朝初期的文化版图中,儒家思想并非是一家独大的地位。

与之截然不同的“黄老思想”反倒占据上风,成为风靡一时的新思潮。

但事实上,这并非是统治者的任意选择,而是迫于政治局势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毕竟短短数十年,叱咤风云的秦帝国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崩离析。

作为后起之秀的刘邦,在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后,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在诸多因素的促成之下,刘邦最终选择了“黄老思想”。

依托黄帝之名,彰显学说正统性

顾名思义,“黄老思想”中的“黄”指称的是黄帝,而“老”指的是老子。

一般认为,后人加托黄帝之名,留下了与道家思想极为相近的黄帝一说。

战国时期,道家、黄帝之说便已流行开来。

但当时还尚未结合形成“黄老思想”,而是作为独立的思潮并存。

然而,在诸子百家争相斗艳的时代,任何一门学说既能在今日成为显学,也能因变幻莫测的时代成为昨日黄花。

因此,为了兼采别家之长,不少学派放下门户之见,往往择善而从,寻求学问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以老子思想为表率的理论家们很快发现,黄帝一说与自身学问有几分相似之处。

于是,在探索无为如何有为的政治路线下,双方理论家聚集在了一起。

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就此结合,成为道家的新分支——“黄老思想”。

秦汉之际,“黄老思想”学派基本形成。

以至于汉代文献中有关于“道家”的说法,大部分都是指称“黄老”一说。

如《史记》中曾记载:“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

这里所言的“道家”,便是黄老道家,而非老庄道家。

尽管名称上是兼具黄、老,但黄老道家的核心还在于老子。

黄帝作为传说时代中的人物,流传下来的著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应于当时社会的发展。

但为了衬托出学说本身悠长的历史,同时也是为了和自称继承周礼的儒家相对抗。

老子学说的人选择了依托黄帝之名,以彰显自身学说的正统性。

当然,春秋末年应运而生的老子思想,也在与黄帝学说的融合过程中,依据时代的需要发生了些许的变化,并非是原汁原味的。

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纳入了法家的思想。

或者说,黄老道家实际上是包裹着黄老“无为”的外衣。

内核却仍是不放松控制与镇压的法家思想。

但不论如何,“黄老思想”对百姓所展现的宽容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期待。

只是,光有正统性和期待值并不足以促使汉初统治者选择“黄老思想”。

真正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当时的政治局势。

基于政治现实,“黄老思想”独树一帜

秦朝迅速消亡的原因,在汉初统治者看来,是因为秦朝的严苛刑罚与君王暴政。导致忍无可忍的农民队伍奋起反抗。

如陆贾在《新语》中便总结道:“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

这并非是陆贾一人的见解,就连刘邦本人也是这般看法。

刘邦早年做官期间,已经近距离接触过农民队伍,知晓他们对秦朝的怨恨是从何而来。

因而成为汉王后,他靠着反对秦朝暴政的口号,聚拢了天下人心。

这也意味着,汉初统治者若想统治长治久安下去,必定无法延续秦朝的严刑苦诛。

他们只能采取更为温和的方式与民相处。

而此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思想,莫过于儒家和黄老道家。

儒家崇尚仁恩,讲究宗法情谊。

它与秦朝追捧的法家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对待民众的方式也是十分温和。

这不是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文化期待么?

实际上,汉初统治者并非没有考虑过以儒治国。

思想界甚至还因此展开了一场儒道之争。

《史记》记载道:“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但是,相比于黄老道家,儒学缺乏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指的便是秦朝坑儒行径所引发了世人对儒学的轻视。

对于儒学或是儒士来说,秦朝坑儒的做法无疑是暴虐行为。

但对于汉初统治者来说,秦朝的做法并无不妥。

首先,为了实现皇权的绝对统治,实行文化专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唯一的区别便是不同的王朝所尊崇的思想并不一致。

其次,就刘邦个人而言。

他极为敬佩秦始皇的魄力。

拥有“粉丝”滤镜的他自然地也就跟着秦始皇一道拒斥儒学。

那么何谓“地利”呢?

一言以蔽之,“地利”指的是当时凋零的社会经济。

一方面,秦朝统治期间,极度压迫底层民众的利益。

此举导致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了崩溃的地步。

此后,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割据战争又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雪上加霜。

因而,汉朝从秦朝手中接下的社会,并不是一片繁华的,而是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

《汉书》记载道,汉初的人口远不及秦代的数量。

其中,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大约是秦朝时期的十分之三。

大部分人或是死于战乱,或是活生生地被饿死、冻死。

由此看来,汉初的经济状况非常不乐观。

就算地主们想要充实自己的口袋,也无利可图。

社会经济凋零的另一面却是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

这也就意味着,倘若光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去治理国家,那么它只能顾及到一个方面。

即,宽容地让百姓们放手去发展生产。

但时间一长,其问题也暴露出来。

那就是,无法处理因阶级利益冲突引起的暴动等问题。

刘邦

而见识到农民暴动厉害的刘邦,是绝不可能再让历史重现。

换言之,必须要有一种思想,既强调对百姓的宽容,又具有一定的政治威慑力,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基础。

而外具宽容、清净而内行严厉法治的黄老思想恰是如此。

至于“人和”讲的便是围绕在统治者身边的谋士成分。

儒学在秦朝遭遇大劫,侥幸活下来的儒士们虽有为国为民的意愿,然而却没办法得到朝廷的重用。

相反,“黄老思想”的追随者们却活跃在政坛之上。

如萧何、曹参、陈平等人均是刘邦的亲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

刘邦读书不多,对诸子百家了解不多。

可他又是个善于纳谏的好皇帝,对亲信、谋士们的话几乎都能接纳。

当然,接纳的后果便是助力刘邦拿下了天下。

因而,在黄老之学氛围极为浓厚的环境中,尝到甜头的刘邦便顺其自然地以“黄老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无为”最终“不为”:黄老思想的没落

如前所述,“黄老思想”纳入了法家的主张,因而在法治方面保证了政权的基本运行。

但说到底,道家的“无为”是极力排斥法律的。

这是其无法根除的缺陷。

因而,在消极的执法、司法等过程中,“无为”被逐渐地推向极端化和绝对化,变成了绝对的“不为”。

最终给汉朝带来了严重的混乱和危机。

如在吏治方面,不管官职大小一律推崇“无为”.

官员每天按时来到官府不是为了处理政务,而是为了吃喝玩乐。

根据《史记》记载,惠帝二年,曹参接任相位之后,便每日在府邸喝酒。

他还怂恿下级官员给自己唱歌助兴,使整个相府都处在歌舞升平的氛围中。

更有甚者,曹参还鼓励惠帝一道喝酒,不理朝政。

显然,此时的黄老之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

从文帝后期开始,汉朝统治者逐步改变了治国的文化策略,由黄老之学慢慢过渡到儒学。

贾谊正是这一过渡的重要推手。

作为文帝的亲信,贾谊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强调法制的可能。

同时,贾谊数次在文帝面前进谏、历陈社会发展时弊,请求文帝采用儒家思想,实行积极有为的政策。

尽管这些说法在当时未被采用,但给文帝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等到他后期掌权之后,便依照贾谊的说法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方面,文帝采纳儒家“大一统“的思想,极力地削弱诸侯势力。

另一方面,他又在全国范围内强调德行的重要性,推行教化。

种种举措,促使黄老之学备受冷遇,只能走向没落。

与此同时,这些措施又可作为儒家治国理论现成的实践案例。

为武帝时期基本统治思想的转变、全面采用儒家学说提供了理论、实践上的双重准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7696.html

老子,道家,刘邦,学说,浅析,秦朝,思想,王朝,黄帝之,黄老,故事传记,刘邦,思想,黄帝,贾谊,黄老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老子,道家,刘邦,学说,浅析,秦朝,思想,王朝,黄帝之,黄老,故事传记,刘邦,思想,黄帝,贾谊,黄老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老子,道家,刘邦,学说,浅析,秦朝,思想,王朝,黄帝之,黄老,故事传记,刘邦,思想,黄帝,贾谊,黄老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