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孔子成教育家是无奈之举?因被大国排挤,才无奈搞起教育

孔子成教育家是无奈之举?因被大国排挤,才无奈搞起教育

孔子成了一个教育专家,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孔子是鲁国人,但他的祖国简直就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国度:谁也惹不起不说,还常常被当成周边大国的受气包。鲁国国小势弱,和楚国好了,晋国就怒;和晋国走近了,楚国就来打;怠慢了齐国,齐军就打过来。挤在三大强国的夹缝中,日子实在不好过。

孔子觉得,国家要富强,首先需要人才。也许,这就是孔子铁了心要办学校搞教育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打造响亮的教育品牌,孔子其实表现得相当精明,有时,甚至有点急功近利。

那时,孔子年轻气盛,充满朝气。他了解到,当时的学术权威是正在洛阳中央政府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就决定去拜访。当然,私人拜访也行得通,但动静不够大,影响也太小。恰巧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34岁的孔子收了两个学生,他们是政治局领导的公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孔子就动了公费出国的心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南宫敬叔就去跟鲁昭公说:“我请求和孔子一起去洛阳。”于是,原本一场悄无声息的个人学术交流,变成了政府行为。鲁昭公专门给他们配了一辆车、两匹马、一个车夫和一个随从,去洛阳见老子。虽然排场不大,但意义非凡,毕竟是官方的正式访问。

孔子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现在他却主动去拜访不同道的老子,实在耐人寻味,不是一句“好学”就能解释得了的。因为在这件事后,司马迁接着介绍说,孔子自洛阳回到鲁国后,弟子就越来越多了……一切尽在不言中,你懂的。

有了知名度,还要有好的生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孔子曾面向社会公开招生,打出的宣传口号就是“有教无类”,可以说在积极地降低门槛、扩大生源,大家只要看看他的那些学生就明白了:

无名小卒暂且不谈,单说72贤人:颜回简直是个学习机器,29岁就头发尽白,后来还早逝;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入学前是个好勇斗狠又义薄云天的愤青,喜欢戴一顶鸡冠样的前卫帽子,佩一柄公猪皮装饰起来的粗犷宝剑,还曾经“陵暴孔子”,两人属于不打不相识,被孔子改造后还常被骂做“粗野”;宰我擅长诡辩,强词夺理,咄咄逼人,还喜欢上课打瞌睡,气得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还有性情急躁又是话痨的司马牛、长得极不客气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澹台灭明、能通鸟语的公冶长、比武大郎高不到哪去的高柴、一门心思要学种地的樊迟……

不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最重要的是,学费低廉。孔子曾在《论语·述而篇》里公布过最低学费:“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把十条干肉扎成一束。只要提着这点东西来见孔子,就可以随意旁听,倒的确便宜,也最大限度地吸引了众多寒士前来,扩大了教学规模。

可见,为自己的教育集团打广告、搞宣传,不单现代人会做,孔子也会做。如果非要说孔子有什么功利心的话,那也是想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是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这也是孔子能成为真正的名师、流芳千古的重要原因吧。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朱小虚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805.html

洛阳,孔子成,宣传,学费,鲁昭公,人才,南宫敬,大国,生源,鲁国,故事传记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洛阳,孔子成,宣传,学费,鲁昭公,人才,南宫敬,大国,生源,鲁国,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洛阳,孔子成,宣传,学费,鲁昭公,人才,南宫敬,大国,生源,鲁国,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