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刘备决定东征伐吴,赵云极力反对,诸葛亮为何态度模糊

刘备决定东征伐吴,赵云极力反对,诸葛亮为何态度模糊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发生在关羽遇害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却说汉中王闻关公父子遇害,哭倒于地;众文武急救,半晌方醒,扶入内殿。孔明劝曰:“王上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王上且宜保养尊体,徐图报仇。”玄德曰:“孤与关、张二弟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已亡,孤岂能独享富贵乎!”言未已,只见关兴号恸而来。玄德见了,大叫一声,又哭绝于地。众官救醒。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孔明与众官再三劝解。

玄德曰:“孤与东吴,誓不同日月也!”孔明曰:“闻东吴将关公首级献与曹操,操以王侯礼祭葬之。”玄德曰:“此何意也?”孔明曰:“此是东吴欲移祸于曹操,操知其谋,故以厚礼葬关公,令王上归怨于吴也。”玄德曰:“吾今即提兵问罪于吴,以雪吾恨!”孔明谏曰:“不可。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众官又再三劝谏,玄德方才进膳,传旨川中大小将士,尽皆挂孝。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得知关羽在荆州遇害后,刘备大哭不止,发誓要出兵征讨东吴。诸葛亮则认为应该先给关羽发丧,等待曹魏与东吴不和之时再趁机出兵讨伐。不过,没过多久,刘备还是作出了出兵东吴的决定,夷陵之战由此爆发。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按兵不动”,意为使军队暂时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荀子?王制》中的“偃然按兵不动。”

关羽在荆州遇害,对于刘备集团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刘备不仅损失了关羽这位最为勇猛的悍将,同时也令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化为泡影。不过,对于是否应该出兵伐吴,刘备集团内部也充满了争议。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载,赵云就曾公开对伐吴的决定提出异议。赵云认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与赵云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费诗等数位大臣。

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是什么态度呢?从史料记载来看,诸葛亮从未如小说描述的那样对刘备说出“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这样的劝谏。据《三国志?法正传》载,诸葛亮仅仅是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在私下说过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句话的意思耐人寻味。从字面上看,诸葛亮并未反对刘备东征。而从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来看,两线出兵统一全国是诸葛亮自己提出的,而荆州的丢失令这一战略化为泡影。如果刘备此次伐吴能夺回荆州,对于诸葛亮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因此,笔者认为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是赞同的。不知各位读者对此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讨论。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822.html

关羽,孔明劝,东吴,关公,刘备,诸葛亮,三国,玄德,赵云,态度,故事传记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羽,孔明劝,东吴,关公,刘备,诸葛亮,三国,玄德,赵云,态度,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羽,孔明劝,东吴,关公,刘备,诸葛亮,三国,玄德,赵云,态度,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