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孔子周游列国一次遇险之后,他向三个弟子问了同一个问题

孔子周游列国一次遇险之后,他向三个弟子问了同一个问题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元辉

公元前489年,六十三岁的孔子正带着弟子们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野外讲学,忽然,吵嚷声四起,一大群人将他们团团围困。

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孔子及其弟子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从八年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开始,孔子及弟子们就曾多次遇险。

在宋国的匡邑,被当地的士兵和百姓围住五天;继而得罪了小人司马桓魋,孔子被迫化装出逃;在卫国蒲地,蒲人曾经扣留了孔子;到郑国,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一个人站在东城门下,被人辱骂像条丧家狗……

每次危险,最终都被化解。但这次遇到的困难之大,却是孔子及其弟子们未曾想到的。围困孔子的背后主谋,是陈国、蔡国的大夫们;原因是陈蔡两国的施政措施不合孔子的主张;导火线是楚国派人聘请孔子;采取的措施是,不分日夜,重重围困,限制行动,断绝粮草。他们围困孔子的大致逻辑是,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最好的办法是,围困孔子,让他到不了楚国。

因为无法行动,再加上多日无食可进,有些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心情十分沮丧,心志开始动摇。

是啊,我们都是博学多才、品行高尚之人,为什么会沦落到这般地步!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

孔子望着茫茫夜空,也不禁长叹。当初,五十六岁的他,带着一班雄心勃勃的学生,带着推行儒家政治主张的理想,带着希望得到重用的豪情,开始在许多国家之间奔走。

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无论到哪里,带给他的除了失望,就是危险。

孔子也知道,在春秋时代诸侯兼并的大形势下,整顿军事、整饬法令成为各国国君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而自己提倡的“仁”和“礼”在当时根本没有实行的条件。

但孔子就是不放弃,不抛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围困之地,孔子为了提振弟子们的信心,除了给大家讲学、朗诵、歌唱、弹琴之外,还进行了著名的“三问。”

说起来是“三问”,其实是用同样的问题,询问三个弟子。

困境之中的“三问”,除了试探和提醒弟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举动坚守自己的信仰。

一问子路。孔子问道:“难道是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

孔子摇头。

二问子贡。孔子问道:“难道是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太博大了,所以天下不能容纳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呢?”

孔子继续摇头。

三问颜回。孔子问道:“难道是我们的说学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精深,与不被天下接受没有关系。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是自己的耻辱。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天下接受,方显君子本色!”

孔子听了,向颜回伸出了大拇指,欣慰地笑了。

他立即派子贡设法混出包围圈,到楚国去搬救兵。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围困终于解除了。

颜回的回答,说出了孔子心中的梦想和人生的信念。

是的,作为一种伟大思想的创造者,即使遭受再多再大的艰难困苦,也不能曲意逢迎,也不能降低心中的期望,也不能动摇高尚的理想。胸有大志的孔子,一生都在为维护礼乐制而东奔西走着,他苦苦寻找着自己志向的出路,不论遇到任何危险,他都毫不退缩,也不会怨天尤人。

不忘初心,坚守信仰!

他的信仰就是他的志向,是支持他一路前行的动力和源泉。他相信,终有一天,他的思想会大放光芒,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

10年之后,孔子去世。600年后的西汉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终于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光芒四射的思想,也在于他风雨兼程、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850.html

周游列国,遇险,带着,理想,学说,孔子,子贡,弟子,思想,楚国,故事传记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周游列国,遇险,带着,理想,学说,孔子,子贡,弟子,思想,楚国,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周游列国,遇险,带着,理想,学说,孔子,子贡,弟子,思想,楚国,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