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马谡明明是死在狱中,为何诸葛亮还要把他挂出来示众?

马谡明明是死在狱中,为何诸葛亮还要把他挂出来示众?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小说《三国演义》后期的一个经典桥段,其目的是为了体现诸葛亮的大公无私。因故事过于出彩,京剧还将这个故事吸收,与“失街亭”和“空城计”合编为“失空斩”。

但在正史记载中,马谡丢了街亭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自缚请罪,也没有打算自杀明志,反而畏罪潜逃了。

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向宠,正是向郎之侄,他们都是荆州士族出身。换言之,马谡逃亡后,向郎等荆州士族非但没有阻拦,反而知情不报。诸葛亮得知后大怒,将马谡下狱而死,而后通告三军,挂出来示众。

言至于此,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手段过于严酷。但殊不知,这才是他面对“危机公关”时的高明。何以见得?

马谡的死亡真相

实际上,马谡的死法在《三国志》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按《三国志·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按照马谡本传,他的确是死于狱中,诸葛亮在得到消息后,为之垂泪。但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并非如此。

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三国志·王平传》中亦有提及:“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

这里又明确指出:马谡是被诸葛亮直接杀戮,而后“以谢众”,意思是诸葛亮对马谡当众行刑,展示给三军看,用以严明军纪,以儆效尤。

陈寿的史学功底,毋庸怀疑。那么,他为何要给马谡安排两种死法呢?

其实,这两种记载并不冲突。马谡本人的传记,道明了其死因:即死于狱中,这种情况有个专门的词来形容,叫作“瘐死”。而诸葛亮、王平等人的传记,记载的则是诸葛亮对马谡的处置方式。

综合来看,就是开头提到的:马谡明明是死于狱中,但诸葛亮似乎觉得并不“解恨”,于是又把马谡尸首捞出来“戮之谢众”。如此,方能解释两处记载的不同。可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秦汉时期的行刑方式

按照汉代的赐死之法,主要分“显戮”与“隐诛”。经过公开审判、并公开处刑、且公开展示的,便是“显戮”。这不仅剥夺了犯人的生命,也在毁坏他的名声。

东汉名士,向来重名节而轻生死,所以对他们来说,“身败名裂”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因而在秦汉时期,君王在赐死一些贵族时,往往会采取“隐诛”,即跳过审判、行刑的过程,让犯人悄无声息地死去。如此一来,便算保留了他的颜面。

马谡被下狱而死,或者说“瘐死”,其实是介于“隐诛”与“显戮”之间的。因为他真正死亡时,没有公开行刑,也没有具体审判经过。在丢失街亭后,马谡随即逃亡,而后被追回,接着便直接死在了狱中,避免接受公开审判与行刑,从而尽可能地保留了一些名声。

这一切,正是在诸葛亮的默许下进行的。那么,他为何要大费周章,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呢?

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客观而言,诸葛亮与马谡之间是有私交的。早在荆州时,诸葛亮便与襄阳马氏交好。马谡的兄长马良,与诸葛亮关系莫逆,二人互称兄弟。马良去世后,诸葛亮看在他的面子上,对马谡照顾颇多,二人常常谈到深夜,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正因如此,诸葛亮才会不顾刘备的告诫,让马谡去镇守街亭。结果街亭没守住,马谡还畏罪潜逃,这在军中顿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马谡是荆州名士,诸葛亮对他的关照,已经是破格为之。如今马谡犯罪,若诸葛亮再进行包庇,势必会引起东州士族和其他派系的强烈不满。

在此情形之下,马谡必须死。而且,诸葛亮为了稳定军心,消弭马谡叛逃带来的消极影响,他只能对其进行公开行刑。

但马谡临终前的“绝命书”,又让诸葛亮回想起两人之间的感情。为此,诸葛亮只好暂退一步,他直接让马谡暴毙在狱中,避免其生前接受公开审判与行刑而造成“身败名裂”,但为了表明执行军法、严明军纪,诸葛亮又只能将马谡挂出来示众,以安稳军心。

参考资料:《三国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929.html

进行,名士,谢众,街亭,诸葛亮,马谡,荆州,传记,三国志,士族,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进行,名士,谢众,街亭,诸葛亮,马谡,荆州,传记,三国志,士族,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进行,名士,谢众,街亭,诸葛亮,马谡,荆州,传记,三国志,士族,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