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汉光武帝刘秀的谥号,到底特不特殊?看他不同寻常的历史地位就知道了

汉光武帝刘秀的谥号,到底特不特殊?看他不同寻常的历史地位就知道了

汉代的帝王谥号,我们平常见的都是三个字的,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等。但刘秀的谥号为四个字,即汉光武帝。

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难道就可以特殊吗?还真是,他的谥号比较特殊,也的确是特殊在他的身份上。

那么,刘秀的身份有什么特殊的呢?

西汉和东汉,与北宋和南宋,两个朝代一分两半的关系,并不完全一样。

西汉与东汉的中间夹了一个王莽,西汉本来已经亡国了,但后来在汉光武帝的铁拳下,又复活了。而北宋和南宋,则是前者亡,后者就马上建立起来了,没有中间地带。

所以,对于东汉来说,是刘邦的子孙又打了一次天下而建立的。因此,刘秀与刘邦一样,都是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

这一历史地位,他的子孙也为他争取到了。在汉光武帝的庙号里有一个“祖”字,即世祖,以此证明,他是一位开国皇帝。如同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帝王一样,都有着同样的地位,可以坐在一起开圆桌会议。

所谓庙号,就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一般以某祖或某宗来称呼,从汉代起,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或“高祖”,而其子嗣则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成吉思汉为太祖,其孙忽必烈为世祖;朱元璋为明太祖,朱棣为明成祖;清顺治为清世祖,康熙为清圣祖。

不过细看这些例外,实际也不算例外。忽必烈、朱棣、顺治、康熙,这几位都是站在历史拐点上的人物。所以,也可以这样理解,带“祖”字的庙号也可以给予帝王中的集大成者。

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特殊情况也总是有的。如刘邦有高祖、太祖两个庙号;明代朱由检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

再说细点,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汉代的刘盈、刘启,唐代的武则天则没有庙号。

刘秀的庙号确立了他的历史地位,那么他的谥号到底有什么特殊呢?实际上,他的谥号并没有什么特殊,特殊的是他的地位。

所谓谥号,就是在帝王死后,根据他的生平进行评定,并给予一个或褒或贬的称号。除了皇帝,古代一些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或者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在他们死后,也可以上谥号。

一般来说,皇帝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然后拿给皇帝发布。大臣的谥号则是由朝廷赐予,其评定代表着官方的意见。

谥号的确立要与死者生前的事迹、道德品质挂钩。因此,古代谥号也是有分类的,可以分为:美谥、平谥、恶谥和悯谥。

谥号有了分类,由此又延申出一些有固定含义的字。

比如

悯谥的常见字,如殇、哀,等等;

殇,一般指年少而死的人。“殇”字在《说文》中的解释为“不成人也”,按照年龄段还分几种情况:

而且“殇”字,还有对应的礼仪文化,早在商周时代就在使用了,都是传承。如汉殇帝刘隆,不到一周岁而亡;唐殇帝李重茂,在位二十岁去世,谥号也是“殇”。一句话,只要有带“殇”字的帝王谥号,其年龄都在二十岁以下。

“哀”,一般指非正常死亡的人,如遭难、人品不好,有非议者。如春秋时的鲁哀公,能力差,为人莽撞,最后流亡国外,客死他乡;汉哀帝,有断袖之癖,死因不明,终年二十五岁;唐哀帝,遭朱温鸩杀,终年十六岁。

恶谥的常见字,如:厉、灵,等等;

厉,指暴慢无亲、杀戮无辜。比如周厉王,就是指责他滥杀无辜,专制霸道;曹魏的第三任帝王曹芳,谥号也是“厉”,他在位时发生了高平陵之变,也是一血腥的政变。

灵,有不勤成名的意思,如卫灵公、汉灵帝,昏庸无能的帝王。在古代也有一些帝王在生前就表达了他想要的谥号。

比如曹操生前提示想用谥号“文”,结果后代拟定为“武”,“文”字给了曹丕。再如楚共王,据《国语》记载,他希望自己的谥号为灵或厉,但是后世人还是综合考虑了他的贡献,认为他是一个大度有为、善于反思的君主,也没有死于非命,用灵或厉都不合适,所以才为他上谥号为“共”。

这么一说,赵武灵王的谥号也挺有深意,他推行了“胡服骑射”,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用“武”字没有问题。灵字就有点耐人寻味了,是对他批评呢还是埋怨呢?

“平谥”的常见字,如:景,布义行刚,本意是日光,表示日光高照,有非常好的寓意,俗语中有“高山景行”,比喻品德高。如齐景公、汉景帝,明景宗,等等。

再有康,安乐抚民。如东晋第四位帝王司马岳,谥号为康;定,安民法古。如宋真宗的谥号里就有“定”字,再如南明年间将朱慈炯追谥为“定哀王”;献,聪明睿智。如东汉末代皇帝谥号为“孝献皇帝”。

说到汉代的谥号,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谥号在周代就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春秋战国时代时,一般都只用一个字,如鲁隐公谥号为“隐”,秦襄公为一个“襄”字,齐桓公为“桓”字,楚庄王为“庄”字。

到了秦代,秦始皇把谥号制度给废除了,始皇认为,这是“以下议上”,对君王不敬。到了汉代,才又恢复了谥号制度,而且在字数上也有所增加,从一个字变成了两个字,且每个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如汉孝惠帝谥号为“孝惠”,汉太宗孝文皇帝为“孝文”,汉世宗孝武皇帝为“孝武”等,因为汉代崇尚孝道。

由此可见,“孝”字是“美谥”的常见字。

“美谥”的常见字,如:襄,辟地有德;,经纬天地;,克定祸乱;,布德执义;昭,昭劳有德;,胜敌志强;,爱民好与,等

还有就是“孝”,秉德不回;最典型的就是汉代帝王的谥号大都带有这个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景帝等,只不过后世为了方便,省略了“孝”字。但是有两个人例外,这两个人就是刘邦和刘秀。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谥号为“高皇帝”,但我们习惯的叫法是汉高祖,因为刘邦的庙号为“汉太祖”,汉高祖是谥号加庙号的叫法,这个叫法来源出自《史记》。司马迁在记述刘邦时,就用了“高祖”这一称呼,后来人们也叫成了习惯。

但是唐代之后,在皇帝死后就只称庙号,不称谥号了。如唐太宗、宋太祖、清世祖等,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谥号发展到唐代后,字数已经太多了。唐初还好,太宗谥号为“文皇帝”,但是到了睿宗时,就变成了“大圣玄真皇帝”,此后字数逐渐增多,玄宗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肃宗为“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到了明清对于谥号的字数还有了明确规定,明代皇帝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个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谥号字数太多,记都不好记,所以,在唐宋之后,帝王死后不称谥号,只称庙号。

那么,为什么清朝的皇帝我们又习惯称年号呢?因为清朝皇帝大多都只使用一个年号,中间基本不改元,所以才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不像之前的帝王,如汉武帝在位54年,使用过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年号就高达17个。

再者,谥号与庙号发展到大清时,远没有年号代表的意义大了。

说回刘秀,他的谥号为“光武皇帝”,庙号为“世祖”,年号有两个:建武和中元。

庙号“世祖”,后人已经确定了他开国皇帝的地位,所以他的谥号肯定与汉代守成的帝王不一样,所以,地位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谥号的特殊性。

光武”二字,能绍前业曰([yuē])光,史定祸乱曰武。这两字也符合刘秀的气质。

刘秀在历代帝王中,文化程度算是最高的,在称帝前,他已经是大学生了。他以柔取天下,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毛主席曾经说,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他为取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如平定东部、南部割据群雄,消灭赤眉军、燕蓟彭宠集团、陇西隗嚣集团,消灭割据蜀地的公孙述集团。

一个“武”字,正好体现了他东征西战的特点。如汉武帝,赵武灵王,也都有一个“武”字,也是体现了他们的经历。

刘秀在统一天下后,在总经前朝经验教训的前提下,确立了新的治国方略,其核心为:好儒任文,以柔治国,实现了“兴武中兴”。

而且刘秀在征战天下时,一直打着重建汉朝的口号。建国后,也基本沿用了汉朝的体制,崇尚儒学,等于是真正的光复汉室,所以“光”字也符合他的气质。

所以,刘秀谥号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位,其功,在字数上与西汉的皇帝也一样,如汉武帝为“孝武皇帝”,刘秀为“光武皇帝”。

在刘秀之后,他的子孙也继续沿用西汉的谥法,如汉明帝为“孝明皇帝”,汉章帝为“孝章皇帝”,等等。

综上所述,汉光武帝刘秀的谥号,从字数上看,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而且谥号的拟定也没有背离谥法。但是如果从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来看,他的身份的确有些特殊,开国皇帝的身份,庙号有体,谥号也有体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980.html

谥号,东汉,古代,宋太祖,帝王,庙号,历史,地位,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谥号,东汉,古代,宋太祖,帝王,庙号,历史,地位,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谥号,东汉,古代,宋太祖,帝王,庙号,历史,地位,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