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走进岢岚 · 离休干部风采冯连春:扛枪卫国 管粮为民

走进岢岚 · 离休干部风采冯连春:扛枪卫国 管粮为民

扛枪卫国 管粮为民

冯连春

我的父亲冯连春是河北省满城县人,生于1923年,爷爷去世早,是奶奶带着年幼的姑姑和父亲讨饭度日,过着流浪生活。几年后流落到荆山村,被一位好心的冯姓大叔收留,才安顿下来。父亲14岁就开始独自给大户人家放牛,只为能吃到一口饱饭。

荆山村背靠太行山易县,南面是冀中平原,是我党较早的抗日武装活动地区。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1941年1月,17岁的父亲参加革命队伍,成为满城二区区小队的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晋察冀军区整合各县大队,区小队为主力部队,以应对日军的大扫荡,父亲随部队成为一分区的战士。父亲人小胆大,作战机警勇敢,1943年被选调到一分区司令部(杨成武任司令员)警卫连当警卫员。1944年成立军区直属武工队,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员。小说《敌后武工队》描写的就是他们直属武工队的真实故事。小说里的许多情节都是父亲和他身边战友经历过的事情。更为可贵的是“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就发生在父亲部队里。幸存的英雄宋学义就是同父亲生活战斗在一起的战友。

1945年父亲所在部队改编为察哈尔军区。父亲跟随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长李方当侦察员,后任政治部侦察组长,曾参加过著名的张家口战役、北京土城战役、定兴、盂县等战役。1949年军区改编为六十八军,司令员文年生是长征干部,开国中将。父亲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太原古城外围战斗。在一次化装侦察中,父亲带的侦察组在上兰村附近的飞机场察看敌情时,路遇一伙敌军。狭路相逢勇者胜,父亲当机立断,擒贼先擒王,父亲首先靠上去手枪顶住校官,勇敢的侦察组战友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未开一枪,将敌军生擒,俘虏校官两名,尉官四名及数名随从士兵,缴获手枪十余支。经审讯,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为部队分割包围,解放太原提供了可靠情报。4月24日太原古城解放,在庆功会上,侦察组集体立功,父亲个人立三等功一次,并获金星水笔一支、笔记本一本的物质奖励。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被派到华北军区速成中学学习,后在军区干部训练团任助理员。1953年在组织的帮助下,30岁的父亲才经审查批准,与母亲李素梅组成家庭,育有二男二女。母亲现年89岁,身体健康,儿女孝顺,安度晚年。

1955年父亲被授予上尉军衔,荣获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奖章。

1957年全国开展“反右”运动,父亲因在大会上说了“农村老家粮食不够吃,双轮双铧犁不能用”等实际情况,在后期的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中右分子,给予留党察看二年处分,降职转业到举目无亲偏远山区的岢岚县粮食局工作。享有随军家属待遇的母亲和我们姐弟3人,也在六二年压缩成农户在三井村落户。虽经历了不公的待遇,但父亲依然不计功利荣辱、个人得失,坚信共产党,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为党勤奋工作。

父亲工作的三井粮站,掌管着岢岚北川地区的公粮收购和所有干部职工的口粮供应。他工作非常认真,从不搞特殊批供,对自己严格要求。我家在农村没劳力,分的粮极少且次,在村里是典型的缺粮户,身为站长的父亲从不多买一斤粮食回家,我家是村里唯一在自留地里种玉米,并以此为主食的家庭。每到秋收季节,粮站人欢马叫,交公粮的队伍排成长队,全站职工连轴转,不管忙到晚上几点,也绝不让社员把粮拉回去。为防止粮食受潮,父亲领着职工不计报酬,每天早上人拉平车去河道拉石、拉沙,自建一栋无器材库房。父亲全身心地忙于粮站工作,整天有干不完的工作管不完的事。有时忙得连家也顾不上回,他一直保持军人本色,一支自制的猎枪常年陪伴自己,保护着国家财产的安全。多年来粮站的各项工作都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父亲的为人,在乡间也有很好的口碑。

“文革”中,父亲因坚持原则也受过批斗。大字报贴满我家租住的小屋。在一次批斗会上,父亲像铁人一样屹立着,不低头认罪,主持人便动手强压,相持中父亲解开大衣,露出挂满军功章的胸膛。一个山区县的小镇哪见过这阵势,群众顺势退场,夺权派也傻了眼,批斗会再没有组织起来,此举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1968年父亲回老家探亲,去距老家二里远的满城县神星镇逛集贸市场,看到一个摆地摊的佝偻老人,似曾相识,父亲驻足仔细端详,对方也开始看父亲。看着看着,父亲激动地喊出,“宋学义”,与此同时对方也大吼,“冯连春。”

“血染青春共死生,两鬓斑白难忘君!”

生死别,战友情! 两行泪,四目望,

相拥数分。 惊爆路人!

二十年后喜相逢。 忆旧事,缅怀战友,

一杯水酒洒黄尘, 素菜两盘喜泪盈!

父亲激动地多次讲述他和英雄宋学义见面的场景。

1978年,山西省军区派两名干部来岢岚,向父亲当面宣读了关于纠正反右期间的错误决定的文件,并诚恳询问有什么困难和要求。面对自己农村户口,4个孩子无法就业的现实,激动的父亲只顾打听其他战友的情况,对组织未提任何要求。并毅然决然地在决定书上签下了“感谢党的关怀”6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博大胸怀。而作为长子的我,看着我们姐弟都在农村务农,感叹这迟到的喜讯,特意为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冯延昭”。

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贫苦出身,参军入党,从军19年,地方工作28年,为国扛枪,为民管粮。现在回忆起来,父亲就是因为保持了一个革命军人对党忠诚、公而忘私的优良传统,传承了以国家利益为重、人民利益为先的优秀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去。这样的精神实际上已潜移默化传承到我们的心灵深处,使儿女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砥砺前行,勇往直前!

艰苦的战斗生涯严重摧残了父亲的身体,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肺结核的父亲一直坚持工作,直到1984年8月办理了离休,离休后享受副县级待遇。父亲本应充分享受生活,安度晚年,但是天不遂人愿,父亲于1986年因突发脑溢血,离开了我们,享年只有63岁。虽然没来得及给我们讲述他的英勇战斗故事,但言传身教就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勤俭朴素的家风,正直厚道的品质,我们将永远铭记并传承下去。

我们依照父亲1952年抗美援朝请战血书上“穿军装入棺材”的遗嘱,把保存的一套带一杠三星军衔的新军装和他用生命换来的全部军功章陪葬给了父亲。

父亲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父亲的精神永存!

子女:冯希良 冯希凤

冯希虎(共同回忆) 李玉忠(整理)

编后记:

历时近两年,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荣光——岢岚离休干部风采录》一书日前和读者见面了。

书分上下两册,共编录1949年10月1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岢岚县离休干部384人,编撰文章 290 篇。全书通过老干部自述、亲朋和战友追忆等方式,回顾了他们的初心故事和奋斗历程,真实记录了 384 名离休老干部的光辉历程全书附录中还编录了18名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编撰文章12篇。

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一帧帧珍贵难得的照片,生动诠释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信念追求和人生境界。其间既有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忆,又有对先进典型的由衷赞美,既有对家乡巨变的热情讴歌,又有对人生感悟的情感抒发;既是一部岢岚老干部的成长史、奋斗史和革命史,也是岢岚近代革命斗争史、生产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的精彩缩影和生动写照,平凡中见伟大、细微中见精神,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如本书序中所言:“岁月铭记着老干部的奋斗足迹,历史记载着老同志的光荣业绩。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是的,“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学习传承老干部精神是我们的应有的责任。

来源:中共岢岚县委组织部 中共岢岚县委老干部局

岢岚县融媒体中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20201.html

冯连春,父亲,侦察,粮站,部队,晋察冀军区,卫国,风采,工作,战友,冯连春,父亲,满城县,宋学义,荆山村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冯连春,父亲,侦察,粮站,部队,晋察冀军区,卫国,风采,工作,战友,冯连春,父亲,满城县,宋学义,荆山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冯连春,父亲,侦察,粮站,部队,晋察冀军区,卫国,风采,工作,战友,冯连春,父亲,满城县,宋学义,荆山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