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还能击败六十万燕军?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还能击败六十万燕军?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乘赵国空虚之际,调遣六十万大军进攻赵国,结果却遭遇大败,还被廉颇率领赵军攻入燕境,包围了燕都蓟城。之后燕王喜被迫割让五座城邑求和,才让赵孝成王解除包围撤兵回国。

此时距离长平之战才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更是只有短短五年时间, 而赵国经过这两场战战后元气大伤,全国大半青壮年战死在长平与邯郸,实力迅速下滑,可以说此时的赵国正处于最虚弱的阶段,为何还能击败六十万燕军,差点灭了燕国呢?

赵国能击败六十万燕国大军主要有三个优势:一是赵国本土作战,粮草供应方便;二是赵军善战,且同仇敌忾;三有名将廉颇指挥。而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却骄傲轻敌,而且大军经过长途跋涉处于人困马乏的状态,因此还未开战就已经处于劣势。

公元前251年,秦赵邯郸之战结束五年后,燕王喜命令丞相栗腹携带五百斤黄金送给赵孝成王置酒祝寿。明面上燕国是要与赵国结成同盟友好之国,实际上燕王喜是派丞相栗腹以祝寿之名刺探赵国虚实。

之后栗腹出使回国后向燕王喜报告在赵国见到的实情,其实我们大致也能猜到一些。这时长平、邯郸之战才刚过去没几年,虽然赵国打赢了邯郸保卫战,击退了秦军,但同样也是损失惨重,尤其是邯郸之战前发生的长平之战,此战使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全国大半壮年男子折戟于长平战场。

虽然这时距离长平之战过去了将近十年时间,但是还不足以让襁褓中的幼童长大成人,而且长平之战结束后次年,秦国又再次大举进攻赵国,为此又发生了持续近三年的邯郸之战,赵国那些即将长大成人的青壮年还未体验精彩的人生,就不得不保卫家园,投入战场。

虽然他们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家国,但赵国本就在长平之战中元气大伤,加上多年受战争拖累,在邯郸之战后期,邯郸城内的粮食已经耗尽。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都不得不散尽家财支援战事,并且连其妻妾也被编入士卒之间,分担一些工作,以此可见邯郸之战的激烈程度。

不过即便如此,在秦国多次增兵支援和秦军强大的攻势之下,眼看就要攻破赵都邯郸,赵国处境危在旦夕。好在魏国和楚国援军及时赶到,这才击退秦军,解救了邯郸,保住了赵国。虽然打赢了邯郸保卫战,但还未恢复多久的赵国又被打回了原形。因此赵国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上,依然还处于空虚状态。

于是燕国趁机赵国遗孤还未长大之际起兵攻赵,燕王喜调遣六十万大军,两千乘战车,派丞相栗腹为将,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一路由栗腹亲自率领攻打赵国鄗城(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另一路由栗腹的部将卿秦率领攻打代地。

当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省晋县南)后,赵国得知燕国来袭,赵孝成王立即命廉颇和乐乘率兵二十五万抗击进犯的燕军。廉颇采取的战略是逐个击破,让乐乘率兵五万坚守代地,阻止卿秦率领的二十万燕军南下支援,自己亲率二十万主力迎击栗腹率领的四十万燕军主力,结果燕军大败,主将栗腹战死鄗地。

另一路攻打代地的燕军听闻主力大败后,军心动摇,战力尽失,为此让乐乘有了可乘之机,同样遭遇大败,燕将卿秦被俘。另一边廉颇率军追击败退的燕军五百余里,之后一直攻入燕境,进而包围了燕都蓟城。

燕王喜被迫割让给赵国五座城邑,赵孝成王才答应燕国求和,下令撤兵。廉颇也因功被赵孝成王封为“信平君”,赏赐尉文城。鄗代之战最终以赵军二十五万大败燕军二十五万结束,以赵国大胜而告终。

赵国能击败燕国并不是因为国力恢复快的原因。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给赵国造成的伤亡和损耗是无法在短期内恢复的,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赵国至少也要恢复十五年以上的时间,但即便如此,赵国也很难达到长平之战前的实力水准。

元气大伤的赵国能击败燕国大军主要有三点原因:

我们先来看燕王喜和大臣乐间(燕国名将乐毅之子)的一番对话:

在鄗代之战开始前,燕王喜曾向乐间询问过攻赵一事,不过乐闲持反对意见,并劝阻燕王不要攻打赵国。原因是赵国地处四战之地,因此需要四面抵抗,故而赵国百姓大多都熟悉军事,也都习惯作战,因此赵军善战,即便五打一也不行。而这点在诸侯列国中只有实行耕战政策、全民皆兵的秦国能胜过赵国,因此赵国在战国后期是仅次于秦国的超级强国。

加上秦赵长平、邯郸之战刚发生不久,赵国百姓在秦军的武力刺激下变得更加团结,国内矛盾被转移到对外战争上,邯郸保卫战就是最好的例子。之后燕国趁虚而入,进一步激发赵国军民保家卫国的意志,因此在鄗代之战开始后,赵军个个奋勇冲杀,悍不畏死。可以说燕军的战斗力根本和赵军不在一个水准。

其次燕军作为进攻方,大军经过长途跋涉达到赵国后已经处于人困马乏的疲劳状态,而且燕军认为赵国已经无力再战,加上己方人多势众,为此在心态上变得骄傲轻敌。而赵军则是在本土作战,以逸待劳,而且面对燕军来犯,则是同仇敌忾,决心誓死捍卫国家。

两军还未开战,燕军在状态、心态、气势上已经处于劣势,如果不是燕军人多势众,在还未开打之前,就能确定燕军最终会必败无疑。

最后则是两军主将,赵国方面是骁勇善战的老将廉颇,而燕国方面却是毫无经验的丞相栗腹,他的主要职业就不是将军,又如何能指挥了数十万大军的大规模军团作战呢?就算派一个赵括那样的将军也比文臣好得多,起码是熟读兵书。以此可见,燕国完全就是想要以势压人,凭借人多势众击败赵国。

燕王喜认为赵国青壮士兵大多已经在长平、邯郸之战中战死了,调遣60万大军就是想要五打一,以绝对的兵力优势碾压赵国,结果赵国凑出了二十五万大军。虽然燕军在兵力上还是要比赵军多很多,但不至于到了相差悬殊的地步,从原本的五打一变成了二打一。

不过由于燕军长途跋涉,骄傲轻敌,在状态、心态等方面上已经处于劣势,为此基本拉平了兵力上的优势。赵军却比燕军多了三个优势,一是本土作战,粮草供应方便;二是赵军善战,且同仇敌忾;三有名将廉颇指挥。

于是廉颇利用赵军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制定了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用五万兵力牵制住代地的二十万燕军,为此进一步减少双方兵力上的优势,结果人困马乏且骄傲轻敌的燕军主力被以逸待劳且同仇敌忾的赵军大败。接下来廉颇就应该支援代地赵军,夹击另一路燕军,结果代地的二十万燕军听闻主力溃败,直接影响了士气,还没等廉颇支援,就被乐乘率军击败,接着廉颇就攻入燕境,包围了燕都。

此战有点类似李牧指挥的番吾之战,都是一守一攻,逐个击破,然后支援另一路合击敌方,唯一的区别就是燕军太菜,还没有等廉颇支援代地赵军,另一路的燕军就被击败。

虽然赵国在长平、邯郸之战后元气大伤,实力迅速下滑,但在秦国的武力进攻下,也让赵国上下一心,一致对外,激发了赵国军民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而且赵国军民早已习惯了战争,可以说赵国军民是除秦国外最善战的。

燕国却没有考虑到这层不利因素,只想到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国内空虚,于是就想用大军压境侵赵获利,但燕军轻敌且经过长途跋涉已处于疲劳之态,而且又无名将指挥。虽然燕军在兵力上处于优势,但面对名将廉颇和同仇敌忾的赵军,燕国很难获胜,结果在中国历史再添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2517.html

廉颇,赵孝成王,燕国,长平,赵军,燕军,赵国,邯郸,栗腹,燕王喜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廉颇,赵孝成王,燕国,长平,赵军,燕军,赵国,邯郸,栗腹,燕王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廉颇,赵孝成王,燕国,长平,赵军,燕军,赵国,邯郸,栗腹,燕王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