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春秋时代争霸虽为主流但只是壮大自身的方式,灭国也不在少数

春秋时代争霸虽为主流但只是壮大自身的方式,灭国也不在少数

西周覆灭后,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在春秋时代,周王室被边缘化,王权衰落、霸权兴起。

在整个春秋时代,争霸是周王国的主流趋势: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到周桓王十年(前710年),“小霸”郑庄公主导了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成功与齐、鲁二国结成盟友后,取得了对宋、卫、蔡、陈联盟的决定性胜利;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齐桓公抢先回国夺得君位,开启了与楚成王长达四十三年的争霸历程;在齐桓公薨逝后,宋襄公妄图争霸,却被楚成王多次羞辱,不但没能称霸,还因泓水之战中受重伤而在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薨逝;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晋文公率晋军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军,成为东周第二位霸主,拉开了晋、楚一百二十余年争霸的序幕;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军,当上了东周第三任霸主;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楚共王在鄢陵之战败于晋军,标志楚国失去了霸业;周灵王十年(前562年),晋悼公以“三分四军,轮番出征”战术彻底拖垮了楚国,征服郑国而夺回了霸主之位;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攻入郢都,几乎灭了楚国,让晋、楚争霸格局彻底终结;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吴王夫差挟挫越和败齐之威在黄池压倒晋国,成为新一代霸主;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当上了春秋“末代”霸主……

从春秋初到春秋末,虽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并不多,但稍微强大一点的诸侯国都想称霸。这就是春秋的现实。

所谓“霸主”,就是诸侯之长。为什么春秋诸侯如此热衷于争霸,却不通过消灭和吞并其他诸侯国来壮大自身呢?

首先,需要特别强调的核心关键是,争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争取更多资源以发展壮大自身的手段。

争霸是东周诸多强者之间的游戏;一旦成为王室和诸侯公认的霸主,就意味着能获得比其他竞争者更为丰富的资源,在竞争中能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像晋国,长期担任诸侯霸主,就可以公开要求诸侯进贡。那些认同晋国为霸主的诸侯国,都需要定期向晋国进贡,以获得晋国的保护。周灵王二十三年(前549年),因为晋国正卿士匄对诸侯征赋过重,郑国子产特意写信劝谏,让士匄减轻诸侯负担;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平丘会盟时,子产再度对晋国划定的进贡标准产生异议,成功地让晋人减轻了郑国的赋税。由此可见,当上霸主后,就能享受各诸侯国定期的进贡,对霸主之国而言当然是获利多多。

春秋初期形势图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当上霸主获利良多,但未必一定要当上霸主才能赢得利益。

典型案例如楚成王,一生曾经与三个中原强国争霸,分别是齐、宋、晋。尽管在与这三国争霸过程中,楚成王整体上并未落下风,可他却从未当过东周霸主。尽管如此,楚成王执政时却是楚国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不但逐渐赢得了中原诸侯国的认同,还把楚国领土扩张到了淮河中下游。特别是在齐桓公称霸期间,表面上每次对抗齐桓公都能压过楚国,但实际上却是齐国得了“面子”、楚国得了“里子”:楚国领土就是在这期间扩张到淮河流域的。

楚成王不作霸主却获益良多,这充分证明了争霸不过是个“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争夺资源、以壮大自身。

既然争霸不过是壮大自身的一种手段,那么在春秋强者眼中,争霸与“吞并和消灭它国”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虽然春秋时代争霸是主流,但吞并和消灭它国来壮大自身也是寻常之事。

东周“小霸”郑国崛起过程中,就先后灭了郐国、东虢国、祭国、鄢国、胡国等等;南方楚国在崛起过程中,先后灭了权国、陨国、绞国、南申国、息国、江国、黄国、蓼国等等诸侯国;在进入春秋后,齐国吞并了祝国、纪国、遂国、谭国等等国家;晋国在称霸前,灭了郇国、霍国、杨国、韩国、魏国、虞国、芮国、西虢国等等;秦国则灭了梁国、西戎十二国……

所有这些案例表明,东周诸侯在忙于争霸的同时,从来就不会放弃消灭、吞并其他国家,以壮大自身。所谓“春秋战争不以消灭他国为目的”的说法,原本就是个错误的结论,根本与史不符。

宋景公

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年),因为曹伯阳不自量力尝试称霸而得罪了宋国,结果被宋景公率兵剿灭。宋国长期处在东周二流诸侯国水平,其实力不足以主导争霸战争。但二流诸侯国宋国却一举吞并了曹国,足以证明直到春秋晚期时,灭它国以壮大自身的现象依然十分常见。所以,越国灭吴、楚国灭蔡、陈二国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能不能吞并其他国家,是受到当时很多客观因素限制的。

典型案例,陈国就曾两次被楚国所灭,但又两次被复国;直到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楚国人在第三次伐陈后,才最终吞并了陈国。

为什么前两次楚国灭陈都不能成功呢?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齐国大夫仲孙湫访问鲁国,顺便查看庆父作乱对鲁国的影响。回到齐国后,仲孙湫告知齐桓公:“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听说鲁国内乱不休,齐桓公猛地冒出了另一个念头:“鲁可取乎?”仲孙湫听了,赶忙回答:“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従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昬乱,霸王之器也!”

仲孙湫口中所说的“周礼”,其实就是代指一个国家能正常存在的社会秩序。虽然庆父之乱严重扰乱了鲁国政坛,但鲁国社会整体稳定,国人还未背弃社稷。所以,齐国想要强行吞并鲁国,必将遭到鲁人的强烈反对,得不偿失。

春秋形势图

周僖王元年(前681年),齐国灭了遂国;周僖王五年(前677年),遂人突然作乱,杀死了齐国戍卒。为此,齐国再次出兵,歼灭了作乱的遂人。对于遂国这样的小国,即便是作乱,齐国花费轻微代价就能平定。但是像鲁国这样的大国,一旦作乱,齐国所要付出的代价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只要鲁国人心未失,春秋时期的任何大国要想吞并它都得仔细斟酌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

同样,楚国对外扩张的国策虽然是“灭国为县”,但如果灭一国所付出的代价过大,楚人也不得不仔细去权衡其中利弊。这就是陈、蔡等国多次被灭、其后又被楚人数次复国的根本原因所在。

春秋时期,绝大多数强国实力还不足以对其他诸侯国形成压倒性优势,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争霸”的方式来强迫其他国家来服从自己,而不是一味寻求消灭、吞并对方——因为强行吞并他国,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更加沉重。但那些本身弱小、国内又人心尽失的诸侯国,则纷纷被强国吞并,再也没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经过三、四百年的实力积累后,强国实力大大增强,才慢慢加快了“大鱼吞小鱼”的进程——此时,历史就正式进入了战国时代。

所以,春秋时代诸侯们虽然热衷于争霸,但并非不想吞并和消灭其他国家,而是需要仔细衡量“争霸”与“灭国”之间哪一种手段所花费的代价更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26760.html

诸侯国,霸主,楚成王,争霸,称霸,方式,春秋,晋国,楚国,主流,知识科普,楚成王,诸侯,齐桓公,晋国,楚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诸侯国,霸主,楚成王,争霸,称霸,方式,春秋,晋国,楚国,主流,知识科普,楚成王,诸侯,齐桓公,晋国,楚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诸侯国,霸主,楚成王,争霸,称霸,方式,春秋,晋国,楚国,主流,知识科普,楚成王,诸侯,齐桓公,晋国,楚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