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荆轲刺秦,为何秦王三次拔剑都没有成功呢?《史记》给出了答案

荆轲刺秦,为何秦王三次拔剑都没有成功呢?《史记》给出了答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千古名句得名,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

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千百年来,荆轲刺秦王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了,有人被荆轲的英勇壮举折服,也有人为他的失败扼腕。

但荆轲在行刺秦王的过程中,荆轲有三次机会,为何没有成功呢?而秦王三次拔剑却没有拔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历史开讲##古籍守护人#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实力强大的秦国想要一统天下,迅速灭了韩国。

两年后,秦王赢政派大将王翦出征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赵国大部分的国土,继而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此刻,燕国即将面临亡国的危险,燕国太子丹十分焦急,想要破局。于是,他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救燕国于危难。

但这件事并不简单,不仅要能见到秦王,还要能接近秦王,更要行刺成功,一环接一环,缺一不可。

秦王,作为一国之君,很难接近。但荆轲听说秦王早就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听说秦王赢政很想得到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一番思虑后,决定就从这些事情入手,接近秦王,并行刺。

当时,樊於期走投无路,正流亡在燕国,荆轲了解到他与秦国有深仇大恨,却苦于没有方法报仇。

于是,荆轲找到樊於期,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答应帮他杀了秦王报仇,让樊於期献出了自己的头颅,并从太子丹那里拿到了督亢的地图。

而太子丹担心普通武器难以成功,还特意准备了一把淬过毒的锋利匕首,并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一个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以保万无一失。

秦始皇二十年(前227年),在太子丹的催促下,荆轲带着地图和樊於期的头颅从燕国出发去咸阳。

荆轲到了秦国之后,他并没有直接面见秦王,而是用厚礼贿赂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让他把自己引荐给秦王,来取得秦王的信任。

而秦王听到燕国使者带来燕国的地图和樊於期的头颅之后,没有多想,以为燕国臣服在自己的武力之下,显得非常高兴。

于是,他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此时,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舞阳则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一前一后。

但秦舞阳哪里见过这种阵仗,一到秦国朝堂,不由得害怕,身体发起抖来,险些就暴露了。

荆轲见状,急忙走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粗鄙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虽然没有怀疑荆轲的话,但是他心中还是存有疑惑,有了一丝防备,便让荆轲一个人把地图呈上来。

荆轲心里暗暗欣喜,从秦舞阳手中接过装地图的匣子,捧着走向秦王。地图全部展开后,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匕首就露了出来。

顷刻之间,荆轲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秦王十分震惊,向后转身就准备逃跑。与此同时,赢政伸手去拔身上的佩剑,却没有拔出来。

此时,荆轲拿着匕首又追了上来,而秦王又急忙拔剑,可还是没有拔出。因此,秦王绕着朝堂上的大铜子跑,一边跑,一边拔剑,可依旧没有拔出。荆轲就在后面紧追不舍,秦王则在前面逃跑,十分惊慌。

而大臣们都对这个事件目瞪口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当时,秦国有明文规定:在殿上侍奉的群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佩带兵器的侍卫只能在殿下等待,皇帝宣传后才能入殿。

千钧一发之际,秦王的御医夏无且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看到有外来物飞来,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虽然只阻挡了一瞬,但却十分关键。秦王借此往前一步,拔出了佩带的宝剑,一剑下去,就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应声倒地,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把匕首直向秦王扔过去。但没有想到,秦王闪过了匕首,也躲过了一劫。

此时,荆轲手里没有武器,更无法逃跑,秦王愤而走上前,将荆轲一剑刺杀。

自此,荆轲刺秦王以失败告终,一名勇士就此落幕!而几百年历史的燕国也因此举惨遭亡国,燕过无痕!

但这场行刺过程中也有两大疑问:荆轲有三次机会行刺成功,为何却失败了呢?秦王拔剑三次而不出,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荆轲之所以会行刺失败,是有三个原因的。

一:燕太子丹给荆轲下达的任务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挟持秦王嬴政,退还各国失地;二是万一劫持不行,就刺死他。任务模棱两可,目标不明确,为失败埋下了隐患。

二:遇上猪队友,秦舞阳胆怯,而荆轲剑术又不精,孤身奋战,已成败局。

三:御医夏无且投药囊,为秦王赢得了时机,群臣齐呼王背剑,荆轲失败已然无疑。

你觉得荆轲刺秦王,失败原因是什么呢?欢迎留言

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了,但荆轲的胆识和信义是值得赞颂的,“士为知己者死”,荆轲不负信义,更无愧于心!此次行刺,秦王三次拔剑而不出,这是什么原因呢?《史记》给出了答案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司马迁在《史记》中解释说,秦始皇的佩剑太长,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

但是,古时候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60厘米就已经是青铜剑的极限了。春秋战国时期,最长的越王勾践剑,也只有55.6厘米长。

因此,这种长度的佩剑应该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这又成为了一大谜团,后人猜测不断。

直到1974年,人们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青铜剑,这把剑的长度超过了91厘米。

据考古学家分析,把剑做得如此之长,是因为长剑在格斗中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来,如果当年秦始皇佩带的是这种加长的青铜剑,在荆轲紧逼奔跑中,秦始皇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文化源远流长,文明川流不息,关注我@文化拾忆阁,将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一起畅游文化的历史长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26797.html

成功,史记,地图,燕国,樊於期,秦国,秦王,匕首,荆轲,行刺,消息资讯,秦舞阳,燕国,樊於期,秦王,荆轲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成功,史记,地图,燕国,樊於期,秦国,秦王,匕首,荆轲,行刺,消息资讯,秦舞阳,燕国,樊於期,秦王,荆轲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成功,史记,地图,燕国,樊於期,秦国,秦王,匕首,荆轲,行刺,消息资讯,秦舞阳,燕国,樊於期,秦王,荆轲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