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探索河南沁阳《东汉邓家古墓》之谜

探索河南沁阳《东汉邓家古墓》之谜

邓氏一家亲,永远心连心。 这句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海寰宇的邓氏家族的口号,是我们的心声和愿望。邓氏族发南阳,写进国史家谱,无可更替,始祖曼公,起于殷商,再有春秋吾离,东汉仲华,乃族史家谱三大先祖无疑。今既姓“邓”,同泽祖恩,共感祖德, 关注“邓氏一家亲”。了解邓家事。

【邓氏文化】邓禹的《邺城对》和诸葛亮

【邓氏世系】邓禹前后,湘邓益阳老谱惊

【邓氏盛会】第一届祭拜邓禹公盛大启幕

【邓氏简讯】抬邓禹公过河盛大活动在南

【祭拜邓元侯·邓氏豫聚首】庆典圆满落幕

——117世孙邓延寿

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城西三公里王曲乡里村村东部。有一尊东汉时期的邓家古墓,被河南省政府评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墓被河南省文物部门认定为邓禹墓。2011年9月,我专程前往祭祖和探索。9 月26日我驱车来到这里,经询问当地几个老人,其中有个叫张仁强伯的老人说他知道邓禹墓在哪里,他热情地带我到了墓地,只见有一馒头型的大土堆,面积约有二千多平方,该墓地南临里村学校,西北两面为居民区,东面为耕地,世事沧桑,墓地已面目全非,没有墓碑,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仅剩一堆土堆,四周见盗墓洞无数,我询问了周围好几个老人,他们都说这是邓禹墓,墓内文物早已被盗墓贼掏空,仅剩地下墓室。我在一洞口处烧了香纸。张仁伯还告诉我,这旁边还有个禹王庙遗址,他们搞不清楚是邓禹的王庙还是大禹治水的大禹王庙……。

后来我又到沁阳市文物局了解,该局田局长非常热情地介绍说:邓禹冢规模很大,地下有12个墓室416平方米,因文物等全部被盗光,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仅剩一尊石辟邪,该石辟邪已从墓地搬回沁阳市博物馆存放,邓禹冢已被河南省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还到沁阳市博物馆查看了那尊石辟邪并且照了相。

因为我在网上看过,全国有好几个地方都说有邓禹墓。为了搞清楚到底哪尊邓禹墓才是邓禹公真正的葬身之墓。第二天清早,我乘车到了济源,先找到济源市文物局,该局副局长曹国正,拿出翻开清代济源县志,该县记载:邓禹墓在县东南溴水岸,邓禹南阳新野人,而墓一在太康,一在济源……。

曹副局长介绍说:“去年该局为保护邓禹墓碑,已经把邓禹墓碑从墓地搬回存放在济源县博物馆”,曹副局长随即带我到博物馆仓库看邓禹墓碑,我把墓碑照了相,并认真看那墓碑的文字,上面写着:“汉先贤仲华邓禹知济源县卒尤应运儒学教谕 许擢训道王钦 典史马鸣鉴 大清康熙二十四年仲冬吉旦”

看了墓碑后,文物局卢化南先生带我来到御驾村邓禹公墓旧址。观察此墓,南北东向均被建住宅区,西侧有一简陋的工厂区,四周被蚕食,原墓地仅剩下一亩多地。我先采访了御驾村老人杨锦海、杨锦忠、杨长水等人,他们介绍说:“邓禹墓在文革时墓冢还剩下高两丈多,长十四、五丈,冢上有大柏树,粗近两围。墓早已多次被盗,墓冢土堆在文革时才被生产队取土逐年挖掉,当时杨锦海亲自参与挖土,挖到底部墓室很大,还挖有一个猴头印章,是纂字,当时他们看不懂,以及还挖出一把腐蚀生锈严重的钢宝剑,印章和宝剑已被当时的公社书记转交博物馆。因当年文革“破四旧”不重视文物,也没有去研究,出土物后放在博物馆仓库内,猴头印、宝剑现已不翼而飞,公社书记及博物馆保管员等当事人已去世,无从查证。据杨锦海介绍,墓内还挖出一具马骨骸,旁边有一具蹲着的尸骨,可能是马夫,还有二男三女五具骨骸,可能是陪葬者,主墓室很大,但主墓室没发现有骨骸等等。

我跪在禹公的荒冢前,烧着纸钱清香,仿佛禹公高密侯的高大形象浮现在自己眼前,当年禹公在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云台首相,家声显赫,如今荒冢一堆,杂草丛生,连墓冢荒废成平地,此情此景使我顿感心伤……。

对于济源清代县志所记载:“邓禹墓一在太康……”一事,我在网上查阅:河南省太康县清集乡北部有个邓禹台村,该网上说:“邓禹台的由来,据说是刘秀兴汉时的大将高密侯邓禹的坟墓葬于此而得名……”。我又翻阅了陕西人民出版社远东出版(新加坡)公司出版的百家姓书库中邓姓141页记载:“邓禹台,在新野县城西北10公里,王集乡西赵庄村西。传说刘秀起兵时,邓禹跟从刘秀,曾于此筑台阅兵,故名。台呈方形面积1000多平方米,高约2米。明嘉靖年间,邓姓族人为怀邓禹之功绩,于台上建祠堂一座。祠有碑三通,卧碑中书“养武堂”侧竖碑二通,概述禹之功绩。1946年祠堂毁。台址现为耕地,稍隆起。”出现两个邓禹台,这两个邓禹台的起因,我打算进行考证。

为搞清楚太康县邓禹台村的邓禹墓,十一月三日我又专程前往河南省太康县,经邓州市邓姓文化执行主编王春林介绍,我事先已与太康县文管所副所长张天杰取得联系,第二天张天杰所长先带我到太康县西北十九公里处的清集乡邓禹台村东北角,只见此地已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农田,看不出有任何古迹。张天杰所长指着路边的一块地说:“这就是邓禹台遗址,也是邓禹墓遗址,后来在这遗址上建了一座邓将军庙,将军庙早已崩塌,在八十年代时仅存一圆形土堆,总面积约有400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层厚1.5米,是一处龙山文化,春秋时代遗址(有误,因邓禹公是后汉人物,作者注),在该处还出土有鼎、豆、器盖、罐、釜等。陶质为泥质和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次之。纹饰有篮纹,细绳纹,这些文物现存放在太康县博物馆,1989年太康人民政府把邓禹台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在当地老百姓已将此地平整为耕地”。

后来,我们到太康县文化局查阅太康县志,张天杰所长拿出几本明嘉靖三年秋刊的太康县志(手抄本),该县志是嘉靖刻本,原书太康县早已遗失,该手抄本是1983年9月从宁波市天阁系藏抄录而来,抄本中有关邓禹公等资料摘录如下:

“邓禹墓 太康西北三十里一;统志云:怀庆府济源县东南溴水上一;又云:长沙府湘乡县西百里一,未详孰是”。本县儒学教谕人刘?为邓禹台村的高密侯墓题诗二首:“高密封来迹已陈,尚留荒冢卧麒麟,征军莫在殷勤式,鲁是云台第一人”。“禹裔英豪属太康,昔曾游此建封疆,当时富贵今何在,空使陵高古道傍”。从这诗意说明当时太康县肯定还有关于邓禹公及其后裔在太康守封疆、活动等英雄事迹的记载,他才会写出这样的诗,但是这些文史早已无从查找。

因太康县志记载中又说:长沙府湘乡西百里又有一邓禹墓,为搞清这个问题,12月11日我又专程来到湖南省长沙、湘乡考证这尊邓禹墓的由来,我们先后找到湖南省邓氏宗亲联谊会的领导邓洪坤、邓继团、邓世林等人,在长沙邓继团家看了大量有关邓禹公的史材及邓氏族本的资料。

关于湘乡邓禹墓的由来湘乡的邓氏族本是这样记载的:“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有讨虏大都督尔朱荣,所部兵势颇强,身居外藩而觊觎朝政。时肃宗崩,年三岁的钊即位。尔朱荣得讯即率八千骑攻入,立拓跋子攸为帝(孝庄帝),并改元建义。庄帝诏尔朱荣都督中外军事,荣遣兵执胡太后及幼主钊沉于河,又引迎驾百官于行宫西北,言欲行祭天大典。时朝士皆集,尔朱荣遣骑围绕,王公卿士遭杀戮者千北魏,除冠军将军、颍州刺史。当时尔朱荣攻入时,邓献等即奉命拒之。梁中大通二年(530)邓献又献地投奔南梁萧衍朝。尔朱荣大怒,擒献不获,欲掘其祖仲华公墓。三年,邓献速遣人将禹祖遗骸及附葬骸从北邙(济源)掘出,转运来湖南湘乡(时湘乡录属衡阳郡,远避战乱,为一方桃源乐土),葬址在湘乡县城西烟紫岭珠陂湾屋后(癸山丁向,邓谱载其配李氏迁葬此)。

根据湘乡县志记载的资料看:千百年来当地不少文人墨客对湘乡这尊邓禹墓的真假有过不少的争论和考证,曾几度否定又几度肯定,后来经查北魏确有邓献此人,也有尔朱荣之乱、“河阴之变”这个历史事实,当地邓氏族本又有详细记载,一般来说,没有的事不会凭空捏造的, 因“河阴之变”,邓献将祖先邓禹的骨骸迁到湘乡也符合逻辑。再说, 在湘乡县城西烟紫岭珠陂湾屋后有邓禹墓为证,在湘乡南门口还有“元侯祠”遗址,在湘乡当时已有邓氏裔孙迁播于此,根据种种素材佐证,最后当地县志对这尊邓禹墓由来作了肯定。

12 月13日我由邓世林宗亲带路来到这个偏僻山区——湘乡县城西烟紫岭珠陂湾察看、祭拜邓禹公墓,经察看此墓规模不大,建筑模式也与旁边普通百姓的墓相差无已, 目前这尊墓是2002年台湾宗亲捐款在原址重修的。

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禹公墓:济源御驾村一座,太康邓禹台村一座,泌阳里村一座,湘乡市月山镇江田村珠波湾一座,以及在其它地区也还有邓禹墓之说,这么多的禹公墓,到底哪穴才是禹公的葬身之墓呢?这个谜必须查根引据,有充分的证据才能得出结论。我分析:禹公功高卓著,又生了十三子,裔孙们为了纪念他,有的是衣冠冢,有的是神主牌等都有可能,据目前考证所掌握的史材证据,我认为:济源御驾村的墓为禹公葬身之墓比较符合逻辑。理由有六:一是邓禹公在怀庆、温县、沁阳、孟县、济源一带为官、经营,刘秀葬在洛阳孟津白合乡铁谢村黄河南岸,邓禹等28宿均葬在黄河北岸一带(还有马武等墓也葬在这周围),护卫着刘秀符合逻辑;二是族谱记载:禹公逝世,明帝抚襟大哭,亲为送葬,后来该村因此取名为御驾村,这也有很大的逻辑性;三是清代济源县志、太康、湘乡等县志都有记载:邓禹墓在济源县东南溴水岸;四是大清康熙二十四年济源知县尤应运儒学教喻许擢训道王钦 典史马鸣鉴在原墓址为邓禹立墓碑“汉先贤仲华邓禹”碑石俱在;五是出土有猴头印章、铜宝剑、陪葬有马、马夫及二女三男等,符合汉高密侯的陪葬规格;六是该冢规模大,还有一棵粗大老柏树、冢堆等直到文革时期才被毁,这些当地老人均可证实……。济源县政协文史对上述邓禹墓的有关情况均有记载。

据此,济源的这尊邓禹公墓是邓禹公的真正葬身之地。北魏时邓献公将邓禹公骨骸及附葬从北邙(济源)迁至湘乡市月山镇江田村珠波湾安葬的记载符合着逻辑的可能性。

如果说,禹公的葬身之地是在济源御驾村。而沁阳的王曲乡里村的这尊东汉邓家古墓到底是葬谁的墓地呢?我查阅了《后汉书》《东观汉记》《东汉会要》等史书,这要与训公之女邓绥说起。

根据邓氏太乙公世系族谱记载:四十七世祖邓禹公的第六个儿子邓训公(四十八世)生有5子1女,分别是邓骘、邓京、邓悝、邓弘、邓阊、邓绥。

训公之女绥生于公元80年,6岁能读《史书》,12岁通晓《晓》、《论语》。每逢各位兄长谈经传,她总是提出疑问。她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亲常责怪她,说:“你不学女工以供衣着之用,竟然致力于学问,难道应当推举为博士吗?”邓缓不愿违背母亲的话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里人称之为“诸生”。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事无大小,总是和她商议。当初,太傅邓禹感叹道:“我率百万之众,未曾枉杀一人,后世必有兴盛者”

永元七年(95年),邓绥被选入宫中。她身材修长,姿色姝丽,超然出众,左右无不为之震惊。永元八年冬,入后宫为贵人,当时只有16岁。邓骘兄弟均被任命为郎中。

永元十四年夏,阴皇后因巫蛊事被黜废,邓贵人请求赦免不成,和帝便归心于邓贵人了。邓贵人自称病重,闭门自守,拒绝与外人交往,主管官吏上奏立皇后,和帝说:“皇后尊贵,与我同等,继承宗庙,为天下人母,怎能轻视呢?惟邓贵人德冠后宫,才可当。”到冬天,立为皇后。邓绥曾再三辞让,陈述自己德薄,不足以充任国君之妻。后和帝常常打算封邓氏官爵,邓皇后总是哀求谦让,所以其兄邓骘在和帝一世不过任虎资中郎将。邓京、邓悝、邓弘、邓阊都任黄门侍郎。邓京死于其官。延平元年(106年),邓骘被拜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邓悝升为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都是侍中。

汉殇帝去世后,太后和邓骘等商议拥立长安侯刘祜为帝,是为安帝。邓悝迁为城门校尉、邓弘升为虎贲中郎将。安帝即位不多日,邓骘兄弟个个封侯,邓骘被封为上蔡侯、邓悝为叶侯、邓弘为西平侯、邓阊为西华侯,个个食邑万户,邓骘因拥立安帝有功,增加封邑三千户。邓骘兄弟考虑到自己并无显赫的战功和政绩,完全依靠太后封土受禄,这对自己、对太后、对家族都是个极大的隐患,便推辞不受,躲避去封授的使者,并且上书极言自己无才无德,享受如此大封,实在是受之有愧,看看前代外戚误国之事,不寒而栗,希望皇上收回成命。接到邓骘的辞让书,太后不听所请,但邓骘诚心推却,上书达五六次之多,言辞愈加恳切,最终没有接受尺土之封。

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夏天,凉州(今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羌人反叛汉延,大肆寇掠,西北动荡,朝野忧虑,邓骘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率兵出击。由于准备仓促,远距离作战,武器、粮食、军衣等补给困难,而羌兵因本土作战,占天时,地利之便,所以邓骘部署的两次战役都遭到失败。到第二年冬天将临时,后备转运越发困难,大军再不能应战,只得班师回朝。因为邓骘戎马倥偬的辛劳,更因为太后临朝之故,欢迎仪式异常隆重,五官中郎将千里远迎,立拜邓骘为大将军,大鸿胪持节代表皇帝亲迎至城效,中常侍在城郊犒劳士卒,大军回到京师,王侯以下的官员在洛阳道中翘首迎望,大臣们频频与大将军寒暄,关怀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当时,连年大灾,地震、山洪不断,致使哀鸿遍野,盗贼四起,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反叛,邓骘以大将军的身份在朝辅弼,他提倡节险,减少租赋徭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举荐有军事才能的人在幕府中运筹策划,终于逐渐平定了四夷的叛乱。在他的努力下,国家渡过了难关,社会又安定了下来。

当天下安定下来后,邓骘想功成引退,永初四年,其母亲病重,恰好为他提供了引退的理由。邓骘兄弟一同上书,请求免官回家侍奉老母。不久,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朝廷又诏令邓骘兄弟回京辅佐朝政,然而邓骘兄弟引退之心已定,坚辞不受。朝延不得不收回诏令,于是兄弟几人都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名次排在三公以下、特进及列侯之上。

元初二年(115年),邓弘去世,临死前留下遗嘱,要求死后丧事从简,用一般的服饰埋葬,不得用显贵的衣服和玉石做的棺材,不接受封赠。尽管官府上奏请赐邓弘为骠骑将军,官位特进,封西平侯。邓太后没有给他加赠官位,只赏赐钱1000万,布1万匹,邓骘等人仍推辞不接受。诏命大鸿胪带着符节,在为邓弘出殡时,封他的儿子邓广德西平侯。快要下葬时,有关官府又上奏章,请求派遣五营的轻车骑兵为邓弘护丧,享受为霍光送葬时的隆重仪式,太后没有采纳,只派白盖车两名骑兵护丧,让他的门生牵引丧车送葬。后又赐封邓甫德都乡侯。四年,又封邓京的儿子黄门郎邓珍为阳安侯。五年,邓悝、邓阊相继去世,两人都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不接受封赠,太后都答应了。于是封邓悝的儿子邓广宗为叶侯,邓阊的儿子邓忠为西华侯。

历史上第一个向刑讯逼供宣战的人就是东汉和帝皇后邓绥,她先后迎立殇帝、安帝,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执政近16年,临朝期间,她不仅6次大赦天下,而且通过亲自审问囚徒,平反了因刑讯逼供导致的大量冤假错案,其中免去死罪的有36人,其他罪过的80人,并严惩了16名为泄私愤而搞刑讯逼供的官史。

永宁二年(121),执掌朝政16年之久的邓太后病故。与汉和帝合葬,汉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邻,俗称“三汉冢”。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邓熹的合葬墓。慎陵建筑规模比敬陵更为高大壮观。现在慎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可以远眺滔滔黄河,山上汉氏陵墓尽收眼底。

执政期间邓太后兢兢业业,勤政爱民,未曾有重大失政。每当听说有百姓受饥,她往往彻夜不寐,亲自裁减宫中的费用,救济灾民。她虽一直握持大权,但对邓氏家人却能破除情面,严于法禁,使得他们都不敢骄纵犯法。邓骘的儿子邓凤因接受边帅任尚的几匹赠马被发现,邓骘十分惶恐,竟将他妻子和邓凤的头发剃光,身穿罪人衣裙在家待罪。邓太后对家族管束严格,自有她的一番苦心。她曾说过:“前代外戚,权倾一时,而破家灭族者相望。我对宗族严绳于法,是想使他们知法,方可历久不衰。”但是她的苦心终究不能长期庇护邓氏家族。她在死后不久,历史就将邓家卷入了灾难的深渊。

素来谨慎的邓氏外戚,对安帝亲政并无任何阻挠。但宦官江京等人巧设罪名,构陷邓氏。他们还告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阊等,先前有废黜安帝,谋立平原王刘翼的阴谋。其实这里邓悝、邓弘、邓阊都已经死了,事情无法查证。安帝却信以为真,将邓氏子弟定为大逆不道罪,免去官爵,废为庶人,并迫令自杀。家属流徙远方。邓骘本应连坐,因先前未曾与谋,只被罢官,遣归原籍,邓氏家财田宅全被抄没。邓骘见家族受辱,无从诉冤,绝食而死。他的儿子邓凤也绝食身亡。邓骘从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武阳侯邓遵、将作大臣邓畅,得知同宗并坐大罪, 吓得心绪不宁 ,为免遭抄捕之辱,也都服毒自尽。

邓氏既除,安帝遂改永宁二年为建光元年,大赦天下,封江京、李闰为列侯。东汉王室由此走向衰微。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大概是邓太后始料末及的。身为太后,既要综理国政,扶持汉室,又要谨防震主,惹火烧身,何其难也!不管怎样,似邓太后这般宽怀大席,谨慎守成,临朝听政16载的人物在古代后妃中确属罕见。而邓骘、邓悝兄弟几人,试图改变外戚骄横跋扈,不能善始善终的局面,推辞躲避权柄,忠心为王室效劳,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善终,这实在是天大的遗憾。

邓太后尸骨未寒,家族即惨遭屠戮,天下称冤。大司农朱宠冒死为邓氏申冤,安帝这才有所感悟,把封郡还给了邓氏子弟,让死者归葬洛阳北芒山祖茔,公卿大臣前去赴丧。

经查:广义的北邙山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西的巩县。沁阳王曲乡里村是北邙山的属地范围。上述史书上说的“让死者归葬洛阳北芒山祖茔”与这尊东汉邓家古墓的地址相吻合。

再查:这尊东汉邓家古墓,座南向北,中轴线正面朝对济源御驾村邓禹公墓。符合孝义礼教逻辑。

据此,我认为:河南沁阳王曲乡里村的这尊东汉邓家古墓十二个墓室室中葬的并不是邓禹公,而是邓禹公的八个孙子和四个曾孙,他们分别是: 【禹公墓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禹墓仅存荒废土堆,再不保护将消失

四十九世祖 上蔡侯 邓骘和他儿子邓凤(五十世)

四十九世祖 黄门侍郎 邓京和他儿子黄门侍郎邓珍(五十世)

四十九世祖 叶侯 邓悝和他的儿子叶侯邓广宗(五十世)

四十九世祖 西平侯 邓弘

四十九世祖 西华侯 邓阊和他的儿子西华侯邓忠(五十世)

四十九世祖 河南尹 邓豹

四十九世祖 武阳侯 邓遵

四十九世祖 将作大臣 邓畅

上述十二位葬这十二个墓室。

几点建议:

一、因沁阳王曲乡里村的这尊东汉邓家古墓被河南省文物局部门认定为邓禹墓。我们应主动向当地文物部门反映,提供有关史材资料,请文物部门搞清楚该墓是邓禹公墓还是葬邓骘等十二位的墓。

二、向当地文物部门申请,由当地文物部门出规划、出图纸,由邓氏宗亲捐款(预计总投资一百多万)将这尊东汉邓家古墓按古复原,重修回去。(即按照重修四川剑阁邓艾公、邓忠公墓的做法运作)。

【邓家 祭祖 网上入口】 【北京邓氏 三周年庆】

【邓家女婿 袁老千古】 【邓氏家庙 隆重入火】

【小平世系 禹公后裔】 【九龙同宗 太乙共祖】

了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27409.html

邓家,东汉,墓碑,墓地,太康,邓禹,沁阳市,河南,邓氏,济源,邓禹墓,邓禹,邓骘,邓禹公,邓氏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邓家,东汉,墓碑,墓地,太康,邓禹,沁阳市,河南,邓氏,济源,邓禹墓,邓禹,邓骘,邓禹公,邓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邓家,东汉,墓碑,墓地,太康,邓禹,沁阳市,河南,邓氏,济源,邓禹墓,邓禹,邓骘,邓禹公,邓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