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主父偃在对汉武帝的上书中除提出推恩令外也反对大规模对匈奴用兵

主父偃在对汉武帝的上书中除提出推恩令外也反对大规模对匈奴用兵

主父偃,汉武帝执政时为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家境贫寒,早年经历坎坷。他在齐地游学时,当地的士者(读书人)都不喜欢他,还集体排斥他。主父偃不是忍气吞声之人,也不屑于反躬自省;他是行动派,而不是闭门思过、只想不做的沉思派。既然在齐地遭人孤立,很难容身,他就离开齐地,跑到北边的燕、赵等地。遗憾的是,所到之处,仍然不受待见,从来没受到应有的礼遇。主父偃深感怀才不遇,内心的郁愤可想而知,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又无法排遣,整个人都感到郁闷透顶、心神俱疲,漫漫地性格都变得有些扭曲了。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四处碰壁、走投无路的主父偃决定西入函谷关,到关中去碰碰运气。他辗转来到帝都长安,前去拜见正被武帝宠信的外戚卫青 ,准备走走上层路线,欲借他之力寻求自己的进身之阶。主父偃自报家门,表示了依附之意,被卫青收留。

卫青发现主父偃很有见识,显然不是池中之物。他屡次向汉武帝举荐主父偃,但彼时主父偃还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没干过啥让人刮目相看的大事,也没有立过啥让人惊叹的功绩,只能算一个寂寂无名的小人物。日理万机的汉武帝当然没兴趣召见这位无名之辈了。

时间一长,主父偃入关到长安时带来的那点盘缠眼看就要花光,再这样下去,别说饿肚子了,恐怕还要被客店老板赶到大街上去露宿了。京城里的儒士、宾客们也开始憎厌这个一事无成、仰人鼻息的腐儒了。

主父偃

这样拖下去可不是办法。主父偃苦思对策,忽然情急生智,于是在旅店里给武帝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长奏章。意外的是,他求卫青上早朝时帮他把这份奏章呈给汉武帝后,当晚,汉武帝便亲自召见了他。早上上奏,当日晚上便得到了皇帝召见。

主父偃在这篇著名的奏章里都说了些什么呢?他在奏章里对武帝说:“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彼时武帝正为诸侯尾大不掉之事犯愁,见奏大喜, 欣然接受了主父偃的谏议。

汉武帝施用主父偃的计策,颁布了著名的 “推恩令” , 令诸侯们将自己的封地分给所有子弟。结果不用废黜诸侯封号就将大侯国化为一个个小侯国:齐国一分为七,赵国一分为六,梁国一分为五,淮南国一分为三。此后,各诸侯只能享用自己封地内上缴的租税,而不能干预地方政事。

除“推恩令”外,主父偃在奏章里还写了其他8件有关制订律法的事,其中最重要也最要命的是他在奏章里明确表示反对毫无节制地对匈奴用兵。

主父偃为何不赞成对匈奴大举用兵呢?他列出的理由主要有3条:秦朝正是因为长期抵御、攻伐匈奴而使国家疲惫、民众力竭、矛盾激化而导致亡国。高祖刘邦因为仓促对匈作战而导致“白登之围” ,差一点丧命。为何会出现上述原因?主要因为匈奴乃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居所,其军队精于骑射,行动飘忽,来去如风,各自为战,很难被彻底征服。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修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刘彻

主父偃进谏武帝时,正值武帝准备重用卫青并策划、发起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前夜。因此,武帝虽然立即采用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借以削藩,但对于其反对讨伐匈奴的意见却不赞同,更是不可能采纳的。

尽管武帝未采纳主父偃的全部意见 ,但他仍觉得与主父偃相见恨晚,遂任其为郎中。郎中官职不高,但却是皇帝身边的侍从 ,对朝中大事有一定发言权,能参与中枢决策。

主父偃做郎中后,多次上书进言,武帝又任其为谒者。谒者是帝王的传令官,与皇帝的关系很亲近,主父偃受汉武帝宠信和礼遇,待之甚厚,一年内得到四次提拔,在彼时非常罕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2878.html

因为,汉武帝,子弟,匈奴,诸侯,皇帝,天下,奏章,主父偃,卫青,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汉武帝,子弟,匈奴,诸侯,皇帝,天下,奏章,主父偃,卫青,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汉武帝,子弟,匈奴,诸侯,皇帝,天下,奏章,主父偃,卫青,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