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张仪抓住楚国的心理并凭借秦国的实力故能成功欺骗楚怀王

张仪抓住楚国的心理并凭借秦国的实力故能成功欺骗楚怀王

纵横家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是因为他们在洞悉大局的基础上,精准把握了游说对象的利益诉求、心理动向,再以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对方不由自主地跟随自己的思路。

时势造英雄,我们先看看张仪所处的大势如何。

张仪以六里地忽悠楚怀王与齐国背盟,发生于周赧王二年(前313年),这一行动本质上是以连横破坏合纵。纵横之术,为啥能在那时成为热点?

经过战国初期半个世纪的博弈后,从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起,天下格局已经由以往的“一超”、变成“多强”:在韩、赵的内部掣肘,齐、秦的东西夹击下,曾经的头号强国魏国被打下了神坛,西边经过商鞅变法后脱胎换骨的秦国、东边一向闷声发大财的传统豪强齐国、南边的巨无霸楚国三足鼎立,短期内暂时呈现出势均力敌、相互牵制的态势。

但在其中,秦国凭借制度优势发展最为迅猛;加上其向来不甘偏居西陲、积极觊觎中原的心态,让中原的原有各国感到了威胁,他们需要一个身份中立的中间人把各国串连起来。

苏秦

因此,这一“市场需求”成就了苏秦,自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起,出自周天子直辖区内的他游走于各国间,最得意时期曾身佩六国相印、享受的待遇比肩诸侯,让无数艳羡者跟风模仿。

但有攻便有防,为了破解六国的合纵(各国南北纵向散布),连横应运而生(秦国与各国东西横向分布)。而连横策略的突破点,就在于合纵的理论缺陷:

对于六国来说,合纵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本国利益;而压制秦国东进、避免这一虎狼之国在中原横行,就符合各国的利益。

但这只是利益的一方面,各国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对外扩张、扩大地盘、获得人口和财富,最终取周天子而代之。也就是说,所有诸侯国都想当秦国,只是暂时力有不逮而已,所以姑且联合起来枪打出头鸟、针对秦国。

因此,合纵其实也就成了柄双刃剑:联合起来压制秦国自然毫无问题,但各国也无从对盟友下手了,那还怎么发展?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各国自身实力有区别,与秦国的距离、所受的威胁也相去甚远,想要长期保持一致对秦的积极性谈何容易。在现实矛盾的刺激下,一旦秦国以让利的方式抛出橄榄枝,各国自然很愿意抛弃这一松散的同盟关系。

因此,秦国只要搞定一两个国家,合纵就会瞬间土崩瓦解,比如在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苏秦促成了六国合纵,但在下一年秦国就任用犀首联合齐、魏攻打赵国,苏秦的心血瞬间付诸东流。

在随后,各国视现实的需要,屡屡在合纵、连横间摇摆,一度给秦国造成了极大困扰,强大的楚国尤为突出。

横亘在南方的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由于底子厚,当初吴起的变法虽短暂,却已使楚国霸气外漏、让各国头疼不已:“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后来变法虽废,但楚国的硬实力尤在。

昭阳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初(合纵之前),楚国曾挥师北上,在徐州战胜曾于数年前大败魏国的齐军;10年后,楚将昭阳击魏、伐齐,齐王向纵横家陈轸求助才消除兵祸。

不过面对生机勃勃、地形四塞的秦国,楚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像楚威王说的那样:“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

因此,楚国长期参与合纵战略,利用中原各国对秦国的恐惧,提升本国地位、抢占有利身位。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在苏秦的组织下,楚国曾带头率六国联军攻秦,一直打到函谷关。

而东边齐国也让秦国无法轻视,周赧王元年(前314年),该国趁着燕国内乱,用时50天占领这一邻国,创造了战国以来的最强武功。而且,鉴于秦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当时的齐、楚两国正在结盟。

秦国当时在干啥?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吞并了巴、蜀,实力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张仪

积蓄实力再次东进的秦国,首先面临的是齐、楚联盟的大问题。只要这两国联手,秦国压根没什么戏:“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所以,轮到张仪上场了。

张仪的最大才能,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是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但这只是表象,对大局的把控、对各方优缺点的洞悉、对人心的精准把握、缜密的思维逻辑才是撒手锏,我们看看他是怎么用六里地骗楚怀王的。

张仪的这次行动,纯粹是诈骗。他找上门后,向楚怀王提出了这样的条件: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割让方圆600里的商於之地给楚国,双方和亲结盟。

面对这一橄榄枝,楚国君臣是什么反应?“楚王说而许之,君臣皆贺”,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种交换是合理、有利且可行的:商於之地位于秦、楚两国交界处,是当初商鞅在时秦国从楚国手中夺取的,秦国如今借花献佛,这很合理;更可况,春秋战国以来,把土地、城邑当成外交工具原本就比较常见;春秋以来的数百年间,秦、楚本就时常通婚交好;齐、楚结盟,楚国只得势而未得利;若秦、楚结盟,楚国势、利两得,这极其符合楚国的现实利益诉求。

因此,在楚国君臣看来,这是一笔合理的生意。

楚怀王

张仪正是精准把握了楚国朝廷的上述心思,同时,他对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情况已经做足了预案:送六百里地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纯粹的欺诈。但骗局迟早会败露,张仪的下一项任务,就是把败露的时刻拖到齐、楚彻底断交之后。因此他处心积虑地假装摔伤,继续跟楚王玩起了心理战术;而此时楚怀王已经骑虎难下,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反而加快了断交的动作,由此彻底上了张仪的大当。

而当谎言揭穿之日,就是两国兵戈相向之时,但在张仪出使之前,他和秦王已经对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因此,当恼羞成怒的楚怀王发兵找回颜面时,却被严阵以待的秦军击败;商於之地没得到,反而失去了汉中郡,还丢掉了跟齐国的盟好关系。

总而言之,这次张仪的计谋之所以能得逞,在于他精准把握了楚国君臣头脑中持有的传统思维,用自己的欺诈、算计使是对方掉入了陷阱。

只有同为纵横家的陈轸看出了张仪的心思,并向楚怀王指出了关键所在:“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

陈轸

但陈轸作为外来人员,在楚国朝廷并没得到足够的重用,所以张仪这次计谋得以成功,也有侥幸的色彩。

但他第二次骗楚怀王,则体现出何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秦国这里吃了大亏,楚怀王并没有恢复冷静、总结教训,只是陷入对张仪的愤怒之中。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像张仪这种以诸侯国信誉为代价的欺诈,可谓是毫无底线,在之前几乎没有出现过;吃了这等大亏,换作任何人都会对张仪恨之入骨。

而此时计划对楚国进行安抚、抽出精力对付中原诸侯的秦惠文王,也许已经想把张仪送给楚怀王供其出气。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张仪竟然自告奋勇要求前往楚国。

张仪的胆气,源自他对人性的洞悉、对情报工作的缜密安排:他明白楚怀王恨自己,但也明白对方跟在意楚国的利益;他还知道楚王宫的宠臣靳尚爱财、宠妃郑袖害怕失宠,而这俩人都能够对楚怀王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靳尚早就被他收买。

张仪

因此,他抵达楚国后被楚王囚禁,而靳尚很快展开了活动;担心秦王送来秦女和亲、分散自己恩宠的郑袖一哭二闹三上吊,成功让畏惧秦国实力的楚怀王改变了主意。

而随后张仪自信满满、信口开河,把秦国的优势吹嘘得天花乱坠、把楚国的劣势说得危言耸听,并且指出了六国合纵的脆弱性,随后为楚王指出了一条明路:跟秦国结盟。

于是乎,张仪不仅没丢命,反而空手套白狼、说服了楚怀王打落牙齿和血吞,充分向我们展现了何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时势造英雄,在战国群雄博弈空前白热化的大格局下,张仪把握了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缜密头脑,创造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奇观,不愧为一时英杰。

但张仪之所以成功,是建立在秦国一骑绝尘的实力之上的。在任何年代,外交都是国家意志和实力的延伸而已,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任何巧舌如簧、聪明机智都是无根之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2890.html

什么,张仪,成功,实力,合纵,苏秦,秦国,楚国,齐国,心理,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张仪,成功,实力,合纵,苏秦,秦国,楚国,齐国,心理,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张仪,成功,实力,合纵,苏秦,秦国,楚国,齐国,心理,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