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荆轲刺秦王时,樊于期竟然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难道他不怕死吗?

荆轲刺秦王时,樊于期竟然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难道他不怕死吗?

樊于期作为秦国忠臣,一心只想诛杀秦王嬴政,为此甘愿一死。

公元前228年,秦国彻底灭掉赵国。

然而秦国大军并未停歇,而是挥师北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秦国下一个目标便是燕国。

对此,燕国上下都忧心忡忡,尤其是燕国太子丹。

他不愿就这么坐以待毙,于是请动侠士荆轲前去行刺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荆轲告诉太子丹,秦王的守卫太森严,想要接近秦王,需要两样东西。

一个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另一个则是樊于期的项上人头。

督亢地区的地图好办,反倒是樊于期的项上人头令公子丹为难,他不忍杀死樊于期。

然而,行刺秦王的计划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于是,荆轲前往樊于期住处,向他说明来意。

樊于期听完,二话不说便挥剑自刎了。

正是凭借着此二物,荆轲才得以接近秦王嬴政,上演了一出“荆轲刺秦王”的大戏。

那么,樊于期到底是何人?他的项上人头为何有此等分量?他又为何甘愿自刎,献上自己的头颅呢?

和很多人料想得不一样,樊于期原本是秦国的将领。史书上关于他的记录不多,推测他家应该是世代侍奉秦王。

公元前240年,为了报五国攻秦之仇,秦国派出大军伐赵。

秦军分为前后两部,前军由蒙骜和张唐率领,先行一步。后军则由长安君成蟜和樊于期率领,玩了几日才出发。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赵国派出大将庞煖率领十万人马前去迎战。

秦军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加上赵军为了保家卫国,斗志昂扬,导致双方交战数日,秦军却无法前进一步。

于是蒙骜派遣使者前去催促长安君,及早率领后军与前军汇合,好和赵军展开决战,打破相持的局面。

长安君当时才17岁,并不是很懂军务,不敢贸然行事,于是找来樊于期一起商讨。

樊于期见到长安君,压根不提军务,反而鼓动长安君起兵反秦,准确地说是反吕不韦和秦王嬴政。

当时,吕不韦把持着秦国朝政,所有命令皆出自吕不韦之手。樊于期对此早就看不惯了。

而更让他看不惯的是秦王嬴政。

嬴政的生母赵姬,在成为秦庄襄王的王后前,是吕不韦的侍妾,此事可谓是人尽皆知。

而坊间传闻有说法是,秦王嬴政其实不是秦庄襄王的儿子,赵姬在嫁给秦庄襄王之前,已经怀有身孕,嬴政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

关于此事,坊间有许多真真假假的传闻做证据。

现代人都知道,坊间传闻这种东西,基本不可信。

但是那时候的人哪里懂这些,樊于期看别人说得像模像样的,竟然信以为真。

因此,樊于期一直认为,嬴政没有资格做秦王,想要找机会拔乱反正,除掉嬴政和吕不韦。

而此次随军出征,让他看到了希望。

事情的发展如同樊于期所料,长安君在思考了一阵后,同意了他的意见。

长安君告诉使者,大军即日启程,等送走使者后,却举兵反叛了。

长安君之所以这么做,也很好理解。

作为秦庄襄王的儿子,秦王嬴政的弟弟,长安君也是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显然,长安君也对秦王王位感兴趣。

而对于樊于期来说,除掉嬴政和吕不韦后,自然要推举一个新的秦王,很显然,长安君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二人一拍即合,即刻起兵。

起兵之初,樊于期还特意写了一份檄文,昭告天下他为何起兵,指出嬴政不配做秦王。

原本,对于吕不韦、赵姬还有嬴政之间的事情,秦国权贵们多少都有耳闻,现在见樊于期起兵,他们也乐见其成,于是两不相帮,等着看戏。

嬴政一看,不消灭樊于期和长安君,他这秦王之位怕是坐不稳了。

于是,在和吕不韦商议后,派出大将王翦率领十万大军从咸阳城出发平叛。同时将攻打赵国的军队也调回来协助作战。

樊于期作为将领并不出名,可见他才能一般,而长安君更是不懂战阵,加上他们兵力也出于劣势,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

事后,长安君逃到赵国,樊于期逃到燕国,而秦国也元气大伤,暂时无力征伐赵国了,赵国算是躲过了一劫。

很显然,嬴政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为此发出巨额悬,只要抓住樊于期,无论死活,赏铜钱千金,封万户侯。

由此可见,嬴政对于樊于期的恨有多深。

樊于期到了燕国后,结识了燕国太子丹。

燕国太子丹喜欢结交各类人才,意图壮大燕国。他很佩服樊于期的行为,因此收留了他,并礼遇有加。

当时担任燕国太傅(太子的老师)的鞠武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赶紧去劝阻太子丹将樊于期送走。

在鞠武看来,秦国吞并天下的想法已经昭然若揭了。

各国人人自危,担心秦国的下一个目标是自己,现在太子丹收留樊于期,无异于给力秦国一个借口攻打燕国,到时候燕国无力抵挡,必亡。

为一个樊于期搭上整个燕国,不值得。

鞠武认为,如果太子丹真的欣赏樊于期,不如将其送到他国,或者干脆送去匈奴,也能保其一条性命。

太子丹认为樊于期就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投奔他的,这充分说明樊于期对他的信任。

此时因为惧怕秦国就赶人走,太子丹做不到。

太子丹询问鞠武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避免燕国的祸端,鞠武说他是没办法了,转而推荐名士田光。

于是太子丹礼贤下士,请教田光如何挽救燕国危局。

结果田光表示他年纪大了,已经不复当年那般足智多谋了,转而推荐他的好友荆轲。

就这样,荆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太子丹通过与荆轲的一番交谈,得到了一个能快速解除燕国危机的方法,那就是劫杀秦王嬴政。

最好的结果,是能劫持嬴政,然后逼他下令归还吞并的六国土地。这样,不仅燕国眼前的危机解除了,长远的危机也不复存在。

如果劫持不成,则将嬴政杀了。这样秦国的权力便出现了真空期,秦国宗室忙着争夺王位,在外地将领忙着站队,自然也没心思继续征战下去,只能先回国作罢。

但是想实现上述计划,有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必须要能够接近秦王。

为此,荆轲向太子丹讨要两样东西,一个是督亢地区的地图,另一个便是樊于期的项上人头。

督亢地区的地图好办,至于樊于期的项上人头,太子丹坚决不答应。

万般无奈之下,荆轲只得亲自去找樊于期谈谈了。

樊于期原本就对嬴政做秦王不满,加上荆轲特意提到,樊于期起兵失败后,其家人不是被嬴政处死,就是被流放,使得樊于期悲愤不已,二话不说就自刎了。

樊于期之所以会毫不犹豫地自刎,献上自己的人头,为的是取秦王嬴政的性命。而他之所以想诛杀嬴政,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忠。

樊于期作为秦国将领,他效忠的是秦国,而不是秦王。

因此,当他认定嬴政并非秦庄襄王之子,没有秦国王室血脉的时候,除掉嬴政,让真正有王室血脉的人担任秦王便是他的最高追求。

也许在现在的人看来,这些都没什么。

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礼法、名分比天大。

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就是这个原因。

关于嬴政的身世,直到现在也只是猜测,不过这不重要,关键是樊于期相信嬴政并非秦庄襄王的血脉。

他想要诛杀嬴政是为了秦国的百年基业。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忠臣。

此时,只要牺牲他一个人,就能除掉嬴政,他自然愿意。

其二,孝。

樊于期起兵失败后,其家人大多被秦王嬴政给诛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对于樊于期来说,不杀嬴政他誓不为人。

为了替自己家人报仇,樊于期自然愿意献上项上人头。

其三,义。

在樊于期落魄的时候,是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

要知道,樊于期当时可是秦国重金悬赏的逃犯,谁敢收留他,就是与秦国为敌。

赵国收留长安君,那是因为长安君的母亲是赵国宗室,而且他起兵实际上帮赵国解围了。说白了,长安君对于赵国来说是“自己人”。

但是樊于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赵国都没收留他,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几国哪里敢收留樊于期?

唯有燕国太子丹敢冒这天下之大不韪,收留樊于期,这份恩情,樊于期没齿难报。

因此,当他得知用自己的项上人头就能拯救燕国,他自然愿意以死报答太子丹的恩情。

从忠、孝、义三方面看,樊于期都有理由要除掉秦王嬴政。对于他来说,只要能够实现这一夙愿,区区项上人头又算什么?

一些人觉得樊于期其实是怕死的,不然他应该战死沙场,而不是逃到燕国。

但是站在樊于期的角度想想,他忠心为国,在诛杀嬴政之前就死了,其实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

到时候谁来拔乱反正,匡扶秦国正统?

他的苟且偷生是为了秦国的,这才是有责任感的体现。

而后来,随着家人被杀,燕国面临灭国危机,樊于期想要除掉秦王嬴政的理由更多了。

说白了,那些说他胆小的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忠义之士。

一个身负忠、孝、义的铮铮男儿,又岂会怕死?他怕的只是夙愿未达成,自己死得不值得罢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29309.html

嬴政,主动,燕国,秦国,赵国,头颅,秦王,吕不韦,樊于期,长安君,消息资讯,嬴政,燕国,秦国,秦王,樊于期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嬴政,主动,燕国,秦国,赵国,头颅,秦王,吕不韦,樊于期,长安君,消息资讯,嬴政,燕国,秦国,秦王,樊于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嬴政,主动,燕国,秦国,赵国,头颅,秦王,吕不韦,樊于期,长安君,消息资讯,嬴政,燕国,秦国,秦王,樊于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