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纸上谈兵-赵括?事实上长平之战并没有那么简单

纸上谈兵-赵括?事实上长平之战并没有那么简单

“长平之战”。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当时的秦国和赵国,主要参战的将领是四个人:秦国的主帅先是王龁,后来换成白起;赵国这边先是老将廉颇,后来换成小将赵括。记住这四个人的名字,这是我们后面理解“长平之战”的重要信息。过去,我们对长平之战的印象就是四个字——“纸上谈兵”。简单来说,就是面对秦国的大兵压境,赵国的老将廉颇采取固守坚城的办法,打持久战,想把秦军拖垮。秦军打不起持久战,于是就用反间计让赵王临阵换将,让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结果赵括虽然精通兵法,却没有实际经验,主动出击之后中了秦军的埋伏,最后全军覆没。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的失败,第一责任人是赵括,他不该轻敌出击;第二责任人当然就是赵王,他不该中了秦军的反间计。这种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仔细看一遍,就会发现事情好像没这么简单。我们先来讲一下战争过程。

最开始,秦国没打算跟赵国过不去,它的主要目标是韩国。论实力,韩国在当时已经是二三流国家了,所以连战连败,放弃了大片的土地。最可怕的后果是,秦军把韩国切断,把一个叫上党的地方给孤立了。上党是韩国的一个边郡,在今天山西省的东南一带。因为上党这个地方地势很高,所以战略位置重要,号称“天下之脊”,就天下的屋顶的意思,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在没有本国支援的情况下,单凭上党本地军民是没有办法抵抗秦国大军的。按照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的意思,你们既然已经孤悬国外,干脆就投降算了。但是,上党的军民不干,怎么办?正好,赵国就在边上,干脆就投降赵国,也算找了个靠山。这时候,第一个细节出现了,面对上党的投降,赵国内部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这个便宜不能占,占了会惹祸上身。第二种意见就说要接受,上党这么大,又是战略要地,还有17座城池。我们平时动用百万大军,经年累月地打,也未必能打下一座城池。这下一次就坐享其成,拿下17个城池,这个便宜为啥不占呢。最后,赵国还是把上党接收了过来。可是你想,秦国费了那么大功夫,结果却让赵国占了个大便宜,能干吗?所以,秦国大军又杀了回来,主帅就是王龁。这时候,赵国只好兵来将挡,派老将廉颇出马,两军在长平这个地方对峙。

过去我们总是以为,廉颇是百战名将,他出马一定没有问题。但实际情况是,廉颇一开始也是主动出击,可结果却是三战三败,最后只能采取长期防守。注意,并不是廉颇主动选择了持久战,而是在短兵相接打不过的情况下,被迫转入防守战。这时候,第二个细节出现了。在流传的版本中,总是说廉颇的做法很明智,因为秦国战线长,运输困难,打不起持久战。就这么拖下去,一定能把秦军拖垮。但实际的情况是,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又兴修水利,国力已经远超从前。所以打持久战,最先拖不下去的反倒是赵国,赵国甚至派使者去秦国议和了。接下来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反间计了。秦国在赵国散布谣言,说我们不怕廉颇,我们就怕赵括。过去我们总是说,这是赵王太愚蠢了,秦国说啥你就信啥?但是,这事可没那么简单。首先,早在秦军散布谣言之前,赵王已经对廉颇不满了。不满的原因也很简单,国家已经耗不下去了,你还在这打持久战。也就是说,赵王在议和不成的情况下,就有了速战速决的想法。只不过廉颇资格老,威信重,赵王一时拿他没有办法而已。被反间计一提醒,他想起来,赵国除了老将廉颇之外,还有一个少年成名的赵括。于是,不管其他人如何劝诫,赵王还是把廉颇给换了下来。实际上,赵国最大的失误,不在于换上去的赵括究竟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而在于,把廉颇换成赵括这个动作,释放了一个额外信息,就是我赵国要改变战略,主动出击了。所以秦国这边的部署,不是针对赵括这个人的,而是针对赵军主动出击的这个动作。秦国先是临阵换将,把白起派到前线替换王龁。注意,这个动作是极度保密的,胆敢泄密的人立即处死。然后,把国内的生力军全部调到前线,这些情况赵括是都不知道的。所以,就在赵括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白起制定的是诱捕计划。因此,后来的战争过程其实很简单。赵括率领主力主动进攻,白起先是佯装败走,然后切断赵括的后路,把赵军围困了四十天,只等到赵军弹尽粮绝,赵括战死,这场战役才结束。

现在我们回到关键的问题,赵军为什么会失败?通过刚才的叙述就可以发现,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谓的赵括“纸上谈兵”。而是在整件事情上,赵国根本就没有一个一贯到底的战略目标,赵国做的所有决策都是“应激反应”。最开始上党一投降,赵国就接纳了,以为秦军就算来也只是一场小战役。所以,最开始廉颇只是在长平这个地方做简单的驻守,兵来将挡嘛。后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之后,赵国感觉打不下去,居然主动跑到秦国议和——这就等于告诉秦国,我打不下去了嘛。最后,议和不成,就临阵换将,以至于全军覆没。再回过头来看秦国,早在长平之战以前很多年,秦国就做好了随时打全面战争的准备。“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基本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然后先拿下蜀地修筑了都江堰,这些都是秦国的经济保障。而且,秦国随时可以做出全国性的军事动员,为了对付赵括,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被派去前线。在赵国眼中,长平之战就是一次关于利益的争夺。而在秦国眼中,一城一池皆为死斗。谁胜谁败,一目了然。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战略目标的重要性——目标一旦确定,就雷打不动。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战术动作,都是围绕这个战略目标的,这才有可能成功,就像秦国这样。而像赵国那样,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所谓的最佳策略,战略目标变来变去,以占便宜开始,以吃大亏结束,那就是必然的了。顺便说一句,这句成语叫“纸上谈兵”,我们都以为这个成语说的是赵括。可是你想啊,纸是到东汉时期才发明的,战国时候哪有纸呢?可见,赵括这个倒霉蛋,是因为后人反复强化这个故事,才让他背上了这口黑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3072.html

长平之战,廉颇,赵括,赵王,秦国,上党,持久战,赵国,秦军,战争,故事传记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长平之战,廉颇,赵括,赵王,秦国,上党,持久战,赵国,秦军,战争,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长平之战,廉颇,赵括,赵王,秦国,上党,持久战,赵国,秦军,战争,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