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时隔近两百年的“杀父之仇”,孔子一向厌战,却意外支持此国复仇

时隔近两百年的“杀父之仇”,孔子一向厌战,却意外支持此国复仇

春秋战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中一段战乱频发的时期了,虽然很多人都会把它们搞混,但其实在春秋和战国之间却又有比较明显的划分界限,一般来讲,春秋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在那之后,便是战国。

众所周知,周天子分封各国,后来周朝式微,周天子已经无力掌控众多诸侯王,权威不在,国力衰弱,取而代之的则是其他各诸侯国的日益强大,首先建立霸业的就是齐桓公。他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即位之后,任命管仲为相,力行改革,推动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大力发展经济和农牧生产,使得齐国逐渐强盛,并且他还屡屡借用周天子的名义,征讨诸国,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

而在齐国称霸中原之后,楚国不想与其争锋,选择向东发展,此外还有晋国,吴国,皆是此消彼长,你强我弱。在这一时期,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著名战役,还因此衍生出不少典故,譬如城濮之战,卧薪尝胆等等,很难直接评价这些诸侯国具体的实力,但现在公认的春秋五霸多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其实总体上来讲,在春秋时期,虽然诸侯国之间时常有摩擦发生,但规模并不算十分宏大,并且到了战国时代则截然不同,

虽然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发生的兼并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交流,文化繁荣,也加速了民族之间的接触和融合,为日后秦朝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但在古人眼里,对这些战争的评价并不高,孟子就曾经说过:“春秋无义战”,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下》,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连起来看的话就是说,在春秋时代,是没有合乎义的战争的,也许有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要好一点的情况。但所谓的征,是指由上讨伐下,同等级的诸侯国之间,则不能够相互讨伐。

其实孟子的观点正是当时许多文人的想法,毕竟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算得上合乎义,在他们眼里,整个春秋战国都是礼乐崩坏,不堪入目。然而有一场战争,却得到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认可,被孔圣人称作是一场难得一见的正义之战,那就是齐国伐纪国。

与其说这是一场灭国之战,不如说是在报家仇,报“杀父之仇”。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齐国是春秋大国,但那是齐桓公时期的事了。曾经有一段时间,齐国,鲁国这两个国家都比较强盛,虽然齐国威力更胜一筹,但在齐国旁边有个弱小的纪国,齐国在长期扩张中,不断威胁吞并着纪国的土地,但凭借纪国本身,却无力还击,所以纪国选择和鲁国联合起来一致抗齐,不仅如此,他们还想到了十分阴险的一招“借刀杀人”。

当时,纪国的君主纪炀侯给周夷王进谗言,口口声声说齐哀公对周王室心存怨念,所以数年不来朝见,并且齐国实力强大,对周王室也威胁不小。而这个周夷王算得上是周朝后期比较厉害的君王了,听到这一番话,他自然气愤无比,所以决定以齐哀公为例子,杀鸡儆猴,重振周王室威风。

在一次朝拜中,周夷王将齐哀公放在铜鼎里活活煮死,烹杀活人,这种刑罚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算得上酷刑,况且齐哀公并无大错,所谓的不臣之心,也不过是纪国单方面的说辞,只能说周夷王早有灭齐之威风的想法吧。

虽然主要动手的人是周夷王,但齐国也不会放过在暗地里煽风点火的纪国,齐哀公死后,他的弟弟继位,两国结仇后,齐国一直想吞并纪国,但无奈鲁国从中作梗,鲁国想要通过保全纪国,来抑制齐国的扩张。

这种三国鼎立的关系一直从公元前8世纪,维持到了公元前690年,一百多年后,齐国才找到对纪国下手的机会,公元前691年,在齐国的迫使下,鲁国倒戈,一同向纪国进攻,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纪国完全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最终为齐国所灭。

历经近200年,齐国终于报了当年齐哀公的仇恨,就连孔圣人对此都赞赏有加,称其为难得的正义之战。

参考文献:《春秋左氏传》、《孟子尽心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36099.html

诸侯国,周夷王,厌战,周天子,孔子,孟子,春秋,公元前,齐国,鲁国,消息资讯,周夷王,纪国,齐哀公,齐国,鲁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诸侯国,周夷王,厌战,周天子,孔子,孟子,春秋,公元前,齐国,鲁国,消息资讯,周夷王,纪国,齐哀公,齐国,鲁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诸侯国,周夷王,厌战,周天子,孔子,孟子,春秋,公元前,齐国,鲁国,消息资讯,周夷王,纪国,齐哀公,齐国,鲁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