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还原真实的吕后:权力的不游戏

还原真实的吕后:权力的不游戏

鉴于吕氏的政治结局,史书对于吕后的记载,应该经过系统性的修改乃至再创作,其中不乏各种“小动作”,读来不妨小心些,以免掉坑。

比如刘邦驾崩,吕后秘不发丧,计划除掉诸将。似乎刘邦一走,吕后就暴露了和功臣集团不可共存的坏心思。

既然如此,十五年后功臣集团将吕氏一勺烩,无疑只是自保与反击,毕竟能在吕后的“达摩克斯利剑”下躲过十五年,功臣集团该是多么煎熬与不易呐!

但实际呢,吕后当时确实是想除掉一些人,但肯定不是所有大功臣。至于具体包括哪些人,他们本人那是相当明白。

比如,陈平。

一听说刘邦驾崩,他直接不管“囚犯”樊哙,撒丫子就朝长安跑,路上碰到使者,让他去荥阳和灌婴做搭档,陈平一看这是连解释机会都不给了,那怎么行,攸关身家性命,他直接抗旨,继续去长安。

一进宫,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吕后面前,啥也不说就是哭。直到哭不下去了,才说我不去荥阳,我一定要待在皇宫,亲自保卫新皇和太后!

杀人不过头点地,吕后见陈平这么“聪明”,也就收回旨意,让陈平做了负责宫殿守卫的“郎中令”。

实话实说,这是陈平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坎”,他当时但凡有所犹豫,他就将成为第一个被诛杀的诸侯、大功臣。

个中前因,陈平在刘邦临终前接了个烫手山芋,即除掉樊哙。这个事,如果可以选择,陈平打死都不会接,因为它势必将自己的立场推到赵王刘如意、戚夫人那一侧。

作为时代最顶级“人精”,没有人比陈平更明白吕后的“逆鳞”所在,他知道自己现在“不是屎也是屎”,若不迅速表明自己立场的明确转变,吕后肯定要拿他开刀。

这是吕后与陈平的第一次交锋,结果是陈平彻底匍匐在吕后脚下。

其实也是唯一一次,直到吕后去世,陈平对吕后都是唯唯诺诺,从来不敢违逆,虽然史书说陈平是“伪听”之,但这不过是替陈平遮羞、开脱。

所谓论迹不论心,陈平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做,实际陈平就是唯吕后之意是从,究其原因,都是源自这次在吕后手掌中的“极限逃生”。

这也说明,当时吕后真正想要除掉的人,究竟谁属。

果然,吕后很快毒死赵王刘如意、处死戚夫人,暴露了她这一段真正的目的与对手。

再之后,吕后重点对付齐王刘肥。刘肥运气好,逃过杀劫,他又聪明,居然能够拉下脸来,直接拜大妹子鲁元公主为干妈。吕后也就作罢。

显然,功臣集团只要不站错队,不去招惹吕后,他们都不配进入吕后的“法眼”,说吕后一开始就想收拾他们,未免太把自己当回事。

实际上,在刘盈即汉孝惠帝在位的七八年中,别说功臣集团,几乎天下所有人,都过的那叫一个舒适。

上头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自然“天下晏然”。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

这都说明,吕后在刘盈死前,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保证刘盈的帝位稳固,干掉刘如意戚夫人、敲打刘肥,无非都是为此。

至于让刘盈观看戚夫人“人彘”事件,就算为真,最多是吕后想锻炼刘盈当帝王的心智,只是结果差点练废了……

此外,除了被冒顿单于调戏事件,就没看到吕后更多的记载,她这期间要是真有啥“恶行”,史书会予以放过?

因此,说吕后不甘后位、野心勃勃、诛杀功臣,起码在刘盈生前这一阶段,肯定是睁眼说瞎话。

如果吕后死在刘盈之前,她应该不会有之后的巨大名气,但历史评价无疑也不会那么臭。

一切都在刘盈去世时发生根本改变,这也是吕后人生的真正拐点。

在给刘盈哭丧时,史书说吕后欲哭无泪、哭而不悲,从而暗示吕后缺乏人性,这手法未免太过低劣。

毕竟,没有哪个母亲会不为失去唯一的儿子而伤心,就算是权力之巅的太后,也不能免俗。

而吕后,实在是有足够的伤心理由,她不仅是失去了刘盈,她在刘盈身上曾经付出的所有心血与努力,也都尽数付之东流。

相当于,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来一无所有。也就是吕后性格刚毅、承受力强,换成正常女性,遭受这么重大的打击,不说追随爱子而去,能够振作起来再出发,甚至勇于冲向前台,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点赞、敬佩的。

因此,相比普通女人可以尽情悲伤,身为太后的吕后却不能如此,她必须向前看,为自家也好,为汉家天下也罢。

但是,现在的形势,已经和刘盈继位时迥然不同。

当初,吕后拥有萧何、张良等一众大功臣的鼎力支持,她的兄长吕泽、吕释之,包括妹夫樊哙也都实权在握。

然而,吕后为刘盈所构建的这一套核心班底,在刘盈死前,全都已经去世,再出发的吕后,除了“太后”的名义与她本人所积累的威望,实在缺乏强力支持。

而吕后新立的小皇帝,虽然是刘盈亲生无疑,却不是张皇后所生的嫡子,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吕后身上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作为政治家,吕后精通政治运行规则,她知道,如果想让小皇帝地位稳固、权力格局保持稳定,她必须强化自己的威望,震慑可能心怀不轨的宗室派、功臣派。

做法也就很明确,追封自己的父亲尤其是兄长吕泽为王。

这个事情发生在前188年11月,即刘盈驾崩后仅三个月,吕后这么决策的原因,当然不是为吕氏私利,恰恰是出于对刘氏江山的维护。

吕后是要昭告天下,虽然皇帝年幼,我吕雉也只是个女子,但吕家对老刘家是有大功的,想欺负我们孤儿寡母,没门!

这也从侧面证明,所谓刘邦“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应是后世编造出来的,目的也很明显。

因为,吕后在权力过渡的最艰难阶段,她的一切合法性根基,便是老刘家的太后身份,她最不该做的,就是和老刘家分割,如果刘邦真的有过“白马之盟”,那吕后冒天下之大不韪、追封父兄为王,不正是给了政敌攻击她的最佳把柄么?

吕后本来就担心政敌不服,她会主动为政敌制造可以公开讨伐她的借口?这种事,即使普通人都不会干,吕后又不蠢。

实际上,吕后当时的处境确实堪忧,她的担心也并非多余,起码,当时的执政者,即右丞相王陵,就明显和吕后不对付。

王陵反对吕后,包括反对追封其父兄为王,肯定不是因为所谓“白马之盟”,更可能是因为,吕后临朝称制,对他的权力产生影响,双方由此衍生矛盾。

吕后的做法是,拉拢陈平、周勃等人,架空王陵,导致王陵选择主动出局。

史书详细记载了王陵与陈平周勃就“白马之盟”的辩论,实质是想掩盖陈平周勃与吕后联手合作过的真实历史,尤其是陈平,正是他直接取代了王陵的右丞相职务,几乎贯穿整个吕后执政期间。

这段经历,在平定“诸吕之乱”后,无疑是不光彩的,完全不伟光正,势必要予以掩盖、抹除。

吕后这一段的整体策略,其实是复制她十年前的经验,即联合功臣派,强化外戚派,对抗宗室派,营造新的权力平衡格局。

如果吕后真的是想“欲王诸吕”,她不该在六年后(前181年)即她死前一年才再有“封吕为王”之举,这也反映出,吕后追封父兄为王,不过是强化自己威望的权宜之计。

当然,对于吕氏等外戚,吕后肯定也要扶持、提拔,毕竟他们是家人、嫡系,也是平衡权力格局的重要一极。

吕后实质是想,在她的家族中,能够冒出代替吕泽、吕释之的重量级人物,成为她的得力助手。

然而,吕后运气很不好,承继吕泽“吕王”名号的吕台(吕泽之子),只当了一年吕王就去世了,继位的孙子吕嘉纯属纨绔子孙,“居处骄恣”,不仅帮不上忙,还专门给吕后添堵抹黑,导致吕后忍无可忍,将之废掉,选择了家族中最为能干的吕产(吕泽之子、吕台之弟)继位。

此时已经是前182年,也就是说,在吕后称制的绝大多数时间中,“吕王”这个最重量级的外戚权臣,并没有真正帮到吕后。

不妨假设,如果这个“吕王”身体好、能力靠谱,再配合吕后实际历练,成为接班吕后的外戚派威权人物,吕氏家族是不是就不至于被一锅端,之后的汉朝历史更可能彻底改写?

让吕后更没有想到的是,她新立的小皇帝,居然想造她的反。

按说史书的说法,这小皇帝得知了生母被吕后处死的真相,公开宣称长大后要报仇,吕后于是将他幽闭、杀掉。

这个事,是否有另外一种可能:这个小皇帝就是突然病死了,他没说过那些话,吕后也没有杀过他?

即史书这么编,无非是给吕后加个“弑帝”的恶名,借机抹黑。

当然,史书言之凿凿,我们也无从辩驳,但是,无论哪种,吕后现在面临的是什么实际情况?

毫无疑问,吕后再次遭受了重大伤害,他在这个小皇帝身上的付出同样血本无归,虽然这几年不能说白干,但她又要从头来过。

此时已经是前184年5月,吕后还有信心活到新皇帝(少帝刘弘)长大、接权么?

如果她死了,谁来为尚未成年的少帝刘弘保驾护航?

结合之后的历史,可以断定,正是这次皇帝更迭,让吕后不得不为长远计,她经过深思熟虑,启动了两项重大举措。

一是“吕刘联姻”,即分遣诸吕女,与刘氏宗室大批量结亲。

这一举措的实质,无疑是将吕家和刘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绑定,虽然吕刘姓氏有别,但双方彻底成为一家人,天下是我们共同的,少帝刘弘便是我们的共同代表,谁也不要对他有意见。

二是封侯吕氏,以吕嬃、吕他、吕更始、吕忿为代表的吕氏中坚力量,其实都是在此时才被封侯,正式走向政治前台。

这说明吕后已决心全面扶持外戚派,让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和宗室派、功臣派鼎足而三的力量之一,在她去世后,能够对另外两派加以制衡,保障少帝刘弘的顺利掌权。

不难看出,吕后确实具有开阔的大局观与长远的政治视野,执政举措、政治手腕也堪称一流。

但是,她没想到的是,她本家的大多数“玩意”,根本理解不了她的意图与苦心,不仅没有服务她的整体追求,反而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

吕嘉那个纨绔子弟就不说了,吕嬃始终忘不了陈平差点杀掉樊哙的那点破事,整天和陈平做对;吕氏诸女也和刘家的老婆姬妾们争风吃醋,争不过就来找吕后告状。

参考吕禄之后的具体表现,他的智商无疑堪忧,但他居然是仅次于吕后、吕嬃、吕产的吕氏四号人物。

可见,这些吕氏二三四代们,实在难说具有参与政治的基本能力与素养。

就本质来说,这是一种“才不配位”、“德不配位”的现象,要说“吕氏乱政”,只有这一段最为符合。

对于宗室派、功臣派来说,囿于吕后的巨大威望,他们未必就接受不了外戚派,更未必会嫉妒外戚派的崛起或位高权重,但前提是,你们这些人得真正有能力和德行啊,哪怕至少靠点谱呢?

要不然,将国家、权力交到你们这些人手里,是不是对天下百姓的不负责任?未来又将伊于胡底?

事实上,正是这些吕氏外戚,不仅没有实现吕后的三派团结、联合的政治追求,反而大幅激化了和另两派之间的矛盾,吕后在具体争端的处理上,也难免顾此失彼,导致整体局势日渐恶化。

在吕后人生的最后一两年中,她对于三派之间逐渐尖锐的矛盾无疑心知肚明,甚至她完全清楚,她活着还能镇住局面,只要她一死,局面彻底失控乃至一场腥风血雨,终将不可避免。

要说吕后有私心,她前182年开启“封吕为王”,才是她真正的私心体现,包括封吕产、吕禄、吕通等人为王。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她要为吕家人考虑,寄希望于吕产等人在她死后,可以侥幸实现政权平稳过渡,最起码保住吕氏家族。

但是,吕后绝不会有“以吕代刘”的心思,包括接手的吕产吕禄等人,都从未产生过这等悖逆之心。

他们之后被集体、系统的污名化,不过是后续历史发展的需要,却不是这段历史的真相。

因为,吕氏外戚得以存在的根本前提,便是刘姓皇帝,没有皇帝,他们注定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这是政治的“阳谋”所决定的,只要是个合格的政治家,都不会无视“阳谋”而去醉心“阴谋”,那注定没有前途可言。

以上。纵观吕后“七年太后、八年称制”的十五年政治生涯,就算已经被史书泼上无数脏水,我们都依然能判断出,吕后的确是个顶级的女政治家,她始终胸怀全局,着力构建权力平衡格局,在皇位数次更迭的过程中,都维持了权力的顺利过渡与秩序平稳。后期几年的“吕氏乱政”,也非吕后的本意。

所谓的“萧规曹随”,即尊崇黄老之道,信奉无为而治,实际也是由吕后开启的,后续的文景之治,传承的正是吕后的时代遗风。

更重要的是,吕后始终把所谓“权力的游戏”,一直控制在社会的顶层、上层,从未波及到中下层,能碰上这样的统治者,当时的社会大众,实在应该“感恩”不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36113.html

戚夫人,吕后,刘邦,权力,陈平,刘盈,游戏,功臣,史书,集团,观点评论,吕氏,吕泽,吕后,陈平,刘盈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戚夫人,吕后,刘邦,权力,陈平,刘盈,游戏,功臣,史书,集团,观点评论,吕氏,吕泽,吕后,陈平,刘盈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戚夫人,吕后,刘邦,权力,陈平,刘盈,游戏,功臣,史书,集团,观点评论,吕氏,吕泽,吕后,陈平,刘盈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