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袁绍为何甘愿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让给曹操?

袁绍为何甘愿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让给曹操?

前言:董卓去世后,西凉军内部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各部之间动辄大打出手。公元195年,汉献帝趁着“李郭之乱”的机会,由长安东归洛阳,摆脱了西凉军长期以来的控制,不料前脚刚出虎口,后脚又落入狼窝。公元196年,曹操派军入洛阳,挟持天子迁都许昌,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

当时曹操的地盘主要就是个兖州,实力比他强大的地方诸侯有不少,尤其是家世显赫的袁绍。令人费解的是,实力居群雄之冠的袁绍为何不先下手为强,甘愿把天子让给曹操?他难道不知道掌控天子的好处吗?

既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最后还是三国鼎立?

一、何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张仪便主张秦国可以先攻打周天子,然后挟持周天子来号令诸侯。然而司马错却认为当时秦国实力不足以傲视群雄,一旦给了其他诸侯口实,容易遭受六国围攻,不如攻取富庶的巴蜀之地,更为实在。秦惠王经过深思熟虑后,便务实地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这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早出处。

秦惠王未采纳张仪的主张,并非说明张仪的主张完全没有道理。当时的周天子的威望虽然已经跌到谷底,但依然是天下诸侯名义上的共主,诸侯们心里可以不把周天子当回事,表面上的尊重还是要有的。一旦秦国掌控了周天子,便能够拥有大义名分,行事更为方便,只是张仪当时稍微急了一点。

攻蜀,还是“挟天子”?

东汉末年的情形和战国时期有些相像,汉天子和周天子一样衰微,且汉室享国也有近四百年之久。当时的汉献帝纵使已无力回天,可汉献帝的名分依然不是任何一个诸侯可以比拟的。如果一个诸侯能够把自身的实力和汉献帝的名分结合起来,对其他诸侯形成的威慑作用自然会更大。东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华夏大地上堪称是是人才济济,能够看明白这点的人物肯定不止一个两个。

据史料所载,公元192年,曹操麾下谋臣毛玠鉴于形势的发展,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主张,不过当时的汉献帝还在长安接受西凉军的“保护”,且曹操当时自身实力太弱,这个建议放了下来。公元195年,也就是汉献帝东归期间,袁绍麾下谋臣沮授提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的建议”,袁绍未采纳。公元196年,曹操麾下谋臣荀彧将之前毛玠的建议再次重申,曹操采纳了!

汉献帝东归的艰难险阻

二、“挟天子”真的能命令诸侯吗?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还是汉朝末年的各地诸侯,都是有地盘、有钱、有人、有实力的主,他们要么是想做一个土皇帝,要么是想取天子而代之。这种情况下,这些诸侯会对天子俯首帖耳吗?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在楚国的建议下,号召各诸侯国群攻秦国,已经捉襟见肘的周天子为此还筹集了五千军队。

然而,等周天子的大军到达指定地点后,诸侯们的军队迟迟未至,仅楚国和燕国象征性地派了点兵马意思下,三方加在一起地军队顶多是秦军地一个零头,周天子在等待了三个月后,只得尴尬退兵。当时的周天子还没有被“挟持”,诸侯们都不遵从他的号令,而且攻打秦国对这些诸侯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事情。

人家搞合纵搞得好好得,周天子来搞,咋还不成了

再说曹操,他控制了汉献帝后,官爵和声望都获得了提升,但是依然不敢由着性子来,他出于对袁绍的忌惮,把“大将军”一职让了,自己担任职级低一点的司空。距曹操“挟天子”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据有淮南的袁术便搞了一个“仲家”出来,天下便有了两个天子。徐州的吕布不顾汉天子威仪,一度站位袁术,占据河内的“大司马”张杨也出兵帮助吕布。

公元200年,身为“皇叔”的刘备反曹,占据徐州,在被曹操打败后,投奔曹操的最大对手—袁绍。同年,占据荆州的刘表与张绣合击曹操,使曹操南面不得安宁,占据河北的袁绍更是亲率大军前出黎阳,志在灭曹,搞得曹操阵营大为震动,更为麻烦的是江东小霸王也在厉兵秣马,准备趁曹袁两家激战之时,奔袭许昌。这些个诸侯把曹操以天子名义发出的命令当回事了吗?

汉末群雄分布图

三、曹操“挟天子”得到了什么好处?

汉献帝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皇帝的名分。曹操控制住汉献帝,便有了名分。名分有何作用?名分号令不了诸侯,却可以增加声望,聚拢人才,壮大自身实力。众所周知,曹操虽是贵族出身,可并不光荣,他父亲是东汉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对于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世家子弟来说,东汉的宦官是可耻的,是羞于合作的。

乱世之中,谁掌握的人才更多,谁能够获得更多世家的支持,谁的实力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看看袁绍,能力不如曹操,可就因为家世好,轻轻松松地获得了河北基本盘。可出身是先天决定的,并不是自己努力就可以改变的,曹操要想在名分上达到袁绍的段位,唯有“挟天子”!

曹操画像

曹操在“挟天子”之后,天下众多有识之士纷纷来投,比如汉末经学大家王朗、后担任曹魏相国的华歆、颖川四大名士之赵俨和杜袭等,这些名望颇著的读书人纵使千辛万苦,也要奔赴许昌,投奔曹操,他们这些“大家”尚且如此,遑论那些一般的读书人?当曹操举着汉天子的旗帜来主动招揽人才时也是得心应手,比如发明“九品中正制”的陈群和建安七子等人,这些人会觉得跟着曹操混,是“为国尽忠”。

另外,汉末群雄之中总会有人对汉室有些感情,处在中原四战之地的曹操便能够以此来纵横捭阖,避免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西凉的马腾原本对于曹袁相争是持中立的,可被曹操方面拿汉天子来说事,便站位曹操,如果当时马腾也进攻曹操,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接替马腾的马超后来都可以凭着手里的西凉军把曹操搞得会头土脸。

声名卓著的“建安七子”,一个不落,全部投到了曹操阵营

四、袁绍为何不选择“挟天子”?

汝南袁氏堪称是汉末除皇室以外的第一豪门,家族累世高官不断,门生故吏满天下。袁绍作为汝南袁氏的代表,凭借家族的资源,在地方上拥有崇高声望。再加上袁绍早在少帝时期便担任司隶校尉一职,后来还亲自主持诛灭了众多宦官,“董卓之乱”爆发后,袁绍又被关东诸州郡拥立为盟主,袁绍的声望更是直冲云霄。

如此之袁绍,当真是上帝的宠儿,他在开始经略河北后,投入到麾下的文臣武将不计其数,比如荀湛、田畴、郭图、田丰和董昭等,因为人才太多,搞的袁绍常常不知道听谁的建议好。就连曹操阵营里的不少文臣武将都在官渡之战期间和袁绍方面暗通款曲,可见袁绍并不是很需要汉天子的名分来加持自己的名望。

讨董盟主,像不像灭秦的西楚霸王?

任何事情有好处,就会有坏处,角度不一样而已。袁绍既然没有选择“挟天子”,肯定是他看到的坏处多于好处,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把天子当回事。当时支持袁绍的士人有很多,这些人受儒家教育长大,心中对天子自然多少会有一份“忠心”,一旦天子到了河北,会不会导致河北内部不稳定?

袁绍从小是在权力核心圈中长大的,对汉末天子们的表现是深有体会,对那些个不把天子当回事的文臣武将也是知之甚多,他心里对汉天子是缺乏敬畏的,要不然他也不会直接在皇宫里大肆诛除宦官,这不是把天子的脸面放在地上踩吗?这个就像我们花钱一样,如果对钱没什么概念,自然不懂得节约的意义。

袁绍比曹操的起点高太多了

结语

袁绍后来对没有“挟天子”的选择产生过后悔的情绪,具体有多后悔,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在官渡之战的失败和这件事关系不大。曹操在“挟天子”之后是否后悔过?个人觉得应该是没有的,但是曹操阵营后来因“挟天子”倒是出了不少问题,沉沉浮浮的保皇派动辄搞点事情出来。

像荀彧自尽、崔琰遇害和魏讽之乱等乱子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曹操了手脚,让曹操需要花较大精力来整肃内部,无法全心全意地扫平天下。

简而言之,当时的袁绍的本钱比曹操要充裕的多,在“挟天子”一事上的动力自然没有曹操足。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三国史记》

《汉晋春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36425.html

名分,实力比,诸侯,曹操,秦国,天子,机会,汉献帝,公元,袁绍,知识科普,诸侯,周天子,曹操,汉献帝,袁绍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分,实力比,诸侯,曹操,秦国,天子,机会,汉献帝,公元,袁绍,知识科普,诸侯,周天子,曹操,汉献帝,袁绍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分,实力比,诸侯,曹操,秦国,天子,机会,汉献帝,公元,袁绍,知识科普,诸侯,周天子,曹操,汉献帝,袁绍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