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刘邦能封韩王信为韩王,能封张耳为赵王,为何不愿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能封韩王信为韩王,能封张耳为赵王,为何不愿封韩信为齐王?

在韩信向刘邦自请假王前,所有刘邦嫡系将领中,并未有任何一位被刘邦立为王,无论真王还是假王。

这一点尤为关键。

或许刘邦认为,天下未定,功臣座次无法排序,尚未到论功行赏之时;或许韩信认为,刘邦压根就不想立嫡系将领为王,所以用假王的名义来试探;又或许刘邦认为,立嫡系将领为王,等于分散汉军的凝聚力。

总之,在韩信被立为齐王之前,包括韩信在内的韩信、卢绾、刘交、刘贾等刘邦嫡系均未被裂土封王。甚至未有裂土封侯,是的,封侯有之,但裂土却无。

而张耳、英布、臧荼、吴芮等人之所以被刘邦立为王,乃是因为他们本就是以王的身份投靠刘邦的,刘邦立他们为某某王,不过是对其王的身份再一次确认而已。

这里只有一个人较为特殊,那便是与淮阴侯同名同姓的韩王信,此人与淮阴侯韩信名姓相同,且有做韩王的历史,故而史书中往往称其为韩王信,以便与淮阴侯韩信进行区分。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长八尺五寸。及项梁之立楚后怀王也,燕、齐、赵、魏皆已前王,唯韩无有后,故立韩诸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故地。项梁败死定陶,成奔怀王。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韩王信本是韩襄王庶出的孙子,在刘邦与张良略定韩地时,韩王信被任命为韩国的将军,而后,韩王信率领韩国军队,随着刘邦一同攻入武关。

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刘邦被立为汉王时,韩王成再次被确认为韩王,作为韩国司徒的张良回归韩国,韩王信却随刘邦进入汉中,想必跟随韩王信一起进入汉中的,还有韩王信的部卒。

要知道,刘邦被立为汉王,乃是左迁是贬谪,刘邦入蜀汉,每天都有逃兵逃将,韩王信却没有像张良那样回韩国去,反而追随汉王刘邦,此举无异于雪中送炭,给刘邦一种患难见忠臣的感觉。

更何况,韩王信还坚定地认为,汉王刘邦可以东争天下,是取代项羽成为天下共主的强有力候选人。

与此同时,刘邦对韩王成和韩司徒张良一定是心怀不满的。

他背负扶义而西的任务,奔着先入关为王的远大抱负,而耽搁宝贵的西征时间,助韩王成和韩司徒张良略定韩地,结果戏下分封之后,韩司徒张良归韩,韩王成向西楚霸王项羽俯首称臣。

对于刘邦来说,韩王成和韩司徒张良的行为,无异于背叛。故而,刘邦有了更立韩王的想法,而韩王信忠心于刘邦,又比韩王成能打,所以是比韩王成更好的候选人。

项籍之封诸王皆就国,韩王成以不从无功,不遗就国,更以为列侯。及闻汉遣韩信略韩地,乃令故项籍游吴时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汉二年,韩信略定韩十余城。汉王至河南,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昌降,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可以说,纵使项羽不把韩王成废为列侯,刘邦兵出关中,也必然更立韩王信为新的韩王。无他,韩王信忠心于刘邦,甘心做汉的属国。

从刘邦立韩王信为韩王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来,对于非嫡系将领,刘邦还是愿意早些扶植其为诸侯王的。

张耳的情况和韩王信类似。

韩王信以韩国将军的身份追随刘邦,张耳则以常山王的身份追随刘邦。常山王乃是戏下分封时,张耳得到的身份,其封地即赵地。

陈余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念诸侯无可归者,曰:“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强,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公也。先至必霸。楚虽强,后必属汉。”故耳走汉。汉王亦还定三秦,方围章邯废丘。张耳谒汉王,汉王厚遇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张耳在甘公劝谏下,亡归汉,此时的汉王刘邦虽已还定三秦,但与天下共主项羽比起来,仍旧弱得很。

此种形势下,张耳归汉,同样属于雪中送炭,同样会让刘邦产生患难见忠臣的感受。因此,刘邦也一定在张耳归汉时许诺张耳,助其复国,而张耳也一定投桃报李地表示,若能复国,当倾全国之力助刘邦问鼎天下。

填赵塞常山以广河内,弱楚权,明汉王之信于天下。作《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史记·太史公自序》

所谓「明汉王之信于天下」,大抵是在讲,刘邦做汉王时,就曾许诺,助张耳复国。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张耳复国后,多次被项羽的出兵偷袭,张耳和韩信一边击退楚军,一边把赵地的兵卒送给刘邦。

这还不算什么,刘邦在荥阳吃了败仗,竟然偷偷潜入张耳、韩信的军营,夺去了张耳、韩信的军队。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史记·淮阴侯列传》

虽然张耳、韩信一开始攻打代、赵两地的军队是刘邦给的,但在张耳复国且「发兵诣汉」之后,张耳、韩信麾下的部卒应该大部分来自于赵地了,这种情况下,张耳、韩信的军队还是被刘邦给夺去了。

夺了也就夺了,刘邦还给张耳送去一个相国,即韩信,并下令韩信收拢赵地其他兵卒攻击齐国。刘邦此举,分明就是对张耳的连续暴击,这时候的张耳,跟当初亡归汉王时有什么分别?都是个空头诸侯王罢了。

可以说,张耳与韩王信的情况十分相似,都是被刘邦立的名义上的王,实际上却是任刘邦宰割的臣,只不过刘邦并没有像项羽对待韩王成那样狠,给他们保留了王的身份和荣誉。

但韩信却不同了。

韩信在被拜为赵国相国时,仍旧是汉国的上将军,赵相国的身份只不过使韩信在赵地征兵便得名正言顺一些罢了。

韩信以赵相国和汉大将的身份击齐,而后自请假王,当然谈不上大逆不道,但却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即有能力有战功有军队便可要挟君王,如果这个口子一开,刘邦的其他嫡系将领见样学样,你叫刘邦如何应对?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当年,陈胜派好友武臣略定赵地,结果武臣一到赵地就自立为赵王。

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愿将军立为燕王。”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强,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史记·陈涉世家》

自立为赵王的武臣派韩广略定燕地,韩国略定燕地就自立为燕王。

因此,韩信的行为,跟当初的武臣、韩广无异。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自请假王,刘邦第一反应是发兵攻韩信,便是担心嫡系将领中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韩信。

好在有西楚霸王项羽这一强敌在,刘邦只好像当年的陈胜、武臣一样,暂时放任韩信。虽是放任,但刘邦却比陈胜、武臣展示出了更宽广的胸怀。

武臣自立为赵王,陈胜虽然派使臣去恭贺武臣,但同时却把武臣的家属都给关押了起来,还把张耳的嫡子张敖封为成都君,陈胜此举,分明就是在离间赵王武臣和赵相张耳。

韩广自立为燕王,武臣知道自己不能奈何韩广,但却在几个月之后才把韩广的母亲和家属送还韩广。

刘邦又是如何做的呢?

韩信自请假王,刘邦直接给了韩信一个真王,并且派他刘邦最尊敬的张良去主持韩信称王的庆典,给足了韩信权力,同时又给足了韩信面子,此所谓送佛送到西。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当事人韩信的眼里,他韩信之所以能被立为齐王,全赖汉王刘邦所赐,刘邦登坛拜将,把上将军印给到他,后来又给他几万部卒作为他纵横天下的资本,最终使他跟刘邦一样,可以穿上王的衣服,吃上王的饮食。

刘邦冒着其他将领有样学样的风险,如此地亲近他信赖他韩信,可谓是把君王给做到了极致,剩下的,就看韩信能不能把为臣的忠心做到极致了。

事实上是没有的。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因此,韩信自请假王,最多是开了个坏头,还谈不上大逆不道,但韩信后来的行为,却有大逆不道的嫌疑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3761.html

司徒,张良,刘邦,封张,项羽,赵王,韩王信,天下,张耳,汉王,故事传记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司徒,张良,刘邦,封张,项羽,赵王,韩王信,天下,张耳,汉王,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司徒,张良,刘邦,封张,项羽,赵王,韩王信,天下,张耳,汉王,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