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财经科技 >每天上百亿个二维码被消耗,为何现在还没用光?有没有替代产品?

每天上百亿个二维码被消耗,为何现在还没用光?有没有替代产品?

在一块面积达7英亩(2.8万平方米)的玉米地上种出二维码,乘坐飞机高空路过时候拿手机对着这块地一扫,会出现什么呢?

Kraay与Rachel是一对来自加拿大的农民夫妇,他们在翻看杂志时看到了不少的二维码,便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奇思妙想,随即就计划将自家农场的玉米地改造成二维码的形状。当从高空扫描这块“二维码”地时,页面就会自动跳转到他们家的农场网站,查看到农场的相关信息。

而这正是二维码诞生之初的使命所在、奇妙之处——直接简便地转化、储存大容量信息!

二维码的前身是条形码,由条形码之父”——诺曼·约瑟夫·伍德兰德 (Norman Joseph Woodland) 发明,用于储存产品数据、识别信息。它主要应用于图书馆书籍、医院病人、便利超市的商品等物品之上,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现代二维码的真正出现是在1994年,由日本丰田的子公司电装株式会社 (Denso Wave)的发明家原昌宏(Masahiro Hara)所研发。同条形码一样,二维码最初在日本同样是主要使用在制造及零售等行业的批量生产、信息存储及跟踪领域。

直到2010年,二维码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走向了发明者始料未及的方向——中国支付宝推出了二维码支付技术。

自此,二维码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应用则更多偏向了“一键支付”的趋势,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是购物、旅游、交通,还是交流、游戏、休闲……

二维码借助支付宝以及微信两大广义意义上的支付平台,实现了在中国人生活衣食住行的全面覆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四大发明”——高速铁路、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网络购物中,二维码承担着不容忽视与代替的载体作用。可以说,二维码推动了人类在移动生活时代的进步。

可是,二维码的原理是什么?

二维码由码眼、信息存储区和白色背景区组成,其中码眼负责帮助扫码器定位二维码。

一个常规的二维码里面通常有219个字符,相较于条形码的13个字符,更小的面积却能放进更多的信息;并且无论是在水平还是垂直两个方向上都可存储信息;承载的信息也非常多样化,各类字符、网址都“来者不拒”;再加上更加优秀的纠错能力,让它在出现破损或变形的时候也能被识别读取。

因此二维码的应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支付上,它像一把万能锁,适用于所有的信息数据,在信息发达的商业信息社会中适用范围尤其广泛:商品交易、广告推送、产品的防伪与溯源、网站链接、数据下载、铁路订票、车辆管理,甚至个人身份信息的生成。

比如在疫情时代,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健康码、场所码、行程码,就是云端存储的数据,将所有的居民健康信息、出行信息与个人身份信息绑定,在云端进行存储共享,免去了重复填报健康信息的麻烦。

但是二维码的时效并不都是永恒的。支付二维码会在每60秒刷新一次,添加入群的群组二维码会在7天后失效,甚至课堂上签到扫的二维码也能根据老师的设置而实时刷新……

那,如果每分每秒都有二维码在被生成、被使用、被抛弃的话,二维码会被用完吗?

【“山穷水尽”之使用殆尽】

全球每天消耗上百亿个二维码,二维码会不会被用完?每秒都在刷新即被抛弃的二维码是不是在造成一种浪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作为通过几何图形来表示信息的一种编码方式,二维码根据排列组合方式计算,其数量几乎是无穷的

二维码的矩阵规格最小是21*21模块,最大为177*177模块。其中最低格式的21*21二维码会产生共441个格子,减去二维码固定数量的192个角落的“码眼”定位框。理论上,仅21*21格式的二维码有2249种组合,而这个组合数字长达75位,就更别说最大格式的177*177二维码了。

其次,二维码并非消耗品,它只是将信息转化为图像而已,可以任意重复,而不会过期。它是绝对唯一的,但它的唯一性体现在所处的环境中,比如社保系统发行的社保卡上的二维码,在社保系统之内是唯一的,不会造成因重复导致的误差。

或许社保系统之外,在防伪查询系统里存在一个一样的二维码,但因为不处在同一系统内,承载不同的内容信息,所以即使重复也不会有何影响。

所以,从数量上而言,即使是用到宇宙再次大爆炸,凭人类的使用速度也不用担心二维码用完的情况;而从二维码的性质来说,它永远在拓展,永远被赋予新的系统含义,也不会有用完的一天。

【“山穷水尽”之被取代】

正如条形码升级为二维码,二维码大规模取代条形码一样,二维码会在未来有一天面对被新事物取代的境地吗?

第一,很多人认为,无感支付正在取代“扫码支付”。无感支付包括我们现在以及十分常见的“人脸识别+微信/支付宝绑定+免密设置=刷脸支付”、“车牌识别+微信/支付宝绑定+免密设置=无感支付停车”。

在二维码担纲主要角色的“支付领域”上,支付宝和微信这两大移动支付巨头都在尝试普及刷脸支付。在当前的许多商超、购物场所,也都匹配上了相应的面部识别付款系统,轻轻一扫脸,都不用摸手机就能完成支付,岂不方便?

但事实上,因为昂贵的机器与还不完善的技术,扫脸支付其实还存在不少漏洞。不仅扫脸,掌纹,指纹等识别技术也依然不够成熟。

虽然扫脸支付能取代扫码支付可能是在长久的未来之后,但是我们依然期待无感支付时代能快速到来,我们乐于来到一个更方便更智能的时代。

在信息存储与追踪方面,同样也有不少人认为随着RFID技术(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最有可能取代二维码的。

其实RFID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常用的饭卡、楼卡、银行卡、公交卡和身份证等都是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也是发展比较早的RFID产品。除此外,它还被广泛应用于仓管货品信息存储查询、贵重固定资产管理、医疗信息(病例、废弃医疗物品等)追踪等领域。

因为RFID技术数据容量十分庞大,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充,所以容量远远高于二维码的数字容量,甚至在解读器的有效识别范围内,它可以实现多个RFID标签同时读取。因此,RFID技术也被视为取代二维码的有力竞争对手。

但其实,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有利有弊的,他们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搭档”,而非“你死我活”的替代品。

比如,条形码因为读取设备简单、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在实在无法识别条形码的情况下也可以肉眼识读底下的数字或者字母的便利,至今仍使用在商品的包装袋上、图书的标签码以及ISBN(书号)上。

条形码适合较简单的场景,既能节省时间和人力,又能延续使用习惯。而二维码则适合使用在信息内容量大的情况下,它可以快速集结超大信息、转码、输出,所以二维码在物联行业、溯源查询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同样的,人脸识别固然十分方便,但它与“扫码支付”其实并不冲突。二维码有着很强的容错能力,无论是二维码是被折损还是弄脏还是损坏,哪怕是达到50%的程度,也一样可以识读。

我们相信,无论是曾经的条形码,还是如今的二维码,未来高度发展的无感支付,都只是工具,是技术手段,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智能而存在。它们之间不因时代而各自区别,

只会因为自己承担的责任不同、适合的场景不同,而存在在更有意义的工作“岗位”上。

我们也不用担忧:每天上百亿个二维码被消耗,为什么现在还没用尽,用尽后会不会出现信息资源的错乱?因为任何旧事物都只会因其优势而被加强、优化,而非彻底淘汰,就算二维码成为过去,也必然是因为出现了更加优秀的新科技。

参考资料:

【1】二维码发展、研究现状及应用状况;

【2】杨修凡:二维码的研究与应用论文;

【3】条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4】熊兰兰:二维条形码信息管理在胸外科手术器械管理中的运用;

【5】《科学与财富》RFID技术应用与图书馆服务创新——威海市文登区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现状与分析;

【6】《射频世界》电子产品出口型企业中RFID技术的应用——超高频RFID技术在东莞嘉财、船井工厂中的实际应用;

【7】夏禹:基于条形码和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8】桑国磊:二维码在图书出版中的运用流程探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3779.html

条形码,时代,数据,消耗,信息,中国,存储,系统,应用,用光,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条形码,时代,数据,消耗,信息,中国,存储,系统,应用,用光,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条形码,时代,数据,消耗,信息,中国,存储,系统,应用,用光,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