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春秋战国时期舆论起源历史,其内容基本上可以体现为几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舆论起源历史,其内容基本上可以体现为几个方面?

引言

原始社会中个人的智慧是极其有限的,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对抗自然和组织生产,多数人的意见受到部落首领的注意,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依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见来进行社会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舆论形态

在夏商时就出现了类似于专业舆论者的官职,即遒人。据《尚书·胤征》记载:“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可见,遒人的职责是采风,收集民间百姓的意见。他采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及议论提供给朝廷,以此来观察民情、考察政治的得失。从商周时期起,传播舆论作为一种职业,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专门的精神生产者,出现了职业的舆论人。

这种职业舆论人就是官方的史官和民间的思想家。他们积极从事舆论活动,主动发表见解,提出系统的思想原则,成为国家统治的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除了职业舆论人之外,平民百姓的议论仍然是社会舆论的基础,是构筑舆论大厦的基石。从春秋时期起,某些帝王的思想由“敬天”向“重民”转化,更加重视臣民的建议,征询臣民的意见成为管理国家的一种风气,这就是所谓的“庶人之谤”、“庶人之议”、“舆人之谤”、“舆人之谋”。

在这里,国人指城里人,庶人指乡下人,舆人则指包括国人和庶人在内的中下层平民百姓。据记载,舆人都有田产,都是些自由人,而不包括奴隶,有发表言论的权利。不论是职业舆论人的议论,还是平民百姓的议论,这个时期的舆论内容基本上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

对朝政失误的批评、对不合理政治制度的讽刺和对社会不良行为的谴责。

对朝政失误的批评,我们可看《论语·檀弓下》、《诗经·唐风·鸨羽》、《诗经·小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的一些记载。孔子在《论语》中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这是古代舆论中对苛政最为著名的批判,成为历代人民议论苛政的经典名言。《诗经》中的这两首诗歌,反映了当时国家徭役繁重和战事频仍的状况,老百姓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徭役是在古代国家强迫平民(主要是农民)从事的无偿劳役,一般有力役、军役及其他杂役。无休止地从事力役军役,使庄稼不能种,父母不能养,夫妻不能团聚,因而发出了“悠悠苍天”的呼喊和怨言。《左传》记载郑国贤相子产不毁乡校,让国人“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也从侧面说明了乡校舆论中有对朝政失误的尖锐批评。对不合理政治制度的讽刺,我们可看《诗经·魏风·伐檀》、《诗经·魏风·硕鼠》、《诗经·小雅·黄鸟》的一些记载。

《伐檀》重点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硕鼠》则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黄鸟》的写作者是一群佃农,他们从家乡来到西周王畿,租种地主的土地,可没想到这里的地主比家乡的地主的剥削更残酷,而他们又举目无亲,生活非常艰难,产生了回家乡的愿望。

对社会不良行为的谴责,我们可看《诗经·鄘风·相鼠》的一些记载。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毛诗序》说:“株林,刺陈灵公也。淫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它说得对,这是一首讽刺陈灵公荒淫无耻的诗歌。夏姬生性淫荡,丈夫夏御叔死后,她便与陈国大夫孔宁、仪行父二人私通,继而又与陈国君主陈灵公私通。淫言秽行,流于朝野,人声鼎沸。长大成人的夏南,他既是陈灵公的臣子,又是夏姬的儿子,羞愧难忍,终于杀死了陈灵公,而他自己也被人杀死。

这首诗既反映了当时轰动朝野的一项重大新闻事件,也表现了朝野舆论对这件事的看法,对无耻者的谴责。《相鼠》谴责一些人卑鄙无耻,不懂礼仪,忘掉了礼义廉耻。这些人面禽兽,活着是耻辱,还不如早早死掉为好,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深恶痛绝。正如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所说:“春秋时代,卫国宫廷荒淫无耻的事很多,诗中嘲骂的对象,可能不只是个别的。”《相鼠》谴责无礼无仪无耻,强调讲究礼节礼貌仪表,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的普遍舆论倾向。《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则是对无行之人的谴责。

社会舆论不只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行为进行揭露与批判,而且对普通民众的日常行为规则发挥着约束作用,成为制约民众行为的一种规范。有三种议论对追求自由婚姻的女子的压力:父母之言、诸兄之言、众人之言。尤其是众人之言,即舆论,是她顾忌最多的。所以,“人言可畏”,就成为古今对舆论力量的最著名和最恰当的总结。

对开明政治的颂扬,对杰出人物的褒美和对社会进步的称赞。

社会舆论不仅表现为对失常状态的贬损,还表现为对文明进步的赞誉。祁奚荐贤秉公办事,不避亲仇,得到了君子们的普遍赞扬。子产治国择能而任,所以很少有失误的时候,百姓口诵民谣称赞他治国有方。赵威后和孟子都阐述了自己的民本思想,看到了民意的力量,反映了当时进步的政治观和舆论导向。

对从谏如流者予以肯定,对堵塞言路者予以否定,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舆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战国策·秦策二》曾有相关记载。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曾参杀人”的故事说明了流言可畏。但还有比流言可畏的事情,那就是“厉王弭谤”。《邵公谏弭谤》这篇文章是我们研究古代舆论形式及作用的重要资料。“天子听政”,从上到下,从近臣到亲戚,从老到幼,有许多渠道,言路畅通,三思而行,所以才“事行不悖”。而周厉王本身就残暴,做了许多坏事,若从谏而改过,尚可亡羊补牢。

但他却变本加厉,派卫国的巫者监督议政者,只要卫巫告发,就把被告者杀掉。结果三年后,他被国人推翻了,流放到偏远山区。这篇文章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什么才算广开言路;二是怎样正确对待舆论;三是堵塞言路造成的恶果。与周厉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国时齐国的齐威王。邹忌从妻、妾、客对自己的谄誉中,悟出了偏听则暗的道理。齐威王深受启发,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结果天下大治,国力大增。这篇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对从谏如流的齐威王进行了褒扬,同时也说明了从谏对他及国家带来的利益、从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先秦两汉民谣

《东周列国志》记载了最早的民谣:“月将升,日将没,刊木孤箕,几亡周国。”周宣王从太原视察回来,路过镐京附近,忽听街市有幼童数十人拍手作歌,唱颂这首民谣。一时传遍各地,预示周朝将有弓矢之变。春秋战国时期是民谣较为兴盛的时期。主要原因是这时各国政治比较开明,言路畅通,价值观念处于大变革时期,民间的舆论也就能大量地表达出来。我们看这首《宋城者讴》: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这首民谣见载于《左传·宣公二年》。故事是这样的:鲁宣公二年,楚国让郑公子归生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和乐吕带兵抵抗。但是因打仗之前华元杀羊饷士兵,没有赏给他的车夫,所以在大棘一战中,车夫便把车赶到郑国军队里,把华元给出卖了。结果宋军大败,华元被俘,乐吕战死。后来华元逃归宋国,带人筑城,在巡视工程时,筑城者对他唱了这首诗,意在讥讽他败军之将,毫无羞耻。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春秋时期的舆论形态,基本上有三种。一是官人之论,即朝廷设置的史官的议论;二是士人之论,即一些读书人、思想家的议论,也就是“君子谓”;三是众人之论,即平民百姓的议论,也就是“舆人”“庶人”之诵。春秋时期舆论的内容,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真善美的褒扬;二是对假丑恶的贬损;三是对舆论效果的评议。春秋战国时期是民谣较为兴盛的时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3850.html

职业,国家,舆论,时期,历史,起源,诗经,原始社会,陈灵公,内容,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职业,国家,舆论,时期,历史,起源,诗经,原始社会,陈灵公,内容,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职业,国家,舆论,时期,历史,起源,诗经,原始社会,陈灵公,内容,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